广东省2011届高三第三次综合检测(语文)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692362 上传时间:2017-11-08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75.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2011届高三第三次综合检测(语文)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广东省2011届高三第三次综合检测(语文)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广东省2011届高三第三次综合检测(语文)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广东省2011届高三第三次综合检测(语文)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广东省2011届高三第三次综合检测(语文)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广东省2011届高三第三次综合检测(语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2011届高三第三次综合检测(语文)(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增城中学 2011 届高三级第三次阶段综合测试高三级语文科试卷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 8 页,满分为 15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一、本大题 4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全不相同的一组是(分) A肄业/酒肆 荟萃/精粹 捷径/泾渭分明 B披靡/糜烂 冀望/羽翼 反馈/振聋发聩 C缔造/谛听 箴言/缄默 坎坷/百舸争流 D慑服/蹑足 挟制/脸颊 伶仃/酩酊大醉2下列各句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百度“魔兽贴吧”里一句“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调侃式的话,在短短9 个小时内便引来了超过 40.6 万名网友的点击浏览,1.7

2、万名网友参与跟帖。对于“贾君鹏事件”,我们在看到 “成功”的同时,更应该看到它带来的负面影响。“成功”和收益只是一时的,而对网络舆论 的破坏和对网友信心的打击则是长期的和持久的。网络虚假事件被用来彻底否定网络舆论的真实性的情况层出不穷,后果更是不堪设想的。这些,难道不值得我们认真反思吗?A 几乎 计划 诚信度 因此 B 近乎 策划 公信力 如果C 几乎 计划 诚信度 如果 D 近乎 策划 公信力 因此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运用有误的一项A 10 月 1 日,中国首批歼击机女飞行员果然深孚众望,驾机零误差飞过天安门广场。这是新中国成立 60 年来首次有歼击机女飞行员受阅,因此备受各界关注。B

3、已故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曾说过“我姓钱,但我不爱钱”,并身体力行,保持“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的大德操守。 C 随着人事制度的不断完善,机关事业单位中尸位素餐的现象将进一步减少,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工作作风也一定会有所扭转。D 军事专家认为极超音速导弹是反恐战争中非常有价值的“猎杀者”,一旦锁定目标,恐怖分子就无地自容了。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在最近报刊上发表的一系列文章里,给了我们一个十分有益的启示: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风气,就必须加强国民素质教育。通过“机遇”号火星车对一块火星岩石的分析,科学家发现了硫酸盐等一些必须在有液态水存在的条件下才会形成的矿物质。寒流侵入我国的路

4、径,不是每次都一样的,这要看北极地带和西伯利亚的冷空气哪一部分气压最高,哪一部分气压最低所决定的。美国总统奥巴马 18 日下午约 3 点 35 分抵达八达岭,游览长城风光,这是继参观故宫之后,奥巴马体验的中国古老文明又一标志性景点。二、本大题 7 小题,共 35 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 5-9 小题。长清僧【清】蒲松龄长清僧,道行高洁,年七十余犹健。一日,颠仆不起,寺僧奔救,已圆寂矣。僧不自知死,魂飘去至河南界。河南有故绅子,率十余骑,按鹰猎兔。马逸,堕毙。魂适相值,翕然而合,遂渐苏。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僧亦不自申解

5、,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夜独宿,不受妻妾奉。数日后,忽思少步。众皆喜。既出少定,即有诸仆纷来,钱簿谷籍,杂请会计。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共答:“知之。”曰:“我百无聊赖,欲往游瞩,宜即治任。”众谓:“新瘳,未应远涉。”不听,翼日遂发。抵长清,视风物如昨。无烦问途,竟至兰若。弟子数人见贵客至,伏谒甚恭。乃问:“老僧焉往?”答云:“吾师曩已物化。”问墓所,群导以往,则三尺孤坟,荒草犹未合也。众僧不知何意。既而戒马欲归,嘱曰:“汝师戒行之僧,所遗手泽宜恪守,勿俾损坏。”众唯唯。乃行。既归,灰心木坐,了不勾当家务。居数月,出门自遁,直抵旧寺,谓弟子曰:

6、“我即汝师。”众疑其谬,相视而笑。乃述返魂之由,又言生平所为,悉符。众乃信,居以故榻,事之如平日。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哀请之,略不顾瞻。又年余,夫人遣纪纲至,多所馈遗,金帛皆却之,惟受布袍一袭而已。友人或至其乡,敬造之。见其人默然诚笃;年仅而立,而辄道其八十余年事。异史氏曰:“人死则魂散,其千里而不散者,性定故耳。余于僧,不异之乎其再生,而异之乎其入纷华靡丽之乡,而能绝人以逃世也。若眼睛一闪,而兰麝熏心,有求死而不得者矣,况僧乎哉!” (聊斋志异)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马逸,坠毙 逸:奔跑,狂奔 B 吾师曩已物化 物化:事物的变化C 既而戒马欲归 戒:戒备 D

7、了不勾当家务 勾当:行当,事情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 分)A 相视而笑 有求死而不得者矣 B 哀请之 敬造之C 乃述返魂之由 众乃信,居以故榻 D 后公子家屡以舆马来 而能绝人以逃世也7下列文章中的句子,与“老僧焉往”句式完全一致的一项是(3 分)A 事之如平日 B 勿俾损坏C 我即汝师 D 僧不自知死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 分)A 老僧的魂魄离开身体后,飘到河南地界,恰巧撞上了一个旧官宦家公子的尸体,而魂魄竟然与尸体相合,公子渐渐苏醒过来。B 几天后,公子忆起之前自己所在的那个寺院,要求仆人备办行装,一群人当天出发前往山东的长清县

8、。C 后来,公子偷偷跑到寺院里面住,不再回家,公子的夫人多次亲自来到长清寺院看望,还赠送了很多东西,但公子只接受了一袭布袍而已。D 作者蒲松龄认为:人死之后就会魂飞魄散,而老僧的魂魄之所以能够经千里而不散,是因为他思念故里的情意深切。9翻译和断句。(10 分)(1)用“”给文段中划“ ”部分断句。(4 分)厮仆环问之张目曰胡至此众扶归入门则粉白黛绿者纷集顾问大骇曰我僧也胡至此家人以为妄共提耳悟之。(2)翻译下面的句子。(6 分)僧亦不自申解,但闭目不复有言。饷以脱粟则食,酒肉则拒。(3 分)答 : 公子托以病倦,悉谢绝之。惟问:“山东长清县,知之否?”(3 分) 答 : 10阅读下面这首诗,然

9、后回答问题。(7 分)钱塘逢康元龙 (明)谢肇淛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注】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常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乡。(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3 分)答 : (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达出来的复杂而丰富的情感。(4 分)答 :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任选 3 题,多选则前 3 题计分)(6 分)(1)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2)间关莺语花底滑, 。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 , 此时无声胜有声。(白

10、居易琵琶行) (3)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4)山川萧条极边土,胡骑凭陵杂风雨。 ,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高适燕歌行) 三本大题 4 小题,共 16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215 小题。城市化的中国式歧义秋风城市化就是人口集中到城市居住,这似乎已成为常识。大量农民工因经济衰退失去在城镇的工作岗位,返回乡村,生活将陷入困境,于是,很多人提出,政府应当更为积极地推进城市化,“人口必须大规模集中在城市”。但是,这很可能是一个错误,一个已经造成巨大经济社会问题的错误。城市化是什么?稍微观察一下当下中国就会发现

11、,城市与乡村的最大区别是,城市存在较为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乡村则没有。人们之所以愿意生活在城市,就是看中了这些公共设施带给自己的收益。它意味着生活的便利、高效,也意味着文雅。这是城市对人们的吸引力所在。依据这一观察,人们当然可以说,要满足人们过上现代化生活的要求,就必须让人们集中到城市居住。但是,如果考察一下其他国家,就会发现,其实,这些公共设施在乡村同样存在。即使稍微差一些,也不会差太多。这样的事实足以让人们反思关于城市化的理念。确实,城市化意味着一系列现代公共品。它可以区分为有形的、无形的两大类。无形的公共品就是较为合理的治理制度安排,有形的公共品就是公用基础设施。它们共同支持了城市较为高

12、效、便利的生产和生活网络。从历史演化的角度看,在欧洲,这些公共品最早出现、发育并完备于城市。现代城市形成于中世纪,当时的城市是广袤的封建制网络中的孤岛。与当时的乡村地区相比,城市更为自由,较早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自治制度,当时有“城市的空气让人自由”一语。同时,城市因为聚集了商业、工业,并卷入更大范围的交易网络中,因而,财富的生产效率更高,因而也就更有能力建设便利的基础设施。这样,城市就率先“现代化”起来,城市也就成为现代文明的发育点,伦敦、巴黎、纽约等现代化的城市后来成为现代文明的标志。然而,只要政府没有对知识、人力、资源的流动施加人为的法律与政治限制,则形成于城市的现代文明元素,必然逐渐扩展到

13、乡村地区。如哈耶克所说,现代文明的特性就是具有“可扩展性”。这也正是欧美各国历史上所发生的故事。确实,在这些国家,大量人口聚集到城市居住了,国民的城市化率相当高。但另一方面,乡村地区的人口并未继续生活在原来比较低劣的环境。相反,乡村地区也引入了城市的制度,建立了城市的公共基础设施。换言之,乡村也城市化了。乡村人口不必迁徙到城市,同样也能够享有现代的各种基础设施。这样一来,一个人在城市还是在乡村生活,基本上不再是在幸福与痛苦、机会与困顿之间进行选择,不是全有或全无的选择这其实根本不是选择。相反,只有当城市与乡村的公共基础相近的时候,才有选择可言。城市与乡村自然地形成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它们各有优劣,当其基础设施相近的时候,人们方可各依性情进行权衡抉择。因而,人们看到,在乡村城市化的国家,既有人从乡村迁居城市,但也有人从城市迁居乡村。同一个人,一生也可以在城乡之间多次来回迁徙,因为人生不同阶段的追求不同。城市化不等于人口大规模迁居城市。当然,在城市化发展之初,会有人口迁居城市的大趋势,但在中国,制度的不健全却使这种流动变成畸形的单向流动。户籍制度既限制人口从乡村流入城市,也限制人口从城市流向乡村。政府则基于现代化就等于城市化的理念,只在城市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