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高中历史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历史材料与解读素材5 新人教版必修2》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612386 上传时间:2021-02-08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7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高中历史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历史材料与解读素材5 新人教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高中历史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历史材料与解读素材5 新人教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高中历史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历史材料与解读素材5 新人教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高中历史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历史材料与解读素材5 新人教版必修2》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高中历史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历史材料与解读素材5 新人教版必修2》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高中历史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历史材料与解读素材5 新人教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生物 复习精品课件及资料高中历史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历史材料与解读素材5 新人教版必修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1通商口岸与近代文明的传播材料一曾有一次,人们有力地指出,上海的工部局是在中国最好的宣教士。这意思是说,上海的外国租界是一个实例,阐明西方文明的优点。每年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由帝国他处走过上海,他们可以看到美丽的建筑、整洁的街道、燃着电灯或瓦斯灯;他们可以看到机器、自来水、电报、电话、火轮船、公园。他们在这里所得到的印象,必然多少传到内地去。上海如此,香港也如此。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洋务运动第八册材料二余见上海租界街道宽阔平整而洁净,一入中国地界则污秽不堪,非牛溲马勃即垃圾臭泥,甚至老幼随处可以便溺,疮毒恶疾之人无处不有,虽呻吟仆地皆置不理,惟掩鼻过之而已。可见有司之失败

2、,富室之无良,何怪乎外人轻侮也。况通商各埠、江边、海边之地,当道理宜填筑马路,如洋人租界一式,以便往来。夏东元编郑观应集上册【解读】以上两段资料分别引自干德利的中国的今昔和郑观应的盛世危言。干德利是洋务运动时期关注中国问题的英国专栏作家。中国的今昔一书出版于1895年,主要是收录了干德利给泰晤士报的通讯及发表于其他西文期刊的文章。郑观应是近代著名的改良主义思想家,其代表作盛世危言刊行于1893年,体现了比较成熟而完整的维新变法思想,全书贯穿着“富强救国”的主题,对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诸方面的改革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从当时中外人士的这些描述和议论中,可以看出:1上海等通商口岸的房屋建筑

3、、街道、公园及电灯、自来水、电报、电话、交通工具等近代公用设施和市政文明,是移植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的重要表现形式,并成为中国人初步认识近代文明的直观“教材”。2中国模仿与学习西方近代文明正是从沿海通商口岸的租界开始的,并逐渐传播到内地各处。3许多中国人正是通过通商口岸的外国租界,目睹了西方舶来的近代文明,由此大开眼界,更加激发了他们对西方近代文明的向往和追求。通商口岸和租界的开辟,是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结果。这些地方都成为列强扩大侵略和掠夺中国的基地和跳板,但客观上也把西方资本主义文明移植到了中国。因此,通商口岸实际上也是传播西方近代文明的基地和橱窗。这样的示范效应有助于打破中国社会的封闭状态,并

4、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近代文明在中国的传播。【注释】工部局:近代中国城市的外国租界内由侨民选举产生的市政管理机构,后逐渐演变为租界最高权力机构。仆地:倒地。有司:指负有相关责任的机构或部门。2“断发易服”材料一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今为机器之世,多机器则强,少机器则弱,辫发与机器不相容者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其势不能不去之。欧、美百数十年前,人皆辫发也,至近数十年,机器日新,兵事日精,乃尽剪之,今既举国皆兵,断发之俗,万国同风矣。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蓄发尤增多垢,衣污

5、则观瞻不美,沐难则卫生非宜,梳刮则费时甚多,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遭戏侮,斥为豚尾,出入不便,去之无损,留之反劳。汤志钧编康有为政论集上册材料二夫发不论古今,以宜时不宜时为断;制无问中外,以便民不便民为断。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游历他邦,则都市腾笑,申申骂予,于时为不宜,于民为不便,稍窥世变者,已熟察而稔知之矣。蒙以为及今剪而易之,于国家无毫发之损,而有丘山之益。小利不足言,请言其荦荦大者:一曰借以变法二曰借以养廉三曰可以强兵四曰可以强种五曰可便行役六曰可振工艺七曰可善外交八曰可弭教案夫不剪不易,种种窒碍若彼,剪之易之,利益之巨若此。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

6、卷下册材料三中国之陷于异族,则衣服必稍变矣。然元之窃据,不过数十年之久,即为我汉人所扑灭,未有若满清之盘踞二百五十余年,而以半边和尚贻羞我汉人,如今日之甚者也。诸君诸君,发辫之害如此,虽欲不变通之其可已乎!戊戌推翻新政,一蹶不振,论者多咎变法之初不先变发。发短不可以骤长,不可以骤长,则面目形状既变,衣服装束不得不随之而变,衣服装束变,而行为政治皆不得不变矣。惜乎未能先事于斯,遂令一往无余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第一卷下册【解读】材料一引自康有为于1898年百日维新期间所上请断发易服改元折。材料二引自湖北学生界第3期所刊载的剪辫易服说一文。湖北学生界创刊于1903年1月29日,至1903年9

7、月21日停刊,是一份在日本东京出版的留学生刊物。该月刊为湖北留日学生同乡会主办,是近代留日学生中第一份带有省名的刊物。材料三引自黄藻所编黄帝魂中的论发辫原由一文。黄帝魂是一部政论集,出版于1903年,内收章炳麟、章士钊等人的40篇论文。该书影响很大,后曾多次再版印刷。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从这组以“断发易服”为中心的材料中,可以看出:1随着中国与西方接触的频繁,人们开始从“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的角度对中国人的服饰、发辫进行反思,认为传统的服饰、发辫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于生产、生活、战争皆有不利,应当向西方学习,与欧美同俗。2 19世纪末20世纪初,“断发易服”的呼声日益高涨,

8、其中,留学生鼓吹得最为激烈。他们指斥“今之辫、服,牵掣行动,妨碍操作”,并从多方面论证剪发易服的合理性和积极意义。3发辫还与满汉矛盾纠结在一起,被视为异族统治和民族压迫的重要标志。4发辫甚至与国家政治联系起来,百日维新的失败即被归咎为“变法之初不先变发”。清末要求剪发辫、易服装的要求已越来越得到有识之士的认同和支持,逐渐演变为“断发易服”的时代潮流。在近代中国,“断发易服”不仅是对旧的传统习俗的冲击和对新的文明风尚的提倡,更明显地具有观念变革的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还与对清朝统治的抨击甚至反清革命联系在一起。【注释】豚尾:猪尾。稔知:熟知。贻:遗留。咎:指责,责备。3婚姻变革材料一夫二十世纪专制国

9、之民,无日不以夺自由为目的。曾是区区婚姻之自由而不能夺,而乃对万象以言革命,吾知其必无成心非不知平权自由之乐,欲求之而不敢说,犹如其痛痒而不敢示人以求疗也。吾今敢昌言以告我女子曰:“婚姻自由”。金一女界钟材料二亲迎之礼,晚近不用者多。光、宣之交,盛行文明结婚,倡于都会商埠,内地亦渐行之。礼堂所被证书(有新郎、新妇、证婚人、介绍人、主婚人姓名),由证婚人宣读,介绍人(即媒妁)、证婚人、男女宾代表皆有颂词,亦有主婚人宣读训词来宾唱文明结婚歌者。文明婚礼,实有三长。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男女之同意,以监督自由。其办理次序,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请愿于女子之父母,得其父母

10、允准,再由介绍人约期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二、订婚后,男女立约,先以求学自立为誓言。三、婚礼务求节俭,以挽回奢侈习俗,而免经济生活之障碍。结婚之日,当由男女父母各给以金戒指一事,礼服一袭。徐珂编清稗类钞第五册【解读】材料一引自金一的女界钟一书。金一,即金天翮,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派,曾参加中国教育会和兴中会。他于1903年撰写了女界钟一书,署名“爱自由者金一”。女界钟是中国近代第一部论述妇女问题的专著,旨在敲响女界革命的警钟,唤醒女同胞为争取自己的权利而努力。材料二选自徐珂所辑清稗类钞“婚姻类”中的“文明结婚”条。徐珂是东方杂志编辑,早年曾参加“公车上书”,也曾为爱国文化团体“南社”的

11、成员。清稗类钞是徐珂采录几百种清人的笔记,同时参考大量报章等资料编辑而成的笔记集。全书共有48册,分时令、地理、外交、风俗、工艺、文学等92类,约13 500条。1清末时期,随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和女子解放运动的高涨,婚姻变革的浪潮汹涌而起。资产阶级革命派更是明确地将传统婚姻与专制制度联系起来加以批判,并将“婚姻自由”与追求自由平等的革命要求结合起来。2新式婚姻冲破传统婚姻的束缚,从个性解放出发,强调爱情至上,婚姻自由,无须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女年轻人经介绍或是自己认识,经过一段时间交往、恋爱,最后征得双方家长同意而缔结婚姻。这不仅大大简化了结婚礼仪,而且尊重了男女双方的意愿。3新式婚礼与

12、旧式婚礼相比较,有几个明显的特点:第一,“以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而取男女之同意”,表现出新旧杂陈的某些特质。新式婚姻体现出婚姻观念的变化,在尊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同时,更要经过夫妇双方同意,从而增强了男女婚姻自主的观念。第二,新式婚礼的形式趋于简单,追求的是去奢从朴,铲除了传统婚礼过程中的很多陈规陋习。第三,新式婚礼的证婚人宣读婚书、人用印、主婚人训词等仪式,具有近代婚姻的法制性和契约性,也带有明显的模仿西方的痕迹。“婚姻自由”观念的兴起,以及传统婚礼向新式婚礼的转变,不但逐渐冲击和改变了传统的婚姻习俗,更增强了人们的婚姻自主意识和自由观念,也成为近代妇女解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注释】光、

13、宣:光绪、宣统年间。4统购统销政策材料一一九五年到一九五三年上半年,国家对于主要农产品的收购和主要工业品的加工定货、大量收购,批发商的业务已经逐渐缩小。一九五三年下半年到现在,国家对粮食、油料、棉花、布匹实行了统购统销,对绝大部分工业品从出厂到零售,一般不让批发商掌握货源,这样,就使许多供不应求的商品避免了批发商的投机囤积。国家对于已经没有货源的批发商,或则让他们经营二批发,或则正由国营商业部门录用其从业人。关于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报告在一九五五年七月五日至六日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之三)材料二一九五四年九月,全国城乡的粮食销量开始了不正常的上升,当时没有加以注意。到

14、了今年三、四月份,在原属华东、中南、华北地区若干省份的部分农村中,出现了许多农民要求供应粮食的现象。结果,国家销售的粮食超过月度计划很多,而且往往超销越多的地方,叫喊缺粮的越多。与此同时,在农民叫喊缺粮地区的城镇中,粮食销量也不断上升,不少地方发生了排队争购切面和其他食品的现象。为了迅速纠正粮食销量的这种不正常情况,国务院和中共中央在一九五五年四月二十八日发出了关于加紧整顿粮食统销工作的指示,全国各省市立即派出了几十万干部到农村、到城市整顿统销工作,再一次宣传粮食统购统销的意义,号召人民起来协助政府做好这一工作。对于要求供应粮食的户进行评议,把不应该供应、可以少供应的数字削减下来,可以迟供应的

15、就推迟,同时保证缺粮户必要的供应。经过这样整顿以后,销量迅速恢复正常,“缺粮”的喊声也有了显著的减少。人民日报1955年7月21日材料三全国已经有三千二百九十八个市镇先后实行了粮食定量供应制度。这些市镇包括大、中城市,各省县城和一些较大的集市。山东、山西、福建、江苏、安徽、陕西、辽宁、黑龙江、热河等省内计划实行定量供应的市镇,已经全部实行了定量供应制度各地都有很多材料证明,实行粮食定量供应制度,不但可以节约粮食,而且能进一步保证粮食的合理供应在这个时期,节约粮食的工作日益深入到居民的家庭。“节约粮食,合理安排家务,支援国家建设”,成为广大家庭主妇的行动口号。许多居民在定量供应后,改进做饭方法,减少抛散,订出了节约用粮的计划。人民日报1955年12月3日【解读】材料一辑录自李富春同志在1955年7月5日至6日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的讲话。李富春,湖南长沙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6月在巴黎加入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后转入中国共产党。李富春同志是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