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素材 人民版必修2》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9000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25.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素材 人民版必修2》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素材 人民版必修2》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素材 人民版必修2》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素材 人民版必修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历史 专题七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与教训 2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素材 人民版必修2》(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节 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素材苏联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为了加快工业化步伐,1927年12月,联共(布)召开第十五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关于制订发展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19281933年)的指示。党中央责成古比雪夫领导制订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工作。1929年4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和同年5月召开的苏维埃第五次代表大会批准了“一五”计划方案。在“一五”计划的鼓舞下,苏联人民掀起了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潮。在联共(布)中央号召下,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全面展开。1931年,斯大林提出了“技术决定一切”的口号,号召干部、群众努力学习,精通技术。经过苏联人民艰苦奋战,苏联政府宣布第一个五年计划提前9个

2、月完成。在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内,苏联建成了1500多个大企业,工业产值相当于1913年工业产值的2345%。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使苏联开始由农业国变成工业国,苏联建起了独立的国民经济体系,为实现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奠定了基础。苏联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4年1月召开的联共(布)第十七次代表大会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二个五年计划(19331937年)。1935年斯大林提出“干部决定一切”的口号,苏联通过各种途径,大力培养训练经济工作干部,充分发挥现有技术力量的作用,提高工程技术人员的水平。大胆提拔富有创造性和实践经验的熟练工人,扩大技术队伍,普遍提高群众文化教育水平。到1937年,全国知识分子干部

3、已达960多万人,其中技术人才达400万以上。在重要工业部门中,专家的相对人数超过德国。高等学校在校人数达54万人,超过英、法、德、日、意在校大学生人数的总和。在“技术决定一切”和“干部决定一切”口号的推动下,1935年8月,在各个部门都掀起了以斯达汉诺夫命名的社会主义竞赛运动斯达汉诺夫运动。由于开展斯达汉诺夫运动,“二五”计划也以四年零三个月完成。在“二五”计划期间,有4500个大企业投入生产,工业产量比1932年增加120%,比1913年增加了将近5倍。而同一时期,资本主义世界工业产量比1913年仅增长443%。到1937年,苏联的钢产量达1770万吨,钢材为1300万吨,生铁为1450万

4、吨,煤为12800万吨,电力为362亿度。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已取得了彻底胜利,国家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成了苏联社会的经济基础。苏联集体农庄1927年12月,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逐步开展农业集体化的方针。1929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集体化运动。1930年1月,联共(布)中央的决议指出:农业集体化的基本形式是享有土地使用权和主要生产资料公有的集体农庄。决议要求在运动中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1933年1月,联共(布)中央宣布:“把分散的个体小农经济纳入社会主义大农业的轨道的历史任务已经完成”。农业集体化的实现,为苏联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开辟了广阔道路,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工

5、业化创造了条件。到1937年,苏联基本上完成了农业集体化。但是,在集体化过程中,也出现过“全盘集体化”等严重错误,不仅带有很大的强制性,甚至采取没收财产、剥夺选举权等手法,强迫农户加入,这违背了列宁提出的自愿原则和通过示范、逐步开展的方法,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斯大林模式的内涵在指称苏联形成于20年代末30年代初的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文化体制及其社会全方位特征时,斯大林模式和苏联模式这两个概念都广为运用。但与斯大林模式相比,后者涵盖的时空间太广阔,指称的对象前后有所变化,因此,用前一概念应该是更贴切的。斯大林模式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到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继承,但是,

6、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特征在斯大林模式中并没有得到全面的体现。从形成途径看,斯大林模式是通过极端行政手段采用“自上而下的革命”建成的,这与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论有着根本区别。从体制建构看,斯大林模式虽然在表面上创建起高纯度的公有制计划经济,但其指令性和国家所有制性质与马克思关于未来社会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的设想有着内在的差异;政治上,在“建成”社会主义之后,斯大林模式过分强化国家政权的做法,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过渡时期之后国家镇压职能弱化的论述是有差别的;在人的解放方面,苏联社会也远未建立起“自由人联合体”;至于分配上的按劳分配和组织上的民主集中制原则在斯大林模式中也都未得到全

7、面的贯彻。概言之,斯大林模式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落后国家不完整的运用。斯大林模式的特征在生产资料形式上实行完全公有;在经济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中;在经济建设指导方针上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在农业社会主义改造途径上实行农业全盘集体化;在按劳分配的具体形式上实行工资加奖金;在无产阶级专政形式上实行苏维埃制。关于斯大林模式形成原因和确立的时间学术界比较一致的看法认为,斯大林模式的一些现象早在列宁时期甚至“战时共产主义”时期已经出现。但对斯大林模式形成和确立的时间则有不同的认识:大多数学者认为,这一模式形成于第一至第二个五年计划(19281937年)时期即20年代末和30年代中期,并在40年代和50年代初期

8、进一步固定化。少数学者认为形成于列宁时期,指出苏联的政治体制早在20年代初列宁在世时(1923年以前)就基本形成了,到斯大林执政时则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关于1936年宪法与斯大林模式的关系,学术界有两种看法:多数学者认为1936年宪法是斯大林模式“确立”或“定型”的标志;个别学者则认为它是苏联体制“基本形成”的标志。关于斯大林模式产生的原因。中国学者大都认为,斯大林模式的成因可分为客观的历史原因和主观的历史原因两大类。客观历史原因主要有国际环境、俄国国情、历史传统和党内斗争等。主观历史因素有理论思想的影响和斯大林的个人品格等。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1)关于评价斯大林模式的方法论问题有学者指出:

9、“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应该有一个科学、历史和全面的眼光应将斯大林个人、斯大林模式和社会主义严格地区分开来。决不能感情用事,更不能为了某一政治目的而任意地贬低、歪曲甚至全盘否定模式。”对斯大林模式的研究应掌握三条原则:第一,必须把斯大林模式和苏联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部丰富内容区别开来;第二,应把对斯大林模式的评价和对斯大林本人的评价区别开来;第三,不能笼统地用斯大林模式概括苏联建设社会主义的全部方式和道路,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斯大林模式的历史功过。多数学者认为,斯大林模式总的看来功大于过,成绩是第一位的。该模式前期积极多于消极,后期消极方面已阻碍生产力发展,也很难适应科技革命。关于斯大林模

10、式的历史功绩。学者们指出,斯大林模式最主要的历史功绩在于它使社会主义第一次从理论变为现实,并且敢于和强大的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是社会主义历史上的第二个重大飞跃。该模式在苏联历史上曾起了巨大作用,主要是:它保证了30年代苏联的政局稳定,保证了30年代高速发展重工业,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物质基础,保证了反对德国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斯大林模式基本上适合苏联国情,而且取得了伟大成就,建成了社会主义,是取得胜利的、成功的一种模式、一条道路,它“不失为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之一”。“苏联模式对于社会主义建设之初的非常时期,对于客观环境险恶复杂的过渡时期,以及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11、,应该说是一种非常成功的模式。”关于苏联模式的弊端和消极作用。学者们认为它“局部背离了科学社会主义,是有严重弊病的。”这主要归因为一个“权”字,即一党揽权、个人专权、层层集权、干部特权和对外霸权。具体表现在三点:权力过于集中,民主太少,领导干部易于脱离群众;地方上统得太死,不利于发挥地方、企业和职工的积极性,经济效益差;不可避免地造成管理机构庞大和滋生官僚主义,从而难以防止国家机构的官僚化。上述弊端的存在,给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极为严重的后果:它压制了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它束缚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它不能适应当代迅速发展的世界科技革命。也有学者认为“它的严重缺陷和错误”表现在:政治上缺乏社会主义民主,有严重的官僚主义和严重的家长制;经济上各部门发展比例关系严重失调,忽视了与人民生活有密切联系的工业部门的发展;对外关系上推行大党主义、大国沙文主义。- 3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