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精编仿真金卷(含解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7481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2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精编仿真金卷(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精编仿真金卷(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精编仿真金卷(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精编仿真金卷(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精编仿真金卷(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精编仿真金卷(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精编仿真金卷(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2019-2020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精编仿真金卷(含解析)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卷本卷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礼记礼运篇记载:“今大道既隐

2、,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这一记载反映了()A. 分封制开始出现B. 阶级矛盾尖锐C.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答案】C【解析】材料描述是礼记中对当时社会的描写。从“天下为家”可以看出这是“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也就是王位世袭制开始,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描述;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D选项材料没有记述这一点。2.周初封康叔到殷墟,周公指示其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采用殷商原来的制度,按周法分配耕地)。但是封唐叔到戎人居住的夏墟,却指示其“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这说明A. 国家顶层政治设计受到忽视B. 中央集权制度受到严重

3、削弱C. 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D. 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答案】C【解析】【详解】周初周公封康叔于殷墟、封唐叔于夏墟,是为了加强西周统治,他们治国的施政方针、具体制度并非完全相同、照搬周制,而是根据统治的现实需要,“启以商政,疆以周索”或“启以夏政,疆以戎索”,说明西周统治者治国策略具有灵活性,故C正确。“启以商政,疆以周索”和“启以夏政,疆以戎索”都是遵循国家顶层政治设计的策略,故A错误。西周时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权,与史实不符,故B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重视法律规范,主张明德慎罚的内容,故D错误。3.据春秋左传记载:“王后无适,则择立长。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

4、材料表明A. 礼乐制度规范贵族行为B. 传统政治中的理性考量C. 嫡长子继承制受到冲击D. 年龄德行决定王位继承【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的“年钧以德,德钧以卜。王不立爱,公卿无私,古之制也”可以看出,西周时期已经确立了一整套的权利继承原则,一些特殊的情况都已经有了细致的规定,这些原则和规定体现出一定的理性成分,故答案为B项。材料信息没有涉及礼乐制度,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规定是在坚持嫡长子继承制基础上的必要补充,排除C项;材料信息规定的是一种例外和特殊情况,正常情况是根据嫡长子继承制,排除D项。【点睛】宗法制是依据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分配政治权力的制度,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

5、的一种制度。宗法制按照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确立严格的大宗、小宗关系,通过规定宗族内严格的等级制度,以此确定在国家权力分配中的地位,避免因权力分配不均和继承问题导致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从而起到“定纷止争”的作用。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所遵循的原则是“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4.礼记孔子闲居中,子夏询问孔子怎样才能成为民之父母,孔子说:“夫民之父母,必达于礼乐之原。”即君主、卿大夫应当遵守礼乐之规则,才能为民之父母。这说明礼乐制度主要作用是A. 强调民本观念B. 强化等级秩序C. 缓和社会矛盾D. 规范统治行为【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礼乐制度的主要作用,主要考查对史料的理解和分析

6、。礼乐制度分礼和乐两个部分,礼的部分主要对人的身份进行划分和社会规范,最终形成等级制度;乐的部分主要是基于礼的等级制度,运用音乐进行缓解社会矛盾。孔子认为君主、卿大夫应当遵守礼乐之规则,即统治阶级也应该像父母子女之间一样有等级伦理规则,可见礼乐制度有利于规范统治行为,维护统治秩序。D符合题意,故选D;A材料无法体现,B、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B、C。5.北京大学张传玺教授认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具有明显“公天下”的因素,还有不少学者认为古代中国政治体制体现了“现代行政”的特点。若以此为研究主题,下列最合适的话题是A.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民主制度B.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现代行政制度相

7、似C.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合理性与生命力D.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封建君主专制的产物【答案】C【解析】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促进社会稳定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与生命力,C正确;古代政治不是民主,A错误;古代政治是专制,现代是民主,B错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产物,D错误。6.下面是史明同学在历史复习时归纳的一张表格,在比较完各项后意图进一步归纳出最后一栏的“教训”。朝代西汉初期唐朝中叶唐朝末年表现七国之乱安史之乱藩镇割据原因分封诸侯节度使权力过重内轻外重影响汉武帝巩固发展大一统局面后患无穷,由盛转衰唐朝灭亡,五代十国开始教训你认为最佳“教训”应当是A. 国家是否统一往往决定于

8、皇帝的素质B. 中央与地方是一种对立关系C. 地方割据不单单出现在王朝末年D. 必须削弱地方政权的力量,强化中央集权【答案】D【解析】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西汉初年,唐朝中叶,唐朝末年发生叛乱主要是地方割据的诸侯或者节度使,他们都是割据一方的势力;因此得出的教训是加强中央集权,解决地方分权和中央集权的矛盾,故D正确;皇帝素质不是决定国家统一,故A错误;B不是材料主旨;C中地方割据随时会出现。7.中央集权的加强往往促成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如多次出现监察区转为行政区的现象,以下能说明这一观点的史实有汉的州秦的郡唐的道宋的路元的行省清的省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监察制度

9、创设的初衷是为防止地方叛乱,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而设立,往往是把若干邻近地区整合为一个统一的监察区,由中央定期派遣官员巡视,后来,这些监察区演变为行政区,这说明了中央集权加强促成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与监察区的设立有关。汉代设立的州是由监察区演变而成的地方行政区,故正确;秦代的郡不是由监察区演变而成,故错误;唐代的道是由监察区演变而成,故正确;宋代的路是由监察区演变而成,故正确;元代的行省不是由监察区演变而成,故错误;清代的省不是由监察区演变而成,故错误,所以正确,选A;错误,BCD不选。8.“一般来说,外部的压力大多不至于引起政权的变革,而内部的紊乱,則会影响到政权的稳定续存。尤其是当血缘关系不

10、再能约束政治利益的分歧时,国内的政治环境就会变得扑朔迷离起来。”以下哪一选项能说明此观点A. 七国之乱B. 推恩令C. 安史之乱D. 黄袍加身【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七国之乱是西汉时期地方威胁中央的政治斗争,分封的七国和中央皇帝均有血缘关系,西汉平定“七国之乱”,促使政权更加稳固,故A项正确;B不存在“内部的紊乱”的信息;C和D均不符合“血缘关系不再能约束政治利益”的信息。9.元代,中书省与行中书省为高层行政区,其下设路、府、州、县,或以路辖州或辖州再辖县,或以路辖县,以府辖县等多种形式。(见下表)县所处层级三级四级五级百分比65.0%34.5%0.5%个数11086这反映出元代行政

11、区域设置:A. 调整变动相当频繁B. 层级多且统辖关系复杂C. 人事管理趋于规范D. 内部利益分割矛盾重重【答案】B【解析】材料表格显示行省制度之下设置众多机构,而且管理的层次复杂,故B正确;A中调动不符合题意;C中人事管理不符合题意;D表格体现不出内部利益矛盾。10.日裔美籍学者弗朗西斯福山在政治秩序的起源一书中指出:“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造成当时“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A. 国家政治统一的实现B. 三省六部制的实施C. 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D. 豪门望族势力壮大【答案】C【解析】材料中

12、“家族政府”指的是汉朝和隋朝之间的国家政权由世家大族控制,隋唐时期实行科举制,扩大了官员的来源,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因此出现了“逆转”及“中央集权得以复原到西汉的古典官僚制”,故选C;宋朝时期,国家不统一,排除A;B不是主要原因,排除;“家族政府的逆转”的主要原因是科举制的完善与发展,豪门望族势力衰退,D错误。点睛:“从隋朝开国的581年到12世纪的宋朝晚期,中国最普遍的政治发展之一是家族政府的逆转”等有效信息是解题的关键,结合所学科举制的意义分析解答。11.后汉书?左雄传记载:“请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

13、以观异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年龄)。”下列说法与材料相符的是A. 选官对象必须在四十岁以上B. 通过考试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C. 通过九品中正制来选拔人才D. 杜绝了选官过程中的舞弊现象【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的“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经术),文吏课笺,奏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异能,以美风俗”,说明要通过考试甄别察举对象的能力,故答案为B项。根据“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拘年齿。”,表明如有人有异行,不要拘于年齿(通龄),即不要一定达到四十岁以上,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在魏晋南北朝时实行,排除C项;D项说法绝对,排除。12.有学者认为,秦汉时“民之反

14、,多农与士结合,易成;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由此可见,宋明制度对封建社会政治产生的影响是A. 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B. 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C. “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D. 士阶层不再参与“民之反”【答案】B【解析】材料“至宋、明民之反,农而已,士稍也,易败”反映了宋代科举制使士大夫通过科举入仕,导致农民起义易于失败,宋代科举制使封建统治基础得以扩大,故B正确;材料并未涉及中央集权制度得到完善的问题,故A错误;“大一统”格局得以奠定也不符合材料信息,故C错误;士阶层不再参与“民之反”,说法过于绝对,故D错误。故选B。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至宋、明民之反,

15、农而已,士稍也,易败”,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宋代科举制使士大夫通过科举入仕增多的影响出发,即可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得出正确答案。13.朱元璋即位不久,即“昭中书省令礼官定官民丧服之制”按照汉民族传统对丧葬活动进行重建,力图恢复儒家传统伦理纲常。这说明( )A. 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强化B. 儒家传统伦理压制传统习俗发展C. 政治变革影响社会习俗D. 商品经济发展推动社会习俗变迁【答案】C【解析】元朝是蒙古族统治,民俗都是按照蒙古族的习俗进行,材料中“按照汉民族传统对丧葬活动进行重建”说明政权变革导致社会习俗的变化,故C正确;A是内阁制设置意义;传统习俗是元朝实行蒙古族习俗,故B错误;材料中明显是政权变革导致,故D错误。14.崇祯年间的内阁大学士黄景昉在馆阁旧事中写道:“文渊阁为禁中深严之地,门榜圣旨,闲杂莫敢窥者。跟随班从,至阁门止,惟一、二书写仆得从入,各给牌为验。”文渊阁“禁中深严”主要是因为内阁A. 是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