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526652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34 大小: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2018-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3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河北省秦皇岛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本试卷分第卷(选择题)和第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试号、考试科目填涂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在试卷上无效。请保持卡面整洁,不折叠,不破损。3第II卷的答案使用0.5毫米的黑色中性(签字)笔或碳素笔书写在答题纸上。考试结束,将答题纸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计60分。1. 中国古代讲究“同姓不婚”。已知春秋

2、时秦晋两国世为婚姻(故称两姓联姻为“喜结秦晋之好”),而鲁晋两国不可通婚。结合所学关于“西周分封制”的知识,能够判断晋国是姬姓封国晋燕两国可以通婚晋宋两国可以通婚秦燕两国可以通婚A. B. C. D. 【答案】C【解析】注意前提和逻辑关系,层层推理。根据“同姓不婚”,鲁国是姬姓封国(周公长子伯禽代表周公受封于鲁),鲁晋两国不可通婚,可知正确;燕国是姬姓封国(召公之子受封于燕),因此晋燕两国不可以通婚,可知不正确;宋国不是姬姓封国(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晋宋两国可以通婚,可知正确;秦国不是姬姓封国,秦燕两国可以通婚,可知正确。2.下图反映了中国古代某一时段文字流行状况。下列有关由A到B变化的说

3、法正确的是。主要背景是毛笔、造纸和印刷术的出现和应用顺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小篆曾经成为秦朝统一的官方文字促进了秦国实现统一大业A. B. C. D. 【答案】C【解析】材料中由A到B变化反映了秦朝统一文字,造纸和印刷术在汉代和唐宋时期,故错误;秦朝统一文字体现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故正确;秦朝以小篆为统一的官方文字,故正确;秦朝统一文字在秦国实现统一大业之后,故错误。故组合正确,故选C。3.汉武帝任命外戚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并领尚书事、为中朝之主。从此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成为惯例。这种做法A. 使相权受到了制约B. 导致武将专权局面C. 致使行政机构膨胀D. 推动决策权的转移【答案】

4、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将军辅政而领尚书事是对相权的制约,这是汉武帝在加强皇权削弱相权,即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武将专权是在唐朝末年而非汉武帝时期,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行政机构膨胀是在北宋时期,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决策权仍然属于汉武帝并未转移,的转移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A。4.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三年载:“凡军国大事,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杂署其名,谓之五花判事。”这一做法旨在A. 削弱门下省审议权B. 减少决策失误C. 完善中央监察制度D. 集权于中书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中书舍人各执所见”可知中书省官员就政事发表建议,这一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减少决

5、策失误,B项正确;材料主旨是中书省官员就政事发表建议而非门下省,排除A;材料主旨是中书省官员就政事发表建议,而非中央监察制度,排除C;材料主旨是中书省官员就政事发表建议,而非集权于中书省,排除D。所以选B5.下列文献史料均与古代的选官制度有关,按照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武帝即位,举贤良文学之士前后百数三代用人,世族之弊,贵以袭贵,贱以袭贱是以吏部不能审定,核天下人才士庶,故委中正铨第等级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A. B. C. D. 【答案】B【解析】体现的是西汉实行的察举制,材料信息“贵以袭贵,贱以袭贱”体现的是春秋战国及之前的世卿世禄制度,“故

6、委中正铨第等级”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九品中正制,反映的是隋时开始实行的科举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故B正确。6.清代学者储大文说:“元代分省建置,惟务侈阔,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合河南、河北为一,而黄河之险失;合江南,江北为一,而长江之险失;故元、明二季流贼之起也,来无所堵,去无所侦,破一县,一府震;破一府,一省震;破一省,各直省皆震。”在此他认为A. 行省制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B. 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C. 元代行省制克服了唐宋之弊D. 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答案】B【解析】【详解】由题目中的信息“元代分省建置黄河之险长江之险失流贼起来无所堵,去无所侦”可知,行省制

7、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故选B。由材料推断,行省制不利于维持地方治安稳定,也就不能加强中央集权,故排除A。“尽废禹贡分州,唐宋分道之旧”可见,元代行省制没有克服唐宋之弊,故排除C。材料没有体现“元代行省制导致了国家分裂割据”的信息,故排除D。7.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俨然汉。唐宰辅,特不居宰相名耳!”由此可知,明代内阁A. 承担了宰相的职能B. 具有最高决策权C. 与唐代宰辅具有相同权力D. 属于六部的下属机构【答案】A【解析】【详解】“俨然汉唐宰辅”,这说明其权力很大,实际上承担了宰相的职能,故A正确;明代皇帝具有最高决策权,排除B;唐代宰相有

8、决策权,而明代内阁没有决策权,排除C;内阁不是六部的下属机构,排除D。8.下图中的四个数字分别代表中国古代的重要都城,其中发生在处的历史事件是A. 嬴政创立皇帝制度B. 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C. 明太祖废除丞相制D. 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答案】D【解析】根据地图可知,是西安;是开封;是北京;是杭州;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发生在处的,即发生在北京的是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故D项正确;A项发生在咸阳,排除;B项发生在西安,排除;C项发生在南京,排除。点睛:首先根据地图判断出四个城市分别是什么;然后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四个选项就可以得出答案。9.自秦朝建立以来,君权与相权的矛盾、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一直是古代政治体

9、制演进过程中的重要问题,其实质是A. 强化职能和提高行政效率B. 不同集团和阶层的利益之争C. 权力分配和权力结构调整D. 稳定统治秩序巩固国家统一【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体现的中央权力内部分配的问题;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体现的是中央与地方的权力分配的问题,故C项正确;封建社会统治阶层都是封建地主阶级,故A项错误;B项与材料中的矛盾关系不大,故排除;D项是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故排除。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名师点睛】用数字归纳法记忆秦朝中央集权制度10.100多年以前,上海只是一个很小的渔村,在某

10、一事件后的几十年里获得了畸形发展,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最繁华的城市,这件事应是()A.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B. 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C.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首先在上海产生与发展D. 新中国成立后优先发展上海经济【答案】B【解析】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开放了上海等五个通商口岸,上海开埠后,成为远东最繁荣的港口和经济、金融中心,是近代亚洲的国际化大都市,故B正确;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间不符合“100多年以前”,排除A、D;C不是上海成为中国乃至亚洲最大、最繁华的城市的主要原因,排除。11.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

11、进入南京,同时又预伏着太平天国的悲剧。他们的论旨多保守小天堂于一隅之心,少经营八表以取天下之志。同小天堂相比,北京城成了非常遥远的东西。透过历史人物的活动,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是千百万小农保守安逸的小生产意识。这一选择的结果,带来了太平天国事业的历史转折。”从材料来看,导致“太平天国悲剧”的主要原因是:A. 定都天京偏安一隅B. 北京遥远,北伐军孤军深入C.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D. 太平天国领导者沉溺于宗教【答案】C【解析】由“他们的论旨多保守小天堂于一隅之心”、“在这里真正起作用的是千百万小农保守安逸的小生产意识”等信息可知,太平天国的悲剧造成主要在于小农阶级的局限性,故选C;AB以偏概全,D与

12、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ABD。12.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做出自己一生最重要选择: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 甲午战争后民族危机加深B. 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C. 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D. 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答案】A【解析】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中国民族危机严重,故中国人通过不同的途径救国,故A正确;清政府成为洋人的朝廷是在辛丑条约后,故B错误;西方民主思想的广泛影响,不属于主要原因,故C错误;资产阶级力量是否强大与不同的途径救国之间没有因果关系,故D错误。故选A。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

13、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1895年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马关条约签署的影响出发,即可得出三者的共同背景,即可民族危机严重,据此即可正确判断。13.莫里森在泰晤士报上发表专电:“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危在旦夕,满朝文武,忧心如焚。”莫里森报道的事件A. 动摇了清朝的反动统治B. 是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C.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D. 加速了腐朽的清王朝的崩溃【答案】C【解析】据材料“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危在旦夕”可知,材料反映的事件是辛亥革命,结合所学

14、可知辛亥革命赶走了皇帝,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故C项正确;五四运动是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分水岭,故B项错误;此时皇帝已经下台,清政府已经灭亡了,故A、D两项错误。点睛:材料“北京被革命爆发和军队叛乱的消息吓得风声鹤唳,草木皆兵。清朝危在旦夕”是解题的关键;从中分析出材料反映的是辛亥革命的影响。14.陶菊隐在军阀统治时期史话一书中提到“民国来了,总统来了,内阁来了然后来的是皇帝”。材料反映了A. 清政府灭亡已成定局B. 民主与专制的斗争C.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D. 英雄人物创造历史【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总统、内阁”指的是民主,而皇帝指的是专制,所以材料是

15、在反映军阀统治时期民主与专制的斗争,选B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军阀统治时期清政府早就灭亡了,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C不能反映材料的全部内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英雄人物,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B。15.胡适在评述某一历史事件时说:“荒唐的中老年人闹下了乱子,却要未成年的学子抛弃学业,荒废光阴,来干涉纠正,这是天下最不经济的事。”该事件是A. 辛亥革命B. 义和团运动C. 五四运动D. 南昌起义【答案】C【解析】从材料来看,这一历史事件中学生扮演了重要角色,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四运动中青年学生在早期是主力军,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中没有涉及到学生内容;B选项主要是农民阶级的运动;D选项中也没有青年学生的主要内容。点睛:解答本题关键是抓住材料中的学生,抓住学生参与的历史事件并对应着材料给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