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地理复习(真题+模拟)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生版)》

上传人:爱****虎 文档编号:166428278 上传时间:2021-02-07 格式:DOC 页数:47 大小:5.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地理复习(真题+模拟)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生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高三地理复习(真题+模拟)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生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高三地理复习(真题+模拟)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生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高三地理复习(真题+模拟)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生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高三地理复习(真题+模拟)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生版)》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三地理复习(真题+模拟)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生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地理复习(真题+模拟)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学生版)》(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专题12 区域可持续发展【高考预测定位】本章内容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了解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存在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第二部分是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第一部分是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第二部分是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从考查内容上看,结合区域开发、农林建设、区域经济生态问题、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及十七大关于区域开发的决策等背景材料,考查区域自然特征、经济发展条件、发展方向,结合近年来大型工程建设等素材加强对西气东输、南水北调及西电东送等工程建设的背景、实施及其意义的考查;以能源安全战略、

2、产业升级、产业转移等知识点为命题背景,考查产业转移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区际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等。从考查形式上看,以重大资源探测成果、典型区域资源节能性文字材料和资源分布图为载体进行命题,多以综合题形式出现。从考查能力上看,注重分析图表、文字材料,提取信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考查。考点高考命题预测区域农业发展以某区域为例,分析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和途径1.掌握发展区域农业的一般步骤2.通过图表资料分析影响该区域农业生产的地理环境各种要素、布局特点和问题3.掌握农业布局概念和一般的方法4.了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的各种模式并运用示意图、流程图的方式表示5.通过图表

3、资料分析某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方向和措施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在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1.通过材料分析城市化、工业化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三者的关系2.通过材料分析城市化和工业化相互之间的关系3.掌握分析某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的一般过程的方法4.可根据材料分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发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措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举例说明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了解并掌握我国和世界上现有的资源的跨区域调配而建设的大型工程名称、原因和特点2.理解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3.掌握分析资源跨区域调配对

4、资源生产区和消费区的发展以及地理环境影响的方法产业转移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1.了解产业转移的原因2.了解产业转移的发展趋势以及东亚产业转移的过程3.理解我国产业的变化和转移趋势以及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核心知识精讲】一、东北地区农业发展1.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3)社会经济因素主要包括市场、交通运输和政策等。市场:市场的需求量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交通运输:园艺业、乳畜业等产品易腐烂变质,要求方便快捷的交通运输条件。政策:各国农业都受到国家政策以及政府干预手段的影响。(4)科学技术条件主要包括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2.区域农业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某区域农业

5、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一般应按以下步骤进行:(1)从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方面分析该区域适合发展哪些类型的农业,以及种植哪些作物。(2)综合考虑该区域社会经济条件,如区位、交通、市场等方面,从上一步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3)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3.东北地区农业布局的自然条件 农业活动 商品粮生产 畜牧业生产 林业生产 地形区 平原地区 西部高原区 山地、丘陵地区 自然条件 地广人稀、耕地面积广;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雨热同期宜牧面积广;降水较多,草类茂盛;牧畜优质 宜林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 主要问题 热

6、量不足 过度放牧 采育失调、皆伐为主解决措施 改良品种和技术 退耕还林、还草 营林4.东北地区农业发展对策及发展方向农业区域存在问题农业发展方向农业发展重点平原区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严重,土地沙化面向国内大宗农产品需求市场,继续强化商品粮、豆等大宗农产品的生产,以确保国家粮食需求。以增强抗衡国外农产品进入国内市场能力为重点,发展优质、专用品种,提高产品质量和竞争力;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促进粮食转化,延长产业链条。推进农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生态化方向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基地西部草原区草场退化围绕生态建设与增加农牧民收入两大主题,结合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舍饲畜牧业强化人工草地

7、建设,发展草业经济,推动退耕、退牧和围栏限牧工程的顺利实施,发展集约化草食性畜牧业山区林地面积缩小,森林质量下降;重采伐、轻抚育以森林资源保育为核心,多元开发特色农业产品;半山区实现“立体开发”;山区发展特色农业和特产品配套加工业林木、人参、养鹿、林蛙、食用菌、中草药材、水果及山野菜等特色经济作物,实现由原料型生产向原料和产品加工并举的转变5.我国其它区域特色农业形成的条件一个区域的农业,必须依托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诸多因素而发展。在诸多因素中,还有主导性因素,这是促使其形成特色农业的关键。区域 特色农业 形成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 珠江三角洲 出口创汇农业 水热充足,自然

8、条件优越 邻近港、澳、台地区,市场广阔;港口、铁路、航空等交通便利;农业生产技术水平高 南疆 我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 光照充足,土地资源广阔,山麓地带有高山冰雪融水可供灌溉 当地种植长绒棉的历史悠久;市场对长绒棉的需求量大 海南岛 我国热带经济作物生产基地 地处热带,热量和降水丰富,能满足热带经济作物生长 市场尤其是国内市场对橡胶等热带经济作物的需求量大 昆明 花卉种植业 四季如春的气候条件适合发展多种花卉品种 国内城市市场对花卉的需求量大 二、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1.改革开放后,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进程呈现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 时间 1979年-1990年 1990年以后 问题 原有

9、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 政策优势不明显(随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不断扩大)劳动力成本优势丧失(经济发展带动工资提高)优势 劳动力资源丰富政策优势侨乡优势发达国家与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工业实力大为增强恰逢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化蓬勃发展,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的产业结构调整时期主导产业 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生活消费品加工工厂等 高新技术产业,如电子信息产业特点 工业附加值的增长相对较慢 工业附加值的增长相对较快 原因 处于改革开放的初期,外商出于风险考虑,投资规模相对较小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低 外商不再担心风险,投资规模扩大高新技术产业的附加值相对较高影响 带来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吸引各方面人才和

10、农民工,保证该区工业化发展对劳动力的需求在国内生活消费品处于紧缺时期,该区依靠庞大的国内市场需求促使一些工厂迅速成长为国内同类产品的主要生产厂家该地区的工业化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许多乡村地区迅速变成城镇,城镇数量猛增,呈现出城市与乡村交错分布的景观;城市的规模迅速扩大。两方面综合的结果,使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人口比重逐步提高,成为我国城市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之一 2.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系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两股相互促进的力量,区域工业化必然带来城市化,城市化反过来又会促进工业化。工业化与城市化是一个相互影响、相互推动的发展过程。三、产业转移1劳动力因素注意:改革开放初期,香港传统制造业大量向珠江三

11、角洲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呈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1)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2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或地区内部交易成本的差异及对产业转移的影响不同。发达国家社会消费水平很高,内部交易成本也很高,成为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的因素之一。发展中国家为了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首先要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注意:内部交易成本不仅要看内部交易直接发生的成本,还包括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便捷的办事效率、社会环境等。3市场因素(1)市场对国际产业转移的影响(2)市场变化导致产业转移方向变化。4.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当今世界产业转

12、移的总体方向是由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产业转移对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影响也存在着区域差异,其差异可列表比较: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改变区域地理环境 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发达国家 对发达国家或地区而言,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国内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调整创造条件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处于开发期和增长阶段的产业,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组织营销 改变区域的地理环境,将环境污染向外转移,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 就业机会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就业机会,导致失业人口增加发展中国家 对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而言,可加快本国或地区经济结构调整,可以缩短产业升级时间,加快工业化

13、进程 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处于成熟期和衰退期阶段的产业,组织产品的加工 改变区域的地理环境,接受产业转移的同时,也接受了环境污染 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四、产业转移的规律1.劳动力在产业间的流动与分布: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一般首先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再向第三产业转移;劳动力在产业间的分布状况表现为:第一产业逐渐减少,第二产业先增后减,第三产业稳步增加。2.产业结构与经济水平的关系2.微笑曲线 对现代产业价值链的研究表明,产业链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所谓的微笑曲线。在这个曲线中,一头是研发、设计,另一头是销售、服务,中间则是加工生产。一般而言,处在两头的产

14、业利润在20%25%之间,而处在中间的加工生产产业的利润只有5%。“微笑曲线”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现象:在抛物线的左侧(价值链上游),新技术研发的投入,产品附加值逐渐上升;在抛物线的右侧(价值链下游),随着品牌运作,销售渠道的建立附加值逐渐上升;而作为劳动密集型的中间制造、装配环节不但技术含量低,利润空间小,而且市场竞争激烈,容易被成本更低的同行所替代,因此成为整个价值链条中利润最低的部分。五、四大资源调配工程比较工程原 因主要线路效 益西气东输使西部的资源开发与东部的市场需求得以实现塔里木盆地上海从经济方面看:缓解上海等发达地区的能源紧缺状况,促进对西部的投资,加快对西部的开发;促进沿线的经济发

15、展;带动我国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的调整;扩大内需,拉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从社会方面看:提供较多的就业岗位,提高收入,改善生活,稳定社会。从环境方面看:减少因燃煤对环境造成的污染西电东送西部能源、资源(水电、煤炭等)丰富;东部经济发达,电力资源不足晋陕火电与黄河水电输往环渤海地区;三峡等长江干支流水电输往华东;西江水电与黔滇火电输往广东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改善东部的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促进中西部的发展,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南水北调南方水资源丰富;北方水资源紧缺,限制了经济的发展,影响了生态环境西线:西南诸河上游至黄河上游;中线:丹江口水库至华北东线:沿大运河北上至华北促进北部经济的发展;改善调入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生活条件晋煤外运(北煤南运)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当地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