鹧鸪山隧道洞口段施工图设计说明C2

上传人:笛音 文档编号:16378502 上传时间:2017-09-05 格式:PDF 页数:18 大小:224.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鹧鸪山隧道洞口段施工图设计说明C2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鹧鸪山隧道洞口段施工图设计说明C2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鹧鸪山隧道洞口段施工图设计说明C2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鹧鸪山隧道洞口段施工图设计说明C2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鹧鸪山隧道洞口段施工图设计说明C2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鹧鸪山隧道洞口段施工图设计说明C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鹧鸪山隧道洞口段施工图设计说明C2(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 鹧鸪山隧道工程 施工图设计 C2 标段编制: 复核: 审核:1鹧鸪山隧道施工图设计说明1 概述1.1 设计依据( 1)我院与招标人签订的勘察设计合同;( 2) 交设经 2011123 号设计任务书: 关于下达四川省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两阶段初步及施工图勘察设计任务的通知;( 3)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鹧鸪山隧道两阶段初步设计文件;( 4)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鹧鸪山隧道地质详勘报告。1.2 隧道总体设计原则( 1)隧道设计遵循安全实用、质量可靠、经济合理、技术先进的基本原则。设计中基于完整的勘测、调查资料,综合考虑地形、地质、水文、气象、地震和交通量及其构成,以及营运和施工条

2、件,进行多方案的技术、经济、环保等综合比较。( 2)隧道主体结构按永久性建筑设计,具有规定的强度、稳定性和耐久性;加强了隧道支护衬砌、防排水、路面等主体结构设计与照明、供配电、消防、交通监控等营运设施设计之间的协调,形成合理的综合设计。( 3)隧道设计体现动态设计与信息化施工的思想,制定了超前地质预报和监控量测总体方案,施工中将根据现场实际情况动态调整隧道设计参数。( 4)隧道设计贯彻国家有关技术、经济政策,积极慎重地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设备、新工艺。( 5)隧道设计符合国家有关国土管理、环境保护、水土保持等法规的要求。注意节约用地,保护农田及水利设施,尽量保护原有植被,妥善处理弃渣和污水。

3、1.3 设计内容本次设计为隧道洞口段设计,即 左线 ZK187+893ZK188+493;右线 K187896K188+496,左右线各 600m。包括洞口段平纵面、洞门、结构、防排水、超前支护、施工工序、监控量测、超前预报等设计。1.4 隧道设计技术标准1)公路等级:双向四车道高速公路2)隧道设计速度: 80km/h 3)隧道建筑限界见表 1 和图 14)隧道路面横坡:单向坡 2%(直线段 ), 超高不大于 4%。5)隧道内最大纵坡: 3%;最小纵坡: 0.3%。6)洞内路面设计荷载:公路 I 级。7)隧道防水等级:二级。二衬防渗等级不小于 S8。表 1 隧道建筑限界项 目 净宽 (m) 净

4、高 (m) 行车道 (m) 侧向宽度 (m) 检修道 (m) 主洞 10.25 5.0 3.75 2 0.5+0.75 0.75 2 紧急停车带 13.00 5.0 3.75 2+2.75 0.5+0.75 0.75 2 车行横通道 4.5 5.0 / / / 人行横通道 2.0 2.5 / / / 图 1 隧道主洞建筑限界1.5 隧道规模鹧鸪山隧道为特长隧道,设计为双线分离式隧道,隧道总规模见下表: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 鹧鸪山隧道工程 施工图设计 C2标段2表 2 鹧鸪山隧道总规模表序号 隧道名称 进口桩号 出口桩号 隧道长度 /m 1 鹧鸪山隧道主洞左线 ZK179+702 ZK188+4

5、93 8791 右线 K179+730 K188+496 8766 为论述方便,无论左右线隧道,汶川端洞口均简称进口,马尔康端洞口均简称出口。1.6 设计使用的主要规范、规程和资料1.6.1 设计使用的规范、规程和资料(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 JTG B01-2003)( 2)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2004)( 3)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JTJ026.1-1999 )( 4)公路水泥混凝士路面设计规范( JTG D40 2011)( 5)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 JTG D50-2006)( 6)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004 89)( 7)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 J

6、TG F60 2009)( 8)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 GB 50108 2008)( 9)锚杆喷射混凝土支护技术规范( GB 50086 2001)( 10)交通部 2007 年 7 月 3 日颁发的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 2007 358 号)( 1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JTJ C20 2011)( 12)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13)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 JTG F80/1-2004 )( 14)钢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7-2003)( 15)鹧鸪山隧道工程地质详勘报告1.6.2 参考的规范、手册( 1)隧道铁路工程技术手册(

7、 2)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 TB 10108-2002)( 3)铁路瓦斯隧道设计规范 (TB10120-2002) 1.7 对有关公路隧道的强制性条文的执行情况( 1)公路路线设计规范 JTG D20-2006 中的强制性条文共有 5 条 ( 包括第 6.6.1 条、第6.6.2 条、第 6.7.2 条、第 7.9.1 条、第 12.2.6 条 ) ,本隧道涉及到 4 条(包括第 6.6.1 条、第6.6.2 条、第 6.7.2 条、第 7.9.1 条),已按条文相关要求执行。( 2) 公路工程抗震设计规范 JTJ 004 89 中的强制性条文共有 13 条(包括第 1.0.4 条、第

8、 1.0.6 条、第 1.0.7 条、第 3.1.2 条、第 3.1.4 条、第 4.1.4 条、第 4.1.5 条、第 4.1.6 条、第 4.1.7 条、第 4.1.8 条、第 5.2.1 条、第 5.3.3 条、第 5.3.6 条),本隧道涉及到 5 条(包括第 1.0.4 条、第 1.0.7 条、第 5.2.1 条、第 5.3.3 条、第 5.3.6 条),已按条文要求内容执行。( 3) 公路隧道设计规范 JTG D70-2004中的强制性条文共有 12 条(包括第 1.0.3 条、第1.0.5 条、第 1.0.6 条、第 1.0.7 条、第 3.1.1 条、第 3.1.3 条、第 7

9、.1.2 条、第 8.1.2 条、第10.1.1 条、第 15.1.1 条、第 15.1.2 条、第 16.1.1 条),本隧道 12 条全部涉及,已按条文要求内容执行。( 4)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 JTJ 026.1 1999 中的强制性条文共有 8 条(包括第1.0.10 条、第 3.2.3 条、第 3.6.2 条、第 3.6.3 条、第 3.8.1 条、第 3.9.4 条、第 4.9.1 条、第4.9.4 条),本文件涉及到 8 条,已按条文要求内容执行。1.8 新材料、新技术的应用( 1)隧道内设置交通转换带 1 处,将整个隧道分为 2 段,实现了长隧短运。交通转换带由左、右洞隧道

10、加宽段(四车道,左右侧各增加一个车道)及二者之间呈八字形布置的两个横通道组成,为了方便车辆转向,每个横通道设置两个车道。交通转换带集车辆转向、景观、紧急停车功能于一体, 最重要的是可以大大缓解隧道在维修养护期间的交通组织压力,有效提高交通效率和行车安全性,方便维修和营运管理。1.9 对初步设计审查意见的执行情况总体评价:鹧鸪山隧道初设文件在工可推荐走廊带的基础上,对隧道轴线进行了优化,推荐的隧址方案基本合理。基本查明了隧址区宏观地质和隧道进、出口地质情况。( 1)隧址及轴线方案总体合理,下阶段应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工程规模、隧道通风及两端接线等条件进一步优化隧道轴线方案。执行情况: 根据通风方案

11、结果进一步优化隧道轴线方案,取消隧道中间 7500 米曲线段,洞身设计为直线隧道。汶川至马尔康高速公路 鹧鸪山隧道工程 施工图设计 C2标段3( 2) 鹧鸪山隧道左洞采用平导两区段送排式通风、 右洞采用全纵向射流通风方案基本合理,建议结合防灾救援等因素对平导设置在进口或出口进行同精度比较。执行情况: 按专家意见执行。补充完善了通风方案,对平导设置在进口或出口进行了同精度比较,从通风效果、经济性、防灾救援、弃渣处理、环保等综合比较,推荐平导设在出口左线左侧。( 3)实测隧址区气象资料基础上,结合国道 317 线鹧鸪山隧道温度分布情况,合理设计隧道主洞及平导保温段长度和内空断面。执行情况: 按专家

12、意见执行。目前保温措施借鉴采用国道 317 线鹧鸪山隧道经验(内贴保温板方式),隧道主洞保温段长度按行车方向进口 800 米、出口 650 米,平导由于近期不会经常使用,暂不考虑保温措施。( 4)完善超前地质预报设计,并纳入建设管理程序,建立有效的动态设计机制,确保建设实施期间根据实际揭示地质情况和监测数据适时、有效地完善设计。执行情况: 按专家意见执行。对隧道超前地质预报设计进行了补充完善。2 隧道工程地质条件简述2.1 地形、地貌鹧鸪山隧道位于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理县与马尔康县交界处, 隧道进口在四川省阿坝州理县米亚罗镇境内山脚坝大队,与国道 317 线相邻,距米亚罗镇约 15 公里。

13、隧道出口在马尔康县境内的王家寨溪沟内, 距国道 317 线直距约 3.5 公里。 出口至 317 国道虽沿王家寨溪沟绕行,现有村民自行集资正在修建的机耕道,可通行约 2 3 公里。鹧鸪山隧址区地处川西高原东北部的邛崃山脉北端。 属高山、 高原过渡的侵蚀深切高山峡谷地貌。 隧址区地面标高 3050m 4623.8m, 全区地势陡峻, 群山巍峨。 鹧鸪山为大渡河水系梭磨河与岷江水系来苏河的分水岭。山脊线总体走向近南北,山峰标高多在海拔 4200m以上,最高点达4623.8m, 相对高差 1000m 1600m。 鹧鸪山是由三叠系中上统浅变质岩系组成的构造侵蚀高山,隧道与山脊线呈大角度斜交,山体敦厚

14、,山峰高耸,峡谷纵列,山坡陡峻。山顶 9 月至翌年 4 月积雪不化, 5 月 8 月角峰、鳍脊、冰斗、冰渍物等方露出原貌。2.2 地层岩性隧址区出露的地层主要为第四系全新统( Q4),第四系上更新统冰水堆积层( Qfgl3 ),三叠系上统新都桥组( T3x )、三叠系上统侏倭组( T3zh )及三叠系中统杂谷脑组( T2z ),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2.2.1 全新统松散层( Q)( 1)坡积层( Q4c+dl )粉质粘土:棕黄色,软塑状为主,厚约 1.50 3.0m。碎石:灰色、深灰色,石质成分以细砂岩、板岩为主,中风化,棱角状次棱角状,一般粒组组成 200mm约 25, 200 60mm约

15、25 30, 60 20mm约 10 15, 20 2mm约 5 10,余为粉粘粒,结构不均,地表块石直径一般 30cm 40cm,局部因粘粒含量偏多而呈含块石粉质粘土,松散,潮湿,透水性较好。多分布于隧道进出口斜坡表层,厚约 3.0 5.0m。块石:以深灰色为主,块石石质以细砂岩、板岩为主,中风化,次棱角状,其粒组组成为: 200mm约占 50, 200mm 60mm约占 10, 60mm 20mm约占 5, 20mm 2mm约占 5,余为粉质粘土,结构极其不均,松散,透水性差。厚约 4.0 6.0 ,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出口及洞身冲沟沟底,钻探揭露厚度达 6.0m。( 2)近代冲洪积层( Q

16、4-2al+pl )粉质粘土:褐黑色,软塑状硬塑状,结构不均,局部含角砾。主要分布于隧道进出口的来苏河及梭磨河表层。漂石: 灰色、 深灰色, 漂石石质以细砂岩为主, 板岩、 千枚岩等次之, 次圆圆状, 中风化,其粒组组成: 200mm约占 55, 200mm 20mm约占 20, 20 2mm约占 10,余为粉、细砂,局部结构不均,透水性好,以稍密中密为主,潮湿饱和。卵石:灰色、深灰色,漂石石质以细砂岩为主,板岩、千枚岩等次之次圆圆状,中风化,其粒组组成: 200mm约占 30, 200mm 20mm约占 40, 20 2mm约占 15,余为粉、细砂,局部结构不均,透水性好,以稍密中密为主,潮湿饱和。主要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