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道友)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探索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6366663 上传时间:2017-11-16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祝道友)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祝道友)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祝道友)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祝道友)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祝道友)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祝道友)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祝道友)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探索(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中职化学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的探索祝道友摘 要 在中职化学教学中,教师紧扣教学目标,巧妙设计任务单;在教学中有效突出重点,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落实各个学习任务,同时结合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实施课堂引导,合理而高效地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关键词 中职化学 任务驱动 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方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任务驱动”教学过程

2、中,将目标转化为任务、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具体问题,激发学生带着任务去探索化学知识的内驱力,通过师生之间和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它强调学生要在真实情境的驱使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促进学生在知识和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和提升,是一种可行性强,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一、紧扣目标,设计任务所谓目标,就是指教学目标,也就是教学内容目标和教学价值目标.从本学科的知识系统看,明确哪些是已学过的知识,哪些是后续需要学习的知识,而这

3、些后续需要学习的知识,重点要落实什么,难点又是什么,如何突破;从学科的教学系统看,除了落实具体的教学内容及其重点难点外,还必须考虑学生获得哪些新知识,怎样锻炼学生的能力,让他们获得良好的、积极的情感体验,进一步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进而实现教学设计要完成的潜在教学价值的目标。没有目标,则无法设计任务。目标明确,还需要考虑这部分教学内容有没有必要设计任务,能不能设计任务,设计成怎样的任务,总任务下,又将如何分解为几个小任务,以便学生围绕任务展开活动。也就是说,具体的教学任务,是把总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任务单,通过让学生完成这些具体的任务单,激发学生的强烈求知欲,达到实现目标。【教学案例 1】“离

4、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是电解质溶液的重要内容,离子反应是化学反应的本质所在,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是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实质的前提。化学方程式、强、弱电解质已在前面学习过了,对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强、弱电解质的电离已基本了解。因而,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理解什么是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离子方程式的含义等。据此,本节课可以拟定 4 个任务。任务一:利用已学过的知识,写出 AgNO3溶液和 NaCl 溶液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任务二:将化学方程式 AgNO3+NaCl=AgCl+NaNO 3中强电解质写成离子形式,弱电解质、难溶物质、气体仍以化学式表示(Ag + NO3-+Na+Cl-=AgCl+Na

5、+ NO3-) ,删去方程式两边实际没有参加反应的离子既得离子方程式(Ag + Cl-=AgCl)任务三:写出 AgNO3溶液和 HCl 溶液之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发现什么规律?任务四:还有没有其它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与上述反应一样呢?请写出。据此可以得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什么?离子方程式和化学方程式有何区别?本案例通过四个具体的任务,对“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的相关知识设计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四个学习任务,既巩固了化学反应的实质就是对离子反应的认识,又深化了化方程式和离子方程式的区别,顺利地完成了教学目标。二、抓住重点,呈现任务我们认为,教学重点是指教学中的重点内容,是教学的重心所

6、在。但我们对知识体系而言,我们不能一蹴而就,而是一步一步地通过问题串展示出来。根据建构主义原理,我们认为:课程与教学设计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和知识建构创设一种真实且能激发学生强烈学习动机的学习情境,通过一系列的问题串,引导学生在具体的问题探索中,逐步揭示事实的矛盾或引起学生内心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身学习。在学生逐步进入状态时突破重点,更有利于学生抓住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合理而高效地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

7、【教学案例 2】“硫”的复习课教学重点是掌握不同价态硫物质的化学性质,明确如何实现不同价态硫的转化,巩固氧化还原反应的有关知识,我们可以设置几个问题串来达成任务,使学生在这些任务的引导下,步步深入地进行思考:问题:自然界中含硫元素的物质有哪些?问题:标出这些物质中硫元素的价态。问题:如何实现这些不同价态硫的转化?问题:实现上述转化的条件是什么?问题:从物质氧化性及还原性的角度分析硫化氢、硫单质、二氧化硫、浓 H2SO4具有什么性质?问题:完成不同价态硫的转化关系图,并写出有关转化的化学方程式。问题:酸雨的成因及防治。用上述的系列化问题串,为讨论实验室中不同价态硫元素间的转化建立清晰的框架,重点

8、是突出问题即如何实现这些不同价态硫的转化,最后落实的目标是问题即掌握实验室实现不同价态硫的转化原理,让学生在明确任务学习程序后,抓住课堂教学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有助于学生对学科基础知识、化学反应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掌握,有利于学生合理而高效地利用课堂学习时间,提高课堂学习的质量和效率。三、有效指导,完成任务我们已经围绕一个主题设置了一系列的任务单,形成学案,这是实施任务教学的前提。那么,如何通过课堂,有效地完成这些任务单呢?换言之,就是如何实施教学呢,即课堂教学要做那些事呢?1、给学生一个明确的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是英国记忆大师托尼巴赞于 1970 年提出的,是一种发散性思考可视化的工具。它以树状的

9、思维样式,运用图文并茂的技巧,将注意的焦点清晰地集中在中央图形上,然后将各个主题的主干从中央向四周发射,各个主题下的要点又通过更细的分支标识出来。用著名的特级教师魏书生的话说就是“知识树” 。这种思维导图,将学习的知识点(即学习的任务)连成线,使信息量丰富且相互之间的关系,以直观的图示展示出来,便于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知识网络,方便知识的提取和灵活的应用。将这种思维导图通过板书的方式展示出来,有利于学生集中精力于主题,保持思维的连续性,使记忆过程更简单快速,在教师的引导下,可以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化学,愉快地吸收知识,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教学案例 3】:“硫的转化” ,我们就设计如下思维导图:

10、硫元素化合价: -2 失电子 0 失电子 +4 失电子 +6 +6 硫的转化关系: H 2SS SO 2SO 3H 2SO4得电子 得电子 得电子硫元素化学性质:还原性 既有还原又有氧化性 氧化性 2、给学生一个有效的课堂引导任务单和思维导图像导航仪,是教师先行组织教学的重要手段,可以引领和驱动学生有条理地进入学习状态,但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亲身实践。由于学生的知识经验、学习习惯、学习能力的差异,对于完成同样的学习任务,不同的学生在难度上感觉有难有易,在时间上有快有慢,这就需要教师做好协调和指导工作。对完成任务有困难的学生,在他们思维跟不上或混乱时,予以点拨引导,使他们能及时有效地

11、跟上教学的思路,掌握所学的知识,及早形成自己的能力。教师还要组织、鼓励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与合作,使学生之间的传、帮、带等互动起来,也能有效地弥补教师辅导的涉及面不足。四、拓展思维,评价任务学生在完成任务后,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任务的汇报、交流和评点,相互交流彼此的收获或者学习成果。交流的目的一方面是通过相互评价,提升学生对学习成果的评价能力,鼓励学生发挥创新精神,创造有特色的成果或思维,另一方面是发现和解决倾向性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反思,对探究获得的新知识进行归纳小结,把所学会的知识内化,并及时纳入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任务只是促进学习的一种手段,根本目的是通过完成任务体验学习的过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应用与自主建构知识体系,及时将任务所隐含的新知识与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建立起内在的、实质性的联系,形成新的认知结构。如上例“硫的转化关系图” 。总之,通过完成任务的方式进行能力培养和化学知识学习,是“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与以往教学模式的显著区别。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知识和能力同样重要,任务的完成过程既是一个能力培养的过逞,又是一个知识获取的过逞,因此,任务驱动式教学在进行“任务”设计和呈现的时候,必须考虑周全,保证任务的有序性、递进性和有效性,使之真正有利于实现知识和能力的双重教学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