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文化学学习报告——古建之美

上传人:豆浆 文档编号:16340594 上传时间:2017-11-07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文化学学习报告——古建之美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旅游文化学学习报告——古建之美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旅游文化学学习报告——古建之美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旅游文化学学习报告——古建之美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旅游文化学学习报告——古建之美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旅游文化学学习报告——古建之美》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文化学学习报告——古建之美(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旅游文化学学习报告古拙古建之美姓名:夏玲班级:2014 级旅游管理 1 班学号:140901221古拙古建之美中国的建筑体系是在世界各民族数千年文化史中的一个独特的建筑体系。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世代经验的累积所创造的。这个体系分布到很广大的地区:西起葱岭,东至日本、朝鲜,西至越南、缅甸,北至黑龙江,包括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区域在内、这些地区的建筑和中国中心地区的建筑,或是同属于一个体系,或是大同小异,如兄弟之同属于一家的关系。考古学家所发掘的殷代遗址证明,至迟在公元前 15 世纪,这个独特的体系已经在基本上形成了。它的基本特征一直保留到了最近代。三千五百年来,中国世世代代的劳动人民发展了这个体系的

2、特长,不断地在技术和艺术上把它提高,达到了高度水平,取得了辉煌成就。一、中国古建筑的基本特征(一)个别的建筑物,一般的由三个主要部分构成:下部的台基,中间的房屋本身和上部翼状伸展的屋顶。 (二)在平面图上,中国所称为一“所”房子是由若干座这种建筑物以及一些联系性的建筑物,如回廊、抱厦、厢、耳、过厅等等,围绕着一个或若干个庭院或天井建造而成的。在这种布置中,往往左右均齐对称,构成显著的轴线。这同一原则,也常应用在城市规划上。主要的房屋一般的都采取向南的方向,以取得最多的阳光。这样的庭院或天井里虽然往往也种植树木花草,但主要部分一般的都有砖石墁地,成为日常生活所常用的一种户外空间,我们也可以说它是

3、很好的“户外起居室”。 (三)这个体系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式。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结构为它的主要结构方法。这就是说,房身部分是以木材做立柱和横梁,成为一幅梁架。每一幅梁架有两根立柱和两层以上的横梁。每两幅梁架之间用枋、檩之类的横木把它们相互牵搭起来,就成了“间”的主要构架,已承托上面的重量。 两柱之间也常用墙壁,但墙壁并不负重,只是像“帷幕”一样,用以隔断内外,或分化内部空间而已。因此,门窗的位置和处理都极为自由,由全部2用墙壁至全部开门窗,乃至既没有墙壁也没有门窗(如凉亭),都不妨碍承重的问题。房顶或上层楼板的重量总是由柱承担的。这种框架结构的原则一直到现代的钢筋混凝土构架或钢骨

4、架的结构才被应用,而我们中国建筑在三千多年前就具备了这个优点,并且恰好为中国将来的新建筑在使用新的材料与技术的问题上具备了极有利的条件。 (四)斗拱:在一幅梁架上,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在柱头上加一层层逐渐挑出的称作“拱”的拱形短木,两层拱之间用称作“斗”的斗形方木块垫着。这种用拱和斗综合构成的单位叫做“斗拱”。它是以减少立柱和横梁交接处的剪力,以减少梁的折断之可能的。更早,它还是用以加固两条横木接榫的,先是用一个斗,上加一块略似拱形的“替木”。斗拱也可以由柱头挑出去承托上面其他结构,最显著的如屋檐,上层楼外的“平坐”(露台),屋子内部的楼井、栏杆等。斗拱的装饰性很早就被发现,不但在木构上得到了

5、巨大的发展,并且在砖石建筑上也充分应用,它成为中国建筑中最显著的特征之一。 (五)举折、举架:梁架上的梁是多层的;上一层总比下一层短;两层之间的矮柱(或柁墩)总是逐渐加高的。这叫做“举架”。屋顶的坡度就随着这举架,由下段的檐部缓和的坡度逐步增高为近屋脊处的陡斜,成了缓和的弯曲面。 (六)屋顶在中国建筑中素来占着及其重要的位置。它的瓦面是弯曲的,一如上面所说。当屋顶是四面坡的时候,屋顶的四角也就是翘起的。它的壮丽的装饰性也很早就被发现而予以利用了。在其他体系建筑中,屋顶素来是不受重视的部分,除掉穹隆顶得到特别处理之外,一般坡顶都是草草处理,生硬无趣,甚至用女儿墙把它隐藏起来。但在中国,古代智慧的

6、匠师们很早就发挥了屋顶部分的巨大的装饰性。在诗经里就有“如鸟斯革”,“如翚恽斯飞”的句子来歌颂像翼舒展的屋顶和出檐。诗经开了端,两汉以来许多诗词歌赋中就有更多叙述屋子顶部和它的各种装饰的词句。这证明屋顶不但是几千年来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的,并且是我们民族所最骄傲的成就。它的发展成为中国建筑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 (七)大胆的用朱红作为大建筑物身的主要颜色,用在柱、门窗和墙壁上,并且用彩色绘画图案来装饰木构架的上部结构,如额枋、梁架、柱头和斗拱,3无论内部外部都如此。在使用颜色上,中国建筑是世界各建筑体系中最大胆的。(八)在木结构建筑中,所有构建交接的部分都大半露出,在它们外表形状上稍稍加工,使成为

7、建筑本身的装饰部分。例如:梁头做成“挑尖梁头”或“蚂蚱头”;额枋出头做成“霸王拳”;昂的下端做成“昂嘴”,上端做成“六分头”或“菊花头”;将几层昂的上段固定在一起的横木做成“三福云”等等,或如整组的斗拱和门窗上的刻花图案门环、角叶,乃至如屋脊、脊吻、瓦当等都属于这一类。它们都是结构部分,经过这样的加工而取得了高度装饰的效果。(九)在建筑材料中,大量使用有色琉璃砖瓦;尽量利用各色油漆的装饰潜力。木上刻花,石面上作装饰浮雕,砖墙上也加刻雕。二、中国古建筑成就卓越中国古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自成体系,成就卓越,它以完整的木构架体系、整齐而又灵活的整体布局、优美的艺术形象独步世界建筑之林。中国木架构古建筑

8、因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的不同,主要有抬梁、穿斗和干栏等三种结构体系,其中抬梁式使用范围最广,也是中国古建筑中最主要的形式。中国古建筑布局方法一般采用均衡对称方式,即沿着纵轴线与横轴线布局。大多皆以纵轴线为主,横轴线为辅。这种布局的形式,即庄严雄伟,又灵活多样,如像帝王的宫殿、坛庙、陵寝,宗教的寺院、宫观等,大都采用整齐对称、严谨均衡的布局形式,以达到统治者和神佛教义所要求的雄伟庄严、礼敬崇高的需要。另外,我国的园林建筑和一些居民房屋建筑总体布局多无明显的轴线,布局比较自由,有的按照山川形势、地理环境、气候风向、风俗习惯等因地制宜进行布置。这种“因天材,就地利”的布局原则,同几千年来一直以整齐对称

9、布局著称的中国古建筑布局原则同时发展着。中国古建筑的艺术处理,经历代劳动人民长期努力和经验的积累,创造了丰富多彩、精美绝伦的艺术形象,在大木构造中,借助于木构架的组合与各种构件的形状及材料质感,进行巧妙地艺术加工,使功能、结构和艺术达到协调统一的效果,如微微向上反曲的屋檐,使体形庞大的屋顶呈现出一种舒展飘逸的4形象。梁、坊、斗拱、雀替、博风、门簪、墀头、天花、藻井等的巧妙艺术处理,发挥了各自的功能,以艺术品的形象展现在建筑物上。中国古建筑的色彩有的对比强烈、鲜艳明快,有的协调和谐、淡妆素雅。宫殿坛庙建筑红墙黄瓦,辉煌壮观,屋顶上的琉璃瓦更是光泽鲜明,色彩丰富。与宫殿、寺庙等强烈色彩相对应,一般

10、居民住宅、江南园林等,它们选用了朴素淡雅、和谐协调的色彩,如白色粉墙,青灰瓦顶。这些建筑掩映在翠竹丛林、青山绿水间,显得分外清新秀丽。中国古建筑还非常重视“雕梁画栋”。古建筑雕刻的范围包括建筑物的各个部位,如屋顶、墙面、柱子、台基等等。雕饰的题材也非常丰富,有各式各样的动物花卉,人物故事,山水名胜、历史故事等。雕刻技术也非常娴熟,除宋代营造法式中总结的素平、减地平钑、剔地起突、压地隐起等方式外,还有线刻、透雕等,根据不同题材和装饰的需要而使用。中国古建筑是中华民族政治、经济、科技与艺术所曾达到过的辉煌象征、是凝固的文化,历史的见证,有着最丰富、最深邃的文化意蕴。中国古建筑受儒家、道家、佛学、阴

11、阳五行、风水、吉祥等诸说综合影响。如北京故宫建筑群对皇权至高无上的极度渲染。便是儒家崇“礼”,强调尊卑等级的极好注脚,而一般居民也随处可见儒家“三纲五常”、“男尊女卑”等伦理道德、上下等级观念的文化意蕴。三、沈阳故宫建筑特色分析沈阳故宫始建于后金天命十年(1625 年)是清太祖迁都之际草创,清崇德元年(1636 年)由皇太极建成。1644 年,大清迁都北京,“沈阳故宫”从此成为“陪都宫殿”。沈阳故宫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和清太宗皇太极修建并使用过的宫殿,距今巳有 360 余年的历史。在全国现存宫殿建筑群中,它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仅次于北京故宫居全国第二位。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的一个封建王朝的发祥重地,

12、也是清统一中国后东北地区政治经济中心。 沈阳故宫占地 6 万多平方米,有楼台殿阁各式建筑 70 余座,由 20 多个院落组成,总计房屋 300 多间。故宫按自然布局分为中路、东路和西路三部分,其作为举世仅存的中国少数民族地方政权宫殿,是刚刚从渔猎、采集经济转入农耕经济的满族人,按照本民族的社会制度、生活习俗和审美观念,吸收和借5鉴汉族及蒙、藏等少数民族的建筑技术和艺术,设计建造出的宫殿建筑杰作,其独特的建筑布局、营造技术和装饰艺术成为中外宫殿建筑中自成特色的杰作,被称为本地区各民族建筑遗存中最杰出的范例,代表着当时东北亚地区建筑文化的最高成就,是多民族文化融合的典范。 沈阳故宫建筑平面图1大政

13、殿; 2右翼王亭; 3左翼王亭;4 正黄旗亭; 5镶黄旗亭; 6正红旗亭; 7正白旗亭; 8镶红旗亭; 9镶白旗亭; 10镶蓝旗亭; 11正蓝旗亭; 12大清门13崇政殿; 14凤凰楼; 15清宁宫;16 衍庆宫; 17麟趾宫; 18永福宫;19 关睢宫; 20颐和殿; 21介祉宫;22 敬典阁; 23迪光殿; 24保极宫;625继恩斋; 26崇谟阁; 27嘉荫堂;28 文溯阁; 29仰熙斋;(一)传承了中原木结构建筑的营造技术 沈阳故宫建筑的木构架营造技术中,吸收和传承汉族先进的营造技术,是其诸多营造特点中最为鲜明的。其木构架的结构体系、各构件搭接构造以及用材制度等方面,与明末清初的中原建筑

14、十分相似。如就结构体系而言,无论是正身梁架,还是排山梁架都采用了基本的抬梁式的构架组合方式;从各构件搭接做法和组合规律看,各构件的分件形式和尺寸虽有差异,但其基本组合规律同传统的做法没有太大差异,而搭接做法仍采用我国传统的榫卯形式;从基本模数和扩大模数的使用看,沈阳故宫建筑仍沿用有斗拱建筑以斗口为基本模数,无斗拱建筑以檐柱径为基本模数的用材制度,并且承袭着以檐柱高为扩大模数的设计方法,而且比较准确地掌握和运用了这一规律。大多数建筑自身的檐步、金步、脊步的距离相等或近似相等,这一点同我国其他古建筑的步距规律是一致的。大政殿的藻井做法是传统的降龙藻井的做法,而其他建筑上采用的平暗和海漫天花是我国传

15、统天花中常见的形式,这缘于千百年来汉文化的影响,以及清朝的统治者,特别是两位先帝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对汉族先进文化的认同和积极学习。 (二)融合了满族的民族文化 沈阳故宫是地地道道按照满族人的意图建造,并为其所用的皇家宫殿,在其大小木作的营造特点上反映出了诸多满族文化和满族人的民族气质。 1、体现满族初创期经济水平和军政体制的柱网 沈阳故宫单体建筑体量小,多数建筑的柱网尺寸在 34m 之间,这个数值几乎是大式做法开间尺寸的最小值。现以沈阳故宫的崇政殿和北京故宫的太和殿为例来说明,崇政殿:面阔 5 间,进深 13 架椽,面阔明间 8.44m,次间5.56m,稍间 5.55m,尽间 3.61m;而太和

16、殿面阔 11 间,进深 7 架椽,面阔各间均等为 4.2m,总高度 28.33m。崇政殿和太和殿同为皇帝的金銮殿,崇政殿的体量和规模比太和殿却小得多,其原因在于,后金迁都沈阳后,由于连年战争,生产遭到破坏,辽沈地区曾发生“粮荒”,逃判的人多,秩序很乱。虽然皇太极采取了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使得当时的后金在手工业、商业上较前有了很大发展,但采集渔猎经济在那时仍然是获得部分生活资料和作为商品的重要7手段。皇太极就指出:“人参、貂皮我民所赖以为生者。”由此可以看出,当时的生产力仍比较落后,经济也远比不上发达的中原,因此,建设的规模、建筑的体量都比较小。当时,还无法像中原王朝那样讲究奢华。此外,皇太极在安定社会的同时,为了发展生产,他率先提出“工筑之兴,有妨农务。从前因边墙事关守御,故劳民力役,事非得已今修葺已竣,嗣后有颓坏者,止令修补,不复兴筑,用恤民力,专勤南亩”,“吾躬行节俭微物必惜,正欲卑汝等效法耳”。皇太极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