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关于对后荣迷现象的思考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6276584 上传时间:2017-11-07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76.9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论文:关于对后荣迷现象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论文:关于对后荣迷现象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论文:关于对后荣迷现象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论文:关于对后荣迷现象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论文:关于对后荣迷现象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论文:关于对后荣迷现象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文:关于对后荣迷现象的思考(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摘 要后荣迷是指在张国荣去世(2003 年 4 月 1 日)后成为其粉丝们的简称,后荣迷现象是由后荣迷引起和推动出的一系列追星文化,后荣迷现象的持续升温,是需要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从后荣迷特点、产生原因、社会形影响和评价等方面、对后荣迷现象做较为系统的解读。关键词 :后荣迷; 现象; 原因;影响 2AbstratAfter Leslie Cheung fans is a contracted form to the people who became the fans of Leslie Cheung after the death of him on April 1,2003. The a

2、fter Leslie Cheung fans phenomenon is a series of fan culture, which cased and pushed by the after fans. And it is very necessary to pay attention to the after Leslie Cheung fans phenomenons sustained warming. This paper attempts to the aspects of after Leslie Cheung fans characteristics, producing

3、reasons, social influence and peoples evaluation. And finally given us a more systematical interpretation to the after Leslie Cheung phenomenon.Keywords: After Leslie Cheung ; phenomenon ; reasons ; influence3目 录中文摘要及关键字 . 英文摘要及关键字 . 目录 . 引言 . 1一、后荣迷的特点 . 1(一) 后荣迷的年龄特征 . 1(二) 后荣迷的性别特征 . 1(三) 后荣迷的区域分

4、布 . 2 (四) 后荣迷的社会地位 . 2(五) 后荣迷的活动形式 . 2二、后荣迷现象产生的原因 . 3(一) 外部原因 . 4(二) 内部原因 . 7三、 后荣迷现象所带来的社会影响 . 9(一) 引导媒体商业的方向 . 9(二) 监督媒体的主要的主要人群 . 10(三)带动香港旅游业的发展 . 10(四) 加深对香港电影的再认 . 10(五) 社会对边缘文化的研究 . 11四、社会对后荣迷现象的评价 . 12五、 后荣迷现象发展趋势的预测 . 13结语 . 13参考文献 . 14后记 . 154引 言随着社会的发展,追星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当一代巨星离世,再无作品示人,时间本可

5、以冲淡思念,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在张国荣离世的十一年里,成为他的粉丝。从表面来看,“追星” 是自发产生的文化现象 ,是由追星者自我选择的一种纯个人的行动方式。但是面对这狂潮般涌来的事物,如果仅仅以“偶然性”、 “自发性” 作为其解释太过牵强。 在形成潮流的任何一种东西背后,它所蕴含的内容都不会太少。本文即从后荣迷产生原因、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对后荣迷追星现象做较为系统的解读。一、 后荣迷的特点荣迷是已故巨星张国荣的粉丝简称。 “后荣迷”是“荣迷”的衍生词,指在张国荣去世(2003 年 4 月 1 日)后,成为其粉丝的统称。后荣迷是以时间划分出的粉丝团体,特指荣迷,其他艺人(包括已过世)都无此说法。 “

6、后荣迷”的使用范围不仅限于荣迷圈内,而是延伸到整个网络、杂志、报纸、访谈节目中。在张国荣生前,后荣迷并未对张国荣产生偶像情结。在张国荣去世后,去世多年后,接触到张国荣的某些信息,进一步了解后加入到了荣迷的队伍中来,掀起了风风火火的后荣迷现象。(一)后荣迷的年龄特征在荣迷中,70 后,60 后控制着其中 80%以上的数额,极少出现在后荣迷团体中。后荣迷中以 80 后、90 后居多,而 00 后也持续增长的趋势加入到这个团体中来。(二)后荣迷的性别特征5后荣迷性别比例未做过正规统计,可以肯定是女性多于男性性数量。但终究多多少,相对于现在“清一色性别”追星团比较协调,这在“张国荣百度贴吧-爆照贴”

7、及每次参与纪念活动中出现的男性粉丝数量都可作为佐证。(三) 后荣迷的区域分布后荣迷的分布并没有出现区域“抱团”现象,分布广,除香港本土外,上海、北京、四川、重庆等地人数较突出,以张国荣为主题的餐饮会所也在以上几个城市出现,而新疆、甘肃、青海等地从每年发布的年纪念活动信息来看,其规模、专业程度一并可观。2011 年腾讯网上发布了一篇“一位德国后荣迷自白”的帖子,不敢以点带面,但它的确反映出后荣迷的存在超出了国界。而日本、韩国至今都保持着张国荣的影响力,每年纪念日都有大量外国歌迷专程赴港悼念,也不能否认这其中没有后荣迷的存在。(四) 后荣迷的社会地位张国荣:紫色的蝴蝶是由知名文化评论人洛枫在 20

8、08 年所著的书。书中公布了网上调查的一组数据显示出荣迷中以 21 到 35 岁居多,占到总数的56.71%,学历在大学及以上程度占到 74.5%。尤其在中国内地,高学历者几乎占全数。数据结果也符合一直以来坊间对荣迷“高学历+多金”的定位。后荣迷中 80 后、90 后是主力军,93 年后多为学生,后荣迷一部分已步入社会参加工作,大部分仍在校读书。08 年的调查数据已涵盖了部分后荣迷的资料,所以将这个数据稀化为“后荣迷”推及到今天仍具有代表性。(五) 后荣迷的活动形式 虽然偶像已过世,但后荣迷仍积极做好粉丝的角色。他们与其它的粉丝团体的活动形式总有差别。通常的粉丝活动忙着打榜,参与偶像新作品宣传

9、,可以探班,接机,参加演唱会、歌友会,随时关注偶像微博等信息动态,消化更新新闻等。而这样的活动对荣迷而言几乎没有。后荣迷圈中有一个词“荣迷初期症” ,我贸然但仔细的下个定义:指自然人在没有预定的情况下,因外界或内心的某种刺激,而开始接触了张国荣的作品及人格魅力,成为其粉丝后而产6生的一种不受时间、场合安排的发自内心涵盖爱慕,痛惜的感情及由此伴生的行为。它的显著特点是流泪。是后荣迷在持有粉丝身份时,出现的一段时间内明显的悲伤情绪。这种症状持续时间因人而异,有人两三天,一两周,也有人三四个月,一年半载不等。这是初始阶段后荣迷典型的情绪活动方式。荣迷初期综合征并不能定性为消极反应,且这种情绪并未影响

10、后荣迷整体蓬勃向上,积极乐观的气质。后荣迷的活跃程度在粉丝团体是出类拔萃的。他们积极搜集任何有关提到张国荣的文章、电视访谈,整理好作为分享资源:不断重温张国荣的歌曲,电影,电视作品,回味保留的图文资料;自制视频,自编故事,自做剧照画、人偶、印章等并在各大交流平台发布与更新;举办了张国荣影展每年4 月 1 日、9 月 12 日,日本,香港,台湾包括内地各省荣迷都举行可观的纪念会动,这些都是在其他过世明星身上没有出现的。2013 年 4 月 1 日,全球各地荣迷折纸鹤,以 1956912 个数量成功申请吉尼斯纪录。同年庆生前期,有后荣迷在香港订制生日巴士(车身张贴张国荣海报,内置音响播放张国荣歌曲

11、)于 9 月 12 日当天,环城绕行。而早在 05 年,有报道出有后荣迷专程于 4 月 1日前前往香港悼念张国荣,人数已达三分之一。张国荣粉丝有一个共同的口号“继续张国荣” 。他们帮助身边的人修正对张国荣的错误认知,去还原一个更真实的张国荣。把张国荣作为自己人生的导师,热情真诚的对待他人,欣赏自己,爱惜自己。重要的是将张国荣的爱心延续下去。张国荣生前热衷慈善事业,曾在 97 年演唱会期间捐出一百万元,并义卖心意卡等,这些都深深影响荣迷包括后荣迷这个团队。在 08 年年初,面临特大冰雪灾害,荣迷以各种分散形式向灾区捐款数目不等:“512”地震,荣迷统一向灾区捐献物资;13 年是电影霸王别姬上映

12、20 周年的纪念日,荣迷掀起爱心纪念,向山区儿童捐赠白米的活动。后荣迷的活动形式已不只是追星的自我娱乐和情感的自我寄托,而是将偶像品质内化为精神力量,在团队中参与社会活动。7二、 后荣迷现象产生的原因科技和人文环境的变化,使新一代对社会的了解表现出更早的成熟。新潮的服饰,新潮的观念,追星现象在 90 后掀起了高潮,他们很容易热衷于某一事物,也很容易对此失去热情,这不失为许多明星一夜爆红后却有籍籍无名的一个原因。这种快餐式追捧,粉丝的流动性很强。而在这个“流光容易把人抛”的时代,为什么会有那么一大群年轻时尚、个性张扬的 80、90、00 后对一位已去世多年的明星念念不忘?(一)外部原因1、媒介的

13、发展1994 年,中国全面接入互联网。自此,互联网便迅速的渗透到各个领域,它带给人类的便捷之处不需多讲。它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媒介。以前只能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广播、杂志偶遇七零八碎的信息,信息渠道狭窄,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许多娱乐记者为博取新闻销量,报道失实。不少后荣迷回忆起对张国荣的第一印象,都与后来有很大反差。现今通过网络可以将信息及时整合和更新。及时修正“道听途说”的刻板印象。后荣迷多是在无意中接触到张国荣的一首歌、一部电影、一段视频,继而通过互联网深入了解张国荣各方面信息后,被打动、被吸引随着网络技术的革新,视频的出现弥补文字不足,拉近受众与对象之间的距离。视频所传播的主题更能触动人心,同时,qq、微信、默默以及天涯、百度、新浪等公共论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毕业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