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

上传人:gege****666 文档编号:162353891 上传时间:2021-01-19 格式:DOC 页数:179 大小:7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_第1页
第1页 / 共179页
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_第2页
第2页 / 共179页
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_第3页
第3页 / 共179页
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_第4页
第4页 / 共179页
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_第5页
第5页 / 共17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先秦诸子选读教师用书(17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单元论语选读单元说明一、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二、当仁,不让于师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四、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五、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六、有教无类七、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第二单元孟子选读单元说明一、王好战,请以战喻二、王何必曰利三、民为贵四、乐民之乐,忧民之忧五、人和六、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七、仁义礼智,我固有之第三单元荀子选读单元说明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第四单元老子选读单元说明有无相生第五单元庄子选读单元说明一、无端崖之辞二、鹏之徙于南冥三、东海之大乐四、尊生五、恶乎往而不可第六单元墨子选读单元说明一、兼爱二、非攻三、尚贤三、尚贤第七单元韩非子选读单元说明一、郑人有且买履者二、子圉

2、见孔子于商太宰单元说明教学目标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而论语则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经典之一。本单元讲授选自论语的一些篇章。具体教学目标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在讲授的过程中会涉及材料的思想、表达艺术以及语汇等各个方面的问题;二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比较深入和系统地了解孔子的思想,尤其是了解他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三是使学生通过了解孔子的思想、通过了解孔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单元介绍本单元内容共有七节,每一节基本上围绕一个主题来选择和编排论语中的材料,所选择的材料往往是学习古代汉语的经典篇章,而且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第一节“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3、主要内容是孔子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第二节“当仁,不让于师”,主要内容是孔子与弟子的关系,比如孔子如何对待弟子、弟子如何看待老师等。第三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主要内容是孔子的生存智慧。第四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内容是孔子的“仁”的学说,亦即孔子理想人格的核心。第五节“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主要内容是孔子对“义”的持守。第六节“有教无类”,主要内容是孔子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第七节“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主要内容是孔子“学”这一概念的特殊意义。论语原来的各篇并不是围绕某一主题组织材料的,形同散珠。本单元采用现在这种形式来编排,可以使学生对论语及孔子有一系列专题性的了解。

4、而之所以设定以上小节,是由于这些主题所具有的重要性,比如对认知孔子思想的重要性、对现实人生的重要性,等等。教学建议1对本课程教学来说,激发和培养学习兴趣是十分重要的。建议任课老师考虑以下四点:(1)在讲授选文时,努力展示孔子思想的高度、深度及其现代价值。(2)简而能赅,浅而能深,雍容不迫,辞义典雅等,是论语文章的闪光处。授课时应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赏鉴的那些要素。(3)尽量联系学生的现实人生问题。比如,讲授第一节可以启发学生要胸怀天下,讲授第三节可以启发学生要正确面对自己的无知和错误,讲授第四节可以启发学生要善于以己推人,体贴他人。但是这一方面的内容不要偏离语料的主题,不要扯得太远。(4

5、)注意从词汇、语法、修辞、古文阅读等方面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以便与必修的语文学习配合,但是也不要偏离本课程的宗旨。2在学习本教材内容的同时,让学生自己阅读概说的相关部分,以了解孔子及论语的历史背景和整体情况。3建议任课教师在教授本单元内容以前,阅读教材的概说部分和下面的有关资料部分。第1则材料提供了对孔子生平、思想、贡献和影响的一种总体理解。第2、第3则材料客观上显示了孔子对中国乃至世界政治和文化的影响。第4、第5、第6则材料,提醒大家要区分“历史的孔子”和“孔子的历史”。本单元学习论语,目的是要学生了解历史上原本的孔子,亦即了解“历史的孔子”;可是历史上有很多各不相同的孔子形象,它们构

6、成了“孔子的历史”。对这两者,需要有一定的辨析能力。第7则材料汇集了对孔子和论语的一些整体评说。有关资料1孔子综述孔子,名丘,字仲尼。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生于鲁国昌平乡鄹邑。其祖先是宋国的贵族,因内乱逃难到了鲁国,父叔梁纥是鄹邑大夫,一个“以武力闻于诸侯”的小武官,属于当时奴隶主的下层。年老的叔梁纥和年轻的颜征在结婚后生下孔子。但在孔子3岁时,孔子的父亲便死去,所以孔子自称“少也贱”,做过些一般贵族所不愿做的事。如当过管理牛羊的“乘田”和管理仓库的“委吏”等。他办事认真勤恳,每项工作都做得很好。他从小就努力学习,广泛求教,致“博学多能”。30多岁时

7、就有一些人拜到他门下为弟子,开始了早期的教育生涯。中年时,曾因鲁国内乱到过北面的齐国,发表过自己的见解。50岁时,做过鲁国的中都(今山东汶上)宰,因有政绩,不久升为鲁国管理土木建筑的司空及执掌司法、刑狱大权的大司寇。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夹谷之会时,孔子曾“摄行相事”,在会盟中为鲁国立了功。不久,在内外反对势力的排挤下,离开鲁国,出访求仕,即他从55岁到68岁,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孔子先后到过当时的卫、宋、郑、陈、曹、蔡、楚等国和地区。到处宣传和推行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但却始终未得到参政的机会。10余年的漂泊生活,使他增长了阅历,丰富了自己的学说。重返故乡后,继续教授弟子、

8、培养出一批有才干的学生;整理古代文献,对我国古代文化作出积极贡献。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一日病逝于故乡曲阜。鲁国是西周奴隶制国家的中心之一,保存了大量宗周的典籍和文物。孔子自小就勤奋学习,不耻下问,认真思考、钻研。又经过多年来的政治和教育实践,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及与之相适应的政治主张,创立了儒家学派,影响中国社会两三千年之久,并且远涉国外。孔子在钻研宗周的典籍和文物制度后,浸沉在宗周的礼乐中。他想要恢复宗周的制度,因为“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反对当时天子失政、诸侯擅权、“政在大夫”的现象,尤其反对那些“犯上作乱”的僭越行为。他为了恢复周礼,贯彻“君君

9、、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主张,提出了一个改造社会的办法,便是“仁”的思想。在记载孔子与弟子言行的论语二十篇中,“仁”字就出现过一百多次。他对“仁”赋予各种不同的解释。如“克己复礼为仁”,是要奴隶主克制自己的贪欲,恢复周礼,以达到“仁”的境地。“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是要用“仁”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要人们互相尊重,互相支持。“恭、宽、信、敏、惠”、“刚毅木讷为仁”、“仁者其言也讱”、“巧言令色,鲜矣仁”,是说一个“仁”者不要夸夸其谈,处世时应有一定的修养。此外,“仁”还包括孝、悌、忠、信、智、勇等方面的内容。孔子把“仁”当做人们最高的境界,当做治国安邦之

10、道,当做为人处世的行为规范,要人们一举一动都符合“仁”。他又把“仁”和“德治”结合起来,要当政者“养民也义,使民也惠”,“使民以时”,“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在保证奴隶主剥削的前提下,让奴隶们能活下去。这种减轻剥削的思想和重视人、在一定程度上承认人的人格的主张,在当时虽未为贪欲日增的奴隶主统治者所接受,但对以后的封建统治者却有不少参考价值。孔子认为夏、商、周三代相沿袭,能继承,后世也能继承古代。他把历史比作滔滔不断的河水,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他多次赞誉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古圣先贤们的“仁政”和“德治”。他主张“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希望在周王的统治下达到天下统一。作为思想家的孔

11、子来说,他有着一套完整的哲学体系。他认为“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一个人生下来性虽一样,但可以通过学习,增长知识,改变思想。他提倡“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注意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他主张“磨而不磷,涅而不淄”,坚定自己的信念,不轻易动摇,但却又把“中庸”思想推崇为人类最高的美德,力求通过“中庸”的办法协调社会上的一些矛盾,达到稳定统治的目的。孔子一生中,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活动。他的教育思想、教学原则和方法等在中外教育史上都曾产生过重大的影响孔子办教育的目的是要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人才,他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他对学生施以“文、行、忠、信”的“四教”,“礼、乐、射、御、书、数”的“

12、六艺”。他一生教出3000弟子,贤人70多。他在“德行、言语、文学、政事”等方面分别对弟子进行了重点培养。孔子特别好学,他教导弟子们也要有好学、乐学的精神。他要求学生“学而不厌”,他要学生们“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人,游于艺”,既重视对学生们的思想教育,又要学生们切实学到实际的技能。他经常用启发、答问的方式来开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更善于根据学生们的不同特点进行教育。他不但提倡勤学、博学,还要虚心地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认定“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他主张学习结合、学思结合、学行结合。在对学生教育时,重言教,更重身教。他对学生们既严格要求,又爱护备至,自然也得到学生们的尊敬、爱戴。

13、当然在他教育思想中也不可避免地有些落后的保守的内容。孔子自称是一个“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的人。他为了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曾废寝忘食地钻研三代的礼乐典章,删诗书,订礼乐,赞周易,作春秋。把一些古代文献加以整理,当时用作教材,也给后世留下一批宝贵的遗产,对我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孔子将自己的主张传授给许多弟子。颜回学习最好,可惜早死。其主要主张被其弟子曾参继承下来,曾参传给孔子的孙子孔伋(子思),孔伋的弟子又传给邹人孟轲。以孔子为代表创建的儒家学派,两三千年来曾被历代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我国封建制度建立并强大后的西汉帝国开始尊孔。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元帝把孔子尊奉为“褒成宣

14、尼公”,唐玄宗尊为“文宣王”,宋真宗尊为“至圣文宣王”,元武宗尊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世宗尊为“至圣先师”,清圣祖尊为“万世师表”。多年来,在其故乡修建起“巍焕崇闳,坚致壮丽”的孔庙和大型孔氏家族丛葬地孔林。历代帝王对其后代进行种种优礼恩渥,其嫡裔子孙历代被封为奉祀君、文宣公,北宋初年封为“衍圣公”,世袭八九百年之久。(骆承烈孔子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年版)2历代帝王祀孔表时间帝王祀礼情况优礼孔氏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高祖(刘邦)十一月,自淮南过鲁,以太牢祀孔子封孔子九世孙孔腾为奉祀君东汉建武五年(公元29年)光武帝(刘秀)败董宪后过阙里,亲至洙泗书院孔子讲堂东汉永平十五

15、年(公元72年)明帝(刘庄)东巡专程赴阙里,祀孔子及72弟子。亲自献爵东汉元和二年(公元85年)章帝(刘炟)东巡专程赴阙里,祀孔子及72弟子,“作六代之乐”、留太尊等祭器召孔氏年20以上男子36人,各穿儒服,赐帛东汉延光三年(公元124年)安帝(刘祜)东巡专程赴阙里,祀孔子及72弟子召集鲁相以下官员及孔氏亲属男女,亦赐帛北魏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孝文帝(拓跋宏)到阙里亲祀孔子、栽柏、修墓、更建碑铭将孔氏4人、颜氏2人封官,封孔氏二十八代孙孔灵珍为崇圣侯、食邑100户,以祀孔子唐乾封元年(公元666年)高宗(李治)至曲阜祀孔子,并赐以太师称号。免褒圣侯子孙赋役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玄宗(李隆基)至阙里,遣礼部尚书苏颋以太牢祀孔子,制祭孔子诗免近墓五户赋役,长供洒扫后周广顺二年(952年)太祖(郭威)克兖州后,至曲阜祀孔子并拜孔子墓祭毕,留金银花镂十余件于孔庙内,又命兖州修葺孔子林墓,严禁采樵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真宗(赵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