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上传人:lb2****090 文档编号:159863188 上传时间:2021-01-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25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海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海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海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海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海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海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海南省2020-2021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可修改海南省东方市2021学年高一地理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第卷(选择题 共60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2005年元月6日,是我国大陆“13亿人口日”,巨大的人口数量,再一次向我们敲响了警钟。同时有关专家还指出,我国近期人口特征表现为三大高峰相汇,即增长高峰、老龄化高峰和就业高峰同时出现。据此回答13题。1我国人口“增长高峰”的形成主要由于( ) A. 人口基数大 B人口自然增长率高 C人口死亡率低 D国外人口迁入2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出现,主要原因是我国 ( ) A养老保险制度较为完善 B严格实行计划生育

2、政策 C人口出现高速增长的态势 D人口再生产处于“现代型”阶段3从人口普查资料可以看出,我国某些大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农村,其主要原因( ) A农村医疗卫生水平得到改善 B城市环境问题较为严重 C农村人口的身体素质更好 D城市人口老龄化现象更突出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自然环境对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影响都很大 B一个地区的环境人口容量,是由该地区的资源状况所决定的 C环境人口容量就是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最适合人口 D科技越发达,地球所能容纳的人口数则越少5.人口增长模式的变化是从A.出生率的增长开始的 B.死亡率的下降开始的C.自然增长率的下降开始 D.生育率的增长开始的6.目前大多数发达

3、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B.低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C.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D.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7为缓解人口压力,我国应采取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下图中的读某省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左图)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图(右图),回答8-9题。82004年该省人口增长的特点是A总量呈下降态势 B总量仍呈增长态势C总量呈零增长态势 D增长模式没有变化9按联合国标准,如一地区60岁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的人口达7,则可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该省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时间约在A1990年以前 B1990-2000年之间C2000-2004年之

4、间 D2004年以后10右图为“木桶效应”图,如果组成木桶的各块桶板分别代表影响环 境人口容量不同的资源种类,则木桶的“短板”决定 A环境承载量的大小 B环境合理人口容量的多少C环境最适宜人口容量的多少 D环境合理承载力的大小11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是A由农村到农村的人口迁移 B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C由城市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D由城市到农村的人口迁移12对于人口迁移所造成的影响,错误的是A在迁入地,缓解了当地的人地矛盾B在迁出地,有利于加强当地与外界的各种联系C在迁入地,经济得到发展,同时产生一定环境问题D在迁入地,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压力1380年代,促使我国人口大量流动的根本原因是

5、A大量农村劳动力闲置 B1984年,国家放宽对农民进入小城镇落户等政策C城乡和地区之间巨大的收入差距D城市生活水平高,有较好的学习、医疗条件14一般来说,外部形态比较规整的城市往往分布在 ( ) A平原地区 B山地丘陵地区 C暖湿的气候区 D内陆地区15 主要呈点状或条状分布于城市街道两侧的城市功能区是 ( )A商业区 B住宅区 C行政区 D工业区16.从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角度考虑,若在图中分别布局中心商务区、住宅区、城郊农业区、港口码头四个功能区,则、对应的功能区是A.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中心商务区、住宅区B.住宅区、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中心商务区C.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住宅区、中心

6、商务区D.中心商务区、住宅区、港口码头、城郊农业区17对大城市功能区中CBD(中心商务区)描述正确的是A应布置在居住区中心,靠近工业区B应布置在多种运输方式衔接地带C应布置在城市中心,靠近居住区D区内建筑物高大密集18某城市是环形放射状道路,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城市从市中心到外缘地租水平变化趋势的曲线是Aa Bb Cc Dd 19.在地租最高峰和次高峰地段一般形成的功能区是 ( )A.商业区 B工业区 C住宅区 D文化区20城市化的最主要标志是A城市人口数量 B城市的用地规模 C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D工业产值在GDP中的比重21下列关于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中出现逆城

7、市化现象 B发达国家大都进入了城市化的中期加速阶段 C城市化的后期阶段,往往城市的功能分区并不明确 D二战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超过了发达国家22下列城市的主要区位因素的排序,符合由交通宗教资源的顺序的是( )A石家庄大庆拉萨B大同麦地那匹斯堡C石家庄麦加大庆D大同梵蒂冈拉萨23、下列城市中,服务范围最大的是A增城市 B从化市 C广州市 D清远市国际上有两类城市化扩容模式,一类是以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为代表的“外延式”,该模式建筑密度较低,主要在两维空间内扩大城市空间容量;另一类是以日本、新加坡和中国香港为代表的“内含式”,该模式既保持城区较高的建筑密度,又充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据

8、此判断2425题。24相对于“内含式”而言,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之所以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其直接原因是A城市化水平高B人口数量多C人口密度小D经济发展水平快25若在我国的城市发展中也采用“外延式”的城市扩容模式,则:A城市中心区萎缩加剧B就业困难,失业人数增多C土地资源利用率降低D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读下面“台湾省人口金字塔图组”,回答26预测到2031年台湾省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A人口增长速度快B人口老龄化程度高 C就业压力太大 D性别结构严重失衡某国1个农民生产的农产品可以养活20人。据此完成12-13题。27理论上该国城市人口的比例可达到 A35% B55%C65% D95

9、%28下列现象在该国表现明显的是 A城市化进程加快B特大城市数量增加 C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D城市环境污染加剧29美国中央大平原和阿根廷潘帕斯草原虽属于不同的农业地域类型,但它们共同的发展条件是: 气候温和 地广人稀 高度发达的工业 便利的交通A B C D30关于水稻种植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是一种技术密集型的农业 B全分布在东亚季风区C比其他农业生产类型生产过程复杂 D单产一般比小麦低第卷(综合题共40分)注意事项: 必须在答卷上答题区指定的区域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不能写在试卷上,否则答案无效。31读“未来人口、资源、环境”关系图,回答:(12分)(1)目前三者发展的趋势是

10、(4分)(2)在三条曲线的相互关系中,起主导作用的是哪一条 ?为什么? (4分)(3)解决人类与环境矛盾的主要途径是 _ (4分)32读下图,回答问题:(14分)(1)写出水稻主要分布区的名称:A、_ B、_ C、_。(2)A、B、C三地均为_气候区,_资源丰富,从地形上看,水稻田多分布在_和_地区(3)本地区_稠密,_丰富,为发展水稻种植业提供了有利条件。_ _是本地区人们喜爱的主要食粮。(4)亚洲水稻生产的特点有:_;_;_; 。 33 读“某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图”,分析回答问题:(14分) 1.此图反映了该地区的 过程,该过程的特点是:_;_; _, 。(5分)2.该过程中使图中城市日益突

11、出的环境污染包括:_污染、_污染、_污染、_污染等。(4分)3.该过程中城市对郊区农业资源与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_、_等。(2分)4.如果你作为农民,可能在待开发土地上发展_、_、_等生产。(3分)高一级地理测试答案一、 单项选择题(2分3060分)题号12345678910答案ABDBCDCBBA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BACAAADDAC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DCDCCBDCDC二、综合题31、(12分)(1)人口增加、资源减少、环境恶化(2)人口曲线;人口增多导致对资源消耗量增加排出的废弃物增多,从而导致环境恶化(3)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参加国际协作。32、(14分) 1)A、东亚 B、东南亚 C、南亚 (2)季风 水热 平原 三角洲 (3)人口 劳动力 米饭 (4)小农经营 机械化和科技水平比较低 单位面积产量高水利工程量大33(14分) 1.城市化 ;城市人口迅速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 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农业用地不断转化为非农业用地 。(5分) .大气 水 噪声 固体废弃物(4分) 3.占用耕地良田 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 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