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自己的品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锻造自己的品牌(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锻造自己的品牌 企业有企业的品牌,产品有产品的品牌,教师也有教师的品牌,那就是尽己所能,让自己成为“名师”。 不想做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想成名师的老师不是好老师。 现代社会,家长渴望优质教育资源,孩子呼唤名师的教诲。每到暑假开学,名师所带的班级门槛踏破,而一般老师的班级则门前冷落。怪社会和家长的势利吗?人们说:“不一样就是不一样,找一个好老师,孩子会取得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成为名师,才会让自己更受欢迎。 名师不是吹出来的,名师不是炒出来的,名师是干出来的。北京的窦桂梅,辽宁的魏书生,江苏的李吉林、薛发根、孙双金,哪一个是“头重脚轻根底浅,嘴尖皮厚腹中空”?成名有何难?身边的名师不也是常
2、人之辈?关键是看你有没有成名之心,并辅之以成名之举。凝练名师的成功轨迹,有三个很显眼的点,那就是学习、实践、思考。 名师好学习。作为一种品质,学习是一个人有所作为的前提。社会发展迅猛,知识更新加剧,不投入学习洪流,观念就会滞后,知识就会老化,而一个抱残守缺的人,在教学中不可能游刃有余。要成为名师,他必须在学习上有高度自觉,必须在本专业乃至相关专业的知识上领先他人,必须是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否则,亦步亦趋尚难做到,谈什么风骚独领?当然,书海遨游、网上点击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还要善于向优秀教师学,从他们那里学优良的教学思想、丰富的教学经验、独特的教学方法,师承他人,造就自己。这种学习,可能以刻意模
3、仿始,但必须以博采众长、自成一体为追求。 名师重实践。学习不只是为了丰富自己,更重要的是为了指导和优化实践。名师成名,都少不了艰苦的探索。上海特级教师毛蓓蕾在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中,研究社会现实,研究孩子实际,不断学习、反复实践,逐渐摒弃了说教式的教学,而形成了“以情感人、情理交融”的教学风格,这种风格不是一蹴而就,一日成型,而是摸索、实践的不断累积。实践出真知,探索长才干,一堂课怎样构思才有新意,学生怎样学习才效果最佳,这都需要不断实践。实践不息,探求累积,久而久之,则逐渐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完善自己个性鲜明的教学方法。 名师善思考。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先生曾谆谆告诫年轻老师,要“思考,思考,
4、再思考”。一方面,我们要像肖川博士所说的那样,“以一颗忠诚、明敏的心对那些视而不见、习以为常的事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对那些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事物用心去发现不断咀嚼、反复琢磨、再三玩味那些理所当然、天经地义的常规和说辞。”(教育探索,从自我反思开始)另一方面,我们必须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必须经常总结自己的教学得失。通过思考,聚集成功的点滴,纠正工作的偏误,从而不断完善,不断升华。我省特级教师斯霞在回首自己的教育生涯时这样说:“我有一个习惯;每次教后都要回忆和检查教学情况,想想哪儿教得好,哪儿有问题没讲清楚;学生掌握得好不好,什么原因,以后怎样设计才能教得更好,学得更轻松。”斯霞老师的成功给
5、我们有益的启示,勤于思考促使她不断提高。 那什么样的教师能够称得上是名师呢? 成为名师首先是要能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那些通过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增强学生学习强度、侵占学生学习其他课程和从事其他活动求得的质量不是真正的质量,也就是说,质量与效益是一对双胞胎,当我们考察质量时,必须同时关注效益,要分析达到现有的质量水平我们付出多大的成本,我们付出这些成本值不值,还要分析学生是否为达到质量标准付出过于高昂的代价,他们的基本权利和身心健康有没有受到伤害。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来考察,名师就是让学生花费很低的成本,却取得很大发展的教师。 成为名师关键是要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名师是凤毛麟角,其稀缺性可想而知
6、。在学校里,有三种人不可替代,一是学科教学专家,二是德育专家,三是课程专家。专家就是在某一领域钻研得很深的那类人,自然就不可多得,不可替代。 什么是学科教学专家?有两类,一类是对教学中某一内容的把握与处理极有深度,比如语文学科,你专门研究作文教学,形成一整套的作文教学体系,别人遇到作文教学问题都向你请教,那你就是专家了;第二类是你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别人一听,就知道那是你的课,在形成教学风格的基础上,你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教学模式,而且这套模式经得起检验,那你在这个学科教学领域里一定是小有成就了。 什么是德育专家?一般来说,好的老师就是那些能摆平班级纪律,控制住差生,并能促使班级学业成绩提高的教
7、师,但作为专家型教师,这还不够,光关注并控制学生的行为是远远不够的,你还必须研究学生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帮助学生道德的成长,而且你创造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那么你就成为德育(教育)专家。可能我们当前更缺少这样的专家和专家型班主任。 什么是课程专家?就是有很强的课程意识,能按新的课程标准改进现有课程,还能独立开发校本课程。如果你能编写教材并开设这些课程,或者你能独立构思一门课,而这门课体现学校价值观和时代方向,那么,你靠这门课成为名师,你靠这门课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人。学校里的课程专家现在成了紧缺人才。 并不是非要吃得苦中苦才能成为名师,有一件真实的故事可以佐证。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
8、修心理学专业。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
9、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在很多人看来,成功的人一定整天愁眉苦脸,悬梁刺股像个苦行僧,其实不然,故事中的青年取得了事业的成功,一靠兴趣,二靠持久,如果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我们也能一靠兴趣,二靠每天坚持,那么成功一定会到来的。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愿我们的教师能怀揣一颗成为名师之心,人人都为成为名师奋斗,从而创造一片广受欢迎的教育晴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