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图的画法PPT课件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58061576 上传时间:2020-12-29 格式:PPT 页数:54 大小:4.64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透视图的画法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透视图的画法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透视图的画法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透视图的画法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透视图的画法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透视图的画法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透视图的画法PPT课件(5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4 阴影与透视,阴影的基本知识 求立面阴影的基本方法 建筑细部及房屋立面图的阴影 透视图的基本知识 透视图的画法 透视图的简化画法,本章主要内容,本 章 内 容,4.1 阴影的基本知识 4.2 求立面阴影的基本知识 4.3 建筑细部及房屋立图的阴影 4.4 透视投影的基本知识 4.5 透视图的画法 4.6 透视图的简化画法,4.1 阴影的基本知识,物体受光线照射时,被光线直接照着的表面称为阳面,照射不到的背光表面称为阴面。阳面与阴面的分界线称为阴线。 影的轮廓线称为影线,影所在的平面(如地面、墙面等)称为承影面。物体落在承影面上的影子称为阴影。 图8.1是长方体在平行光线照射下所产生的阴影,4

2、.1.1 阴影的概念,图4.1 阴影的概念,4.1.2 习用光线,特定方向的平行光线称为习用光线。,图4.2 习用光线的指向,4.2 求立面阴影的基本方法,求点的影,就是求通过该点的光线(直线)与承影面的交点。如图4.3所示,4.2.1 点的影,图4.3 点在墙面上的影,4.2.2 直线的影,直线在承影面上的影一般仍为直线,只有当直线平行于光线时,它的影才是点(图4.4)。 若要作直线在某个承影面上的影,可先作出直线两端点的影并连接,即为该直线的影。,图4.4 直线的影,4.2.2.1 正垂线的影,正垂线在正平面上的影是一段通过该线段的积聚投影,且与水平线成45的斜直线。如图4.5,图4.5

3、正垂线在正平面上的影,4.2.2.2 侧垂线的影,图4.6(a)中EF为一侧垂线。作图过程见图4.6(b)。侧垂线在正平面上的影与该侧垂线的V面投影平行且相等。,图4.6 侧垂线落在正平面上的影,4.2.2.3 铅垂线的影,图4.7中的AB为一铅垂线,它在正平面上的影的求作方法与侧垂线相似。 铅垂线在正平面上的影是一段与该铅垂线的V面投影平行且相等的铅直线,二者之间的距离等于铅垂线与正平面之间的距离。,图4.7 铅垂线在正平面上的影,4.2.3 平面的影,平面的影是由组成平面各边线的影所围成的。 当平面为多边形时,只要作出多边形各顶点在同一承影面上的影,用直线依次连接起来后,即为多边形的影。

4、若平面轮廓线是曲线,则应先求出曲线上一系列点的影,然后用光滑的曲线依次连接起来,即为所求的影。 图4.8分别为正平面、水平面、侧平面在V面上的影的作法。,图4.8 平行面在V面上的影,4.2.4 长方体的影,图4.9 长方体在V面上的影,求物体的阴影时,可按下列步骤进行: (1) 根据习用光线的方向,找出物体的阳面与阴面,从而确定出阴线; (2) 分别求出阴线上各端点在承影面(如墙面、门扇、窗扇等)上的影; (3) 连接阴线各端点的影即为该物体的阴影。,4.2.5 基本曲面体的影,圆面平行于承影面,它的影反映圆面实形。如图4.10所示,4.2.5.1 正平圆面在正平面上的影,图4.10 正平圆

5、面的影,4.2.5.2 水平圆面在正平面上的影,水平圆面在正平面上的影是一个椭圆。如图4.11所示,图4.11 水平圆面的影,4.2.6 建筑曲面体的阴影,圆窗洞边框落在窗扇上的影是圆的一部分,如图4.12所示。,4.2.6.1 圆窗洞的影,图4.12 圆窗洞的影,4.2.6.2 圆柱的阴影,图4.13 圆柱的阴影,4.3 建筑细部及房屋立面图的阴影,图4.14(a)所示为窗洞的阴影,用交点法作图,4.3.1 窗洞的阴影,4.3.2 窗台的阴影,图4.14(b) 所示,4.3.3 遮阳板的阴影,图4.14(c) 所示,图4.14 窗洞口的阴影,4.3.4 门洞、雨篷及挑檐的阴影,门洞的影与窗洞

6、的阴影求法类似;雨篷、挑檐的影与遮阳板的阴影求法相同。,4.3.5 阳台的阴影,图4.15 所示为阳台在墙面、门扇、窗扇面上的阴影。 作图时应先求出阳台外形在墙面上的影,其次求出阳台落在门扇及窗扇上的影,最后求出门窗洞口等细部的影。,图4.15 阳台的阴影,4.3.6 房屋立面图上的阴影,图4.16是房屋立面图的两种画法。 画房屋立面图的阴影时,首先应了解各建筑细部在立面上的凹凸变化、具体尺寸和相互位置关系,然后运用上述求阴影的基本方法,画出房屋立面图上的阴影。,图4.16 房屋立面图上的阴影效果,4.4 透视投影的基本知识,当人们站在玻璃窗内用一只眼睛观看室外的建筑物时,无数条视线与玻璃窗相

7、交,把各交点连接起来的图形即为透视图。 透视投影相当于以人的眼睛为投影中心的中心投影,符合人们的视觉形象,富有较强的立体感和真实感,如图4.17所示。 透视投影过程如图4.18所示,4.4.1 透视图的形成,图4.17 透视图的效果,图4.18 透视投影过程,4.4.2 透视图的特点,建筑物上原来等宽的墙面、窗户等,在透视图中变得近宽远窄; 建筑物上原来等高的铅垂线(墙体、柱子等的轮廓线)在透视图中变得近长远短; 大小相同的建筑形体,在透视图中变得近大远小; 建筑物上与画面相交的平行直线,在透视图中不再平行,而是愈远愈靠拢,直至消失于一点,这个点称为灭点(或消失点)。,4.4.3 透视图的分类

8、,根据建筑物与画面的不同位置,透视图可分为一点透视、两点透视和三点透视。,4.4.3.1 一点透视,建筑物上的主要立面(长度和高度方向)与画面平行,宽度方向的直线垂直于画面所作的透视图只有一个灭点,称为一点透视,如图4.19所示。,图4.19 一点透视,4.4.3.2 两点透视,建筑物上的主要表面与画面倾斜,但其上的铅垂线与画面平行,所作的透视图有两个灭点,称为两点透视,如图4.20所示。,4.4.3.1 三点透视,建筑物上长、宽、高三个方向与画面均不平行时,所作的透视图有三个灭点,称为三点透视。在这三种透视图中,两点透视应用最多,三点透视因作图复杂,很少采用。,图4.20 两点透视,4.5

9、透视图的画法,透视图的常用术语如图4.21所示。 作图时基面与画面的位置如图4.22所示。,4.5.1 透视术语,图4.21 透视图中常用术语,图4.22 作图时基面与画面的位置,4.5.2 透视投影规律,点的透视仍为一个点,点位于画面上时,其透视为其本身。 直线的透视一般仍为直线,直线上一点的透视,必在该直线的透视上。 平行于画面的直线组,没有灭点。 位于画面上的直线,它的透视与直线本身重合且反映实长。 与画面相交的平行直线组必有共同的灭点。水平线的灭点必位于视平线上。,4.5.3 透视图的画法,(1) 长方体的透视,4.5.3.1 两点透视,例4.1 已知长方体的平面图及其高度l、基线gg

10、、视平线HH、画面线PP、站点s,求作长方体的透视。如图4.23 解 .分析 .作图 (1) 求灭点Fx、Fy (2) 确定长、宽两组直线的透视方向 (3) 作长方体底面的透视 (4) 求各竖直线段的透视 (5) 连接各透视点并加粗图线。,图4.23 作长方体的透视,(2) 建筑形体的透视 建筑形体可看成由多个基本形体叠加、切割而成,其透视图一般也可看成是多个基本形体透视的叠加与切割。,例4.2 作坡屋顶房屋形体的透视图。已知坡屋顶房屋形体的平面图、立面图、站点s、画面线PP、视平线HH、基线gg。求作坡屋顶房屋形体的透视图。 解 如图4.24,图4.24 坡屋顶房屋形体的透视图,(3) 房屋

11、的透视 作房屋透视图的方法和步骤(图4.25、图4.26), 根据房屋的平面图,确定画面与房屋的角度。 确定站点的位置。 确定基线和视平线。 按前述方法求出灭点Fx、Fy。 作房屋外形轮廓线的透视。 作门窗、柱、台阶、勒脚等细部的透视。 检查整理、加粗图线,完成整幢房屋的透视图。,图4.25 视角与站点,4.5.3.2 一点透视,例4.3 已知台阶的正立面图和平面图,站点s、gg线、HH线、PP线。求作台阶的一点透视。 解 如图4.27,图4.27 台阶的一点透视图,例8.4 根据室内布置的平面图和立面图,作室内布置透视图。如图4.28 解,图4.28 房间的一点透视,4.5.3.3 简单曲面

12、体的透视,(1) 水平圆位置的透视,图4.29 画水平位置圆的透视,(2) 圆拱透视,图4.30 画垂直地面圆的透视,4.6 透视图的简化画法,把正方形划分为若干等距的正方形网格,通过它的对角线求一点透视(图4.31(a)、(b))。 图4.32为用网格法求景物位置的示例。,4.6.1 网格法求景物位置,图4.31 用网格法作地面透视图,图4.32 网格法一点室内透视绘制步骤,4.6.2 矩形透视面垂直等分,图4.33为矩形透视图垂直等分的简便作法,图4.33 矩形透视面垂直等分简便作法,4.6.3 透视面任意垂直等分,图4.34为在透视面上垂直任意划分的简便作法,图4.34 透视面任意垂直划分简便作法,4.6.4 作已知矩形透视图的等同形,图4.35为在已知矩形透视图前提下,求作与其等同的矩形透视。已知矩形透视图ABCD和它的灭点F。,图4.35 作已知矩形透视图的等同形,4.6.5 灭点在图纸外的透视线求法,图4.36为作灭点在图纸外的透视线的绘制步骤。 AB为已知透视,HL和GL分别为已知视平线和地平线,点1、2、3为求作透视线的起点(图4.36(a))。,图4.36 灭点在图纸外作透视线,个人观点供参考,欢迎讨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专业基础教材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