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论文精选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57685133 上传时间:2020-12-26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24.0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论文精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1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论文精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2021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论文精选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2021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论文精选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2021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论文精选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论文精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论文精选(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与计算机应用相关的论文精选 下面是为你整合的一些计算机应用相关的论文范文,欢迎阅读借鉴,希望对你喜欢。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职院校中一门实用性和操作性很强的公共基础课,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和信息素养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专业课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目前各院校都在积极推进这门课的课程改革,笔者查阅了大量的论文,大部分只是针对课程内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然而作为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考试,研究成果却寥寥无几。考试是检测教师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科学的考试方式对建立先进教学理念、设置合理教学内容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在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方面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1目前考试制度存在的

2、弊端 分析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的考核方式无外乎有两种:期末笔试和期末上机考试,笔试现在采用的较少,大部分院校采用期末上机考试,虽然也有平时成绩,但平时成绩主要考察学生的考勤情况和学习态度,比较主观。这样的考试制度主要有两个弊端: 1)考试题目仍然偏向于应试,考试试卷只是一些题目和分数的罗列,即表象,题目和分数背后的能力学生是否掌握不得而知。现在企业越来越看重大学生的实际计算机应用能力,而不只是一纸成绩。 2)考试功能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大学课程考试的目的不同于以选拔人才为目的的高考,我认为大学课程考试的目的是以考促学,以考促教,及时反馈,调节教学,实现教学目标。现在的期末考试直到学期结束才发现学生

3、第一个基础能力都没有掌握,比如不会熟练选中,而计算机中所有操作都是先选中再操作,后面的问题自然像滚雪球一样越积越多,很难迎头赶上,所以补考后还是不及格。考试的反馈调节功能没有发挥出来,也没有实现以考促学的目的。 鉴于此,笔者进行了大胆的尝试,提出基于能力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过程化考核标准。 该考核标准是教、学、做、评合一的教学模式的最后一环,实现了考核内容和课程目标的完美统一,达到了以考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 2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标准 能力的考核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对能力进行合理描述和分解,从而可量化可考核,大部分能力用会来描述,比如会安装与卸载应用程序,少部分能力用了解、理解识记来描述,

4、比如了解计算机病毒的概念、特征和传播途径,理解本地资源和远程资源的区别,识记计算机系统的组成和层次结构,关于文字录入部分,用具体的数据作为指标,比如中文录入达到50汉字/分钟且准确率大于等于95%。不同类型的能力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 2.1关于能力的分解 本文将7个一级能力分解为16个二级能力,针对每一个二级能力设置若干观测点,观测点的设置是对二级能力的进一步分解,使其可考核,因为能力越小越容易考核。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来设计需要掌握的能力,即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比如word排版,先会制作自荐信(基本排版)、个人简历(word表格),再会排版毕业论文(图文混排、分页分节、页眉页脚等);遵

5、循能力之间的递进关系,比如先会选中,才会其他操作。 2.2现场操作实时打分的考核方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重在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工作和生活中的问题,即强调计算机的工具性用途。通过观察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过程,就可以判断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是否规范,是否熟练。因此笔者大胆提出现场操作实时打分的考核方式,即教师观察学生操作,当场给分。这一考核方式主要针对会部分的能力。针对三大办公软件部分的能力4,5,6采用现场操作实时打分+作品打分,即在上机操作中对照观测点现场打分,完成部分观测点的考核,其余观测点通过学生提交的作品完成情况分析背后的能力是否掌握。因为办公软件部分,观测点较多,所有观测点都采用现场操作实时

6、打分时间来不及,而且作品可以反映学生的审美、艺术方面的能力,比如word、ppt部分设置字体、样式等排版不会要求具体设置成哪一种,学生自己来设置,这和目前很多计算机考试不一样。 2.3过程化考核 过程考核模式是通过不断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评价,得出的信息被用来调节教学,是为学习而進行的评价。强调对学习活动的指导和引导,强调促进能力的形成过程。 本文的过程化考核采用学完一个能力考核一个能力的方式,类似于驾校考试。通过该过程化考核标准,教师可以及时掌握每一个学生的学习情况(每一个学生每一个能力是否掌握都有记录),有问题及时解决,克服了传统的一卷定乾坤的期末考试的学期结束时才发现学生最基础的能力都没有

7、掌握的弊端,充分发挥考试的激励功能和反馈调节功能,实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2.4设置关键能力及能力的权重 学完这门课要掌握一些最基本的能力,比如会正确开机、关机和重启电脑,会创建新文档并将文档保存在指定位置等,如果这些最基本的能力都不会,其他能力即使都会,这门课也过不了,这些最基本的能力称为关键能力。只要有一项关键能力不合格,这门课即不合格,因为所有的能力都是以这些关键点为基础。 每一项观测点根据它的难易程度有不同的权重。 为了体现分层教学,针对学有余力的同学再设置一组选考的内容,完成其他能力之后再来考核这些选考能力,类似于附加题,不是每个同学都必须要求达到。该考核标准的具体内容如表格1,表格

8、2所示: 表格2就是每一个学生的过程考核评价单,因为表格太大,这里只截取了一小部分。每个学生都有一张表格2,相当于传统的期末试卷。每一项观测点的得分只有两个结果,l和0(1为会,0为不会),每一个能力最后的得分为该能力中每一项观测点的得分乘以对应的权重再相加,总分为各能力的得分相加。总分超过100分,使用公式转换为百分制:最后得分=实际得分/162*100。 3教学效果分析 现就本校xx级某专业的两个班级为测试对象,进行为期一学期的考核方式研究试验。首先,将两个班级定义为传统班和改革试点班,每个班学生人数均为78人。然后,对传统班的学生还是采用传统的上机考试的考核方式。而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则采

9、用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式。最后,以这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和问卷调查的方式为参考依据进行对比。 3.1期末考试成绩对比 两个班级的期末考试成绩分布数据如图1和图2所示。 如图1和图2所示,在分别对两个班级采用不同的考核方式后,809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高出7个百分点,708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高出10个百分点,607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降低8个百分点,060分数段,改革试点班降低9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在采用了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式后,学生的整体成绩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实现了以考促学的目的。 3.2学习效果问卷调查 分别对两个班级随机取样20名学生,展开学习效果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5个

10、问题:1)学习完这门课程后,你对计算机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是否了解?2)你认为这门课程的学习中,自己的办公能力(word、excel、ppt)是否提升较大?3)你是否清楚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4)你是否达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5)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学习兴趣是否有所提高? 本文以两个班回答是的问卷为例,统计了解计算机组成、觉得自己办公能力提升较大、学习兴趣较为浓厚等5个问题的人数,调查情况如图3所示。 由图3所示,对调研问题的回答情况中,觉得对计算机的组成、分类、工作原理了解的人数,传统班为10人,改革试点班为15人;认为自己的办公能力有较大提升的人数,传统班为16人,改革试点班为19人;觉得清

11、楚这门课程的课程目标的人数,传统班为12人,改革试点班为18人;认为达到了课程目标的要求的人数,传统班为10人,改革试点班为17人;觉得自己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的人数,传统班为13人,改革试点班为19人。 综上所述,无论是从考试成績,还是学习效果问卷调查情况来看,改革试点班的学生在综合评定上都表现更佳。由此可以看出,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标准较传统的上机考试,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4小结 本文提出了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标准并经过反复实践修改,终于完成了基于能力的过程考核评价单的设计,并通过采用传统期末上机考试和采用基于能力的过程化考核方案两个班教学效果的数据分析,得出该考核方案

12、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质量。 该考核方案使考试真正发挥其评价、指导的作用,实现了以考促教、以评促学的目的,达到教、学、考的和谐统一。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各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涉及面广、影响大,它是传授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入门课程。为高职学生熟练应用计算机办公软件进行常用的办公事务处理提供保障,为后续课程学习提供知识储备,为学生工作就业奠定基础。因此,为学生提供优质高效灵活的教学服务是十分必要的。 1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的意义 高职学生普遍存在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学习碎片化现象。传统的课堂教学具有系统性优点,但结构化的课程体系与网络时代知识碎片

13、化、学习碎片化、时间碎片化之间存在矛盾,因此,高职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极其容易受影响,计算机应用基础这类实践性较强课程,许多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教学方式上采用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老师演示操作时,学生或因走神、或因为自己曾经学过而满不在乎,结果在某些操作细节疏忽了,导致后面的操作不会做,需要教师花费大量时间对学生课堂疏漏的知识点进行重复指导,这在课时有限的正常教学中往往很难周全。许多院校由于学生要参加计算机等级考试,教学内容上采用统一的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上主要是结合等级考试内容进行案例教学,学生对知识的迁移能力较差,缺乏知识的应用能力,即使考试通过,学生也难将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际的学习、

14、生活和工作中。因此,如何让学生通过自学、互助学习所需知识,弥补课堂缺陷很重要,许多学校通过校园网、精品课程对学生进行课外延伸教育,但这些课程通常需要较完整时间进行学习,许多高职学生无法坚持,造成资源的利用率较低,微课的诞生使得这个困惑了多年的问题得以解决。 微课是一种与传统课堂教学不同的教学设计,又有别于传统精品课程的教学课件,是在传统教学课例等资源类型基础上继承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教学资源,由于其短小精悍、灵活高效的授课特点,在方便学生们的学习的同时,也提高了教学的效率,确为教学一大利器。由于生源地域差别,基础起点不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公共基础必修课,课程学习侧重点不同,在课堂上的诉

15、求也不同。要在满足高职学生的学习愿望,必需为其提供丰富的教学内容、灵活多样的学习资源。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的制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2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教学的可行性 2.1微课的含义 微课之所以称之为微,有两重含义,时间之微和传授知识量之微。 1)时间:微课的时长一般为几分钟左右,最短时长不受限,最长时长不宜超过10分钟,以讲清楚一两个独立完整的教学知识点为最终教学目标。是内容短小、能集中说明一个问题的微型课程。也称之为微课堂。 2)知识量:相对于内容较宽泛的传统课堂,微课所涉及的教学内容较单纯,主题突出,针对性强:微課主要是为了突出课堂教学中单个学科知识点(如教学中重点、疑难点)的教学,或是截取课堂中某个教学环节、某个教学主题的教与学活动,传统一堂课,在45分钟内通常要完成连贯的较复杂的教学内容,相对比微课的内容则更加精简,因此又可以称为微课程。 2.2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设计制作的可行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这门课程操作性强,与逻辑理论性强的演算课程不同,学生光凭看书预习不进行实际操作,即使书看懂了仍会操作失误,无法熟练掌握。但由于办公软件类操作知识点能够独立分解,计算机多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