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722858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2.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浅谈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及防范-编辑整理: 会计网上学习 编辑:aiyimingba 文章来源:新浪 会计信息的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造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很多,有主观的、有客观的,有的是人为造成的,也有的受到制度本身局限性的影响。应当采取必要措施,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 失真;防范 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表示,2005 年 111 月,审计署共查出各类违法违规资金超过 2 900 亿元。此前,美国世通公司又有两名高级主管因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而涉嫌财务欺诈,已承认违纪的美国世通高层管理人员已达到 5 人之多,涉案金额高达 70 多亿美元。联想起近年来国内著名的“银广夏

2、”、 “郑百文”股票风波,人们禁不住会问: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还能不能相信?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逐渐成为主要发展趋势。在企业周围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与企业经济利益相关的客体群。在这个客体群中无论是个体还是单位,都需要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情况的信息,并据此经过分析做出相应的经营决策。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高低是影响他们决策正确与否的关键因素。因而,可以不夸张地说,真实性是会计信息的生命。但就目前状况而言,会计信息的质量不容乐观,会计信息的失真程度较深、范围较大,既影响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利益,又影响了会计的整体形象。因此必须分析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采取有效措施,保证会

3、计信息质量。 一、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分析 (一)职业道德的丧失 在各项工作中,人的因素永远起着决定作用,与提供会计信息相关的各项工作也是如此。当前会计信息的失真,多与经办人的职业道德的丧失有关。一种情况是经济业务的初始经办人,为了个人经济利益,填制和编造虚假的原始凭证,在以后的各审核环节蒙混过关,这就为以后的账务处理提供了虚假的记账依据,最终导致假账。有的是会计人员贪污、挪用企业资产,为掩盖事实真相故意作假,也有的企业领导为了达到自己的不可告人的目的,胁迫会计人员,左右利润核算,或少算利润偷税漏税,或多算利润,粉饰经营业绩。这些人员的职业道德的丧失,干扰了正常的会计核算程序,导致了虚假会计信息

4、的产生。 (二)会计人员职业能力低 当前会计从业人员素质不高,也不注重新知识的学习,业务知识老化,技能提高缓慢,无法按照新规定开展工作,容易在无意中做出违纪违法的行为。 在会计制度改革以前执行的是行业会计制度。在这些制度中对会计科目的使用都有比较详尽的规定,甚至还有各种业务类型的会计分录举例。会计人员处理经济业务时,只要照葫芦画瓢就行了,这样的制度对会计人员的素质要求自然不高。会计制度改革以来陆续颁布的会计准则正在逐步取代前述内容详尽的行业会计制度。新会计准则的实施给会计人员带来更大的发挥空间,由会计人员凭职业能力判断决定采取什么样的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实践证明有相当一部分职业能力较低的会计人

5、员在新规则面前无所适从,他们离开了内容详尽的行业会计制度,就不免会作错账。即便是合格的会计人员,由于职业能力高低不同,选择会计方法也不尽相同,不同的方法直接导致账务处理结果不同,造成会计信息不可比,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三)会计监督机制不完备 1.财务监督机制不完善 财务监督体系由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和审计监督等组成。单从体系上看财务监督体系很庞大,但这些监督的出发点和目的是不相同的,在监督标准和管理上各自为政,不能有机结合,不能对会计信息的真实性进行全面监督。当国家宏观利益、社会个人利益与企业微观利益发生冲突时,往往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发生。 2.社会监督体制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社会会计监督主

6、要依靠注册会计师,人们也把注册会计师称为“经济警察”。这主要是因为注册会计师独立于企业之外,不受企业领导的左右,相对来讲能够公平执法。但在现实经济生活中,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却很难。因为大多数的注册会计师事务所为了自身生存,挂靠在企业主管部门。在受主管部门委托,对企业审计时,不免投鼠忌器。另一方面注册会计师事务所的主要收入来源于被审计的公司,可以说业务报酬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被审计企业对审计结果的满意度。会计师事务所为了生存,为了从被审计单位获取丰厚的收入,必然会迎合被审计单位的要求,结果损害了注册会计师审计业务的独立性,使会计信息失真也成为必然。 (四)会计体系的局限性 1.货币计量前提的局

7、限性 货币计量前提是会计核算的 4 个前提之一,是指在会计核算中,采用货币量度作为统一的计量单位来记录和反映企业生产经营过程和经营成果。但是这个前提本身也有个前提,那就是假定货币币值稳定,只有在币值稳定或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不同时点上的资产的价值才有可比性,不同期间的收入和费用才能进行比较并计算确定企业的经营成果,会计核算提供的会计信息才能真实反映企业经济活动情况。一旦货币币值出现波动,就会影响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如企业分两次购进了 200 件 A 种商品,第一批 100 件,每件进价 100 元,第二批也是 100 件,每件进价 110 元。现在企业账面上有 200 件 A 商品,总金额 21

8、000 元。那么 1 件 A 商品的现时价值是多少呢? 200 件 A 商品的现时价值又该是多少呢?恐怕很难回答,按历史成本计价还是按重置成本计价存在选择。在会计核算中有那么多的数字需要汇总,而这些不同币值的数字汇总本身就缺乏可比性。也就是说,在当前货币币值不稳定的情况下,会计的货币计量前提本身就是造成会计信息不真实的主要因素之一。 2.会计核算体系中的人为估计因素过多 在当前应用的会计核算体系中,有很多方面基于人为估计。如是否计提坏账准备、提多少;固定资产计提折旧年限的确定以及固定资产报废时的净残值是多少。在稳健性原则下,对各项资产可以计提减值准备,但是,在资产减值的计算中大多涉及资产的可变

9、现净值,也有人为估计因素在内。不管是由企业会计人员确定,还是由主管部门规定,都存在人为估计问题。这些人为估计准确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会计信息的质量。 3.规章制度过于宽松 现行会计准则和制度中,对于同一事项允许采用的会计方法很多,允许会计人员凭职业能力自由选择。如发出存货的成本计算就有先进先出法、后进先出法、加权平均法等多种方法。固定资产折旧方法分别有平均年限法、工作量法、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选择不同的方法,计算结果是不相同的,有的甚至差异很大,直接造成会计信息的不可比,导致会计信息失真。 4.历史成本计价的缺陷 历史成本就是取得某项财产物资时所支付的现金及其等价物。按历史成本计价,

10、就是对企业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等项目的计量,应当基于经济业务的实际交易价格或成本,而不考虑随后市场价格发生的变化。也就是说会计账面上反映的是过去的价值。对于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来讲,他们需要当前的资料甚至于未来的会计信息,以帮助他们做出正确的经营决策。历史成本计价原则下提供的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值得怀疑。虽然稳健性原则允许企业在资产可变现价值降低时,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并在会计报表上同时列示资产账面价值(历史成本)和已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金额。但是,没有考虑资产升值的因素,提供的会计信息带有片面性。 二、会计信息失真的防范措施 (一)加强继续教育,提高会计人员素质 坚持“会计证” 全国统一考试制度。在全

11、国范围内统一标准,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严禁无证上岗。 坚持会计证年检制度。加强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工作,督促会计人员及时学习新的制度和新的准则精神。同时,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教育,全面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二)加大监管力度,提高监督效率 财政监督、税务监督和审计监督应相互协调,加强联合检查,在检查信息上互通有无,避免各自为战,提高监督效率。 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社会监督职能。同时强调注册会计师的责任,经过其审核的会计资料出现重大问题时,要追究注册会计师的经济和法律责任并且取消其执业资格。 将会计资料的真实性、完整性与企业负责人的责任相联系。一方面可以督促企业领导廉洁自律,

12、还能够提高其对会计工作的监管力度。 充分利用现代网络技术,建立相对公开的会计人员业务网站,建立会计人员诚信档案,将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考核情况、学习和接受培训情况、获得奖励以及违纪行为和处罚结果记录在案。促使会计人员提高自律意识,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诱惑。 (三)制订具体会计准则,规范会计工作细节 应尽快制订相应的具体准则,对会计工作细节进行规范。特别是对会计体系中的人为估计因素要做出详细的规定,要谨慎运用稳健性原则,努力提高会计信息的可比性。 (四)增加资产现值资料,提供完整的会计信息 现在的会计报表只提供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已经提取的减值准备,没有考虑资产升值的情况,提供的信息是不全面的。在对企业资产进行清查时,既要提供其历史成本资料,同时也按市价计算资产价值。编制会计报表时,同时提供资产的账面价值、减值准备和现值(市价上涨时)三方面的资料。提供完整的会计信息,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不同需要。 会计信息的质量关系到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会计信息的质量取决于会计信息的真实性,应当采取必要措施,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主要参考文献 财政部会计司.新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讲解.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