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实施方案.4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720816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79.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实施方案.4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教学实施方案.4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教学实施方案.4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教学实施方案.4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教学实施方案.4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学实施方案.4》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实施方案.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万州高级中学教学实施方案教师姓名牟 其 明 教研组语 文 授课班级级 班 年 月 日课题 廉颇蔺相如列传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司马迁及史记 。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包括重点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等) ,逐步提升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诵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积累重点的文言基础知识,学会识别文言现象。赏析本文人物塑造、材料组织以及结构安排等方面的写作技巧。把握全文的主题。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逐步加深对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思考课文是如何歌颂蔺相如的足

2、智多谋、不畏强暴、顾全大局和表彰廉颇英勇善战、勇于改过的等品质。教学重点1、文言常用词语,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2、在学习传记技巧(人物刻画、艺术特色及写作手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理解其特征、借鉴写法。教学难点 欣赏文中个性化的对话描写。教学方法 诵读、提问、讲解、质疑和探究。学法指导 了解二人及两国之间的矛盾冲突,从而体会其人物形象。教具(资料) 多媒体作业 优化设计教学后记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 “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曾想过死,但想到“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3、 ,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了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的史记 。也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奋著述,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2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简明利益为重,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的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时代背景简介。战国(前 403前 221)是一个兼并剧烈的历史时期。

4、本文所叙史实发生在前 283 年到前 279 年之间,正值战国中期之末。在此之前,秦早已占领了巴蜀,并夺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又多次大败楚军,初步形成了统一全国的趋势。在此期间,秦以主力图楚,前 280 年秦取楚上庸(今湖北房县、均县等地)及汉水北岸,前 278 年秦将白起攻破郢都(今湖北江陵) ,逼楚迁都于陈(今河南淮阳) 。尽管如此,秦仍未停止对赵的进攻,所以如何对付秦的挑战已成为赵国安危之所系的大问题。廉颇和蔺相如就是在这个历史舞台上起关键作用的人物。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本文写了几个故事?找出每一事件在文中的起止段落。【明确】第 12 段:廉蔺简介。第 313 段:完璧归

5、赵。第 1416 段:渑池相会。第 1721 段:廉蔺交欢。 (负荆请罪)四、讲解课文第 1 至 5 段。1、阅读课文第 1 至 2 段。先解释“合传”体例,然后提问:从节选的这一部分看,文章以记述蔺相如为主,为什么开篇介绍人物履历将廉颇置于蔺相如之前?【明确】廉颇拜为上卿时,而蔺相如为“舍人” ,地位相差悬殊。补充:传的后半部叙廉颇事迹较多。有提挈全文的作用。“为宦者令缪贤舍人”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明确】舍人地位低微,况为宦者令舍人乎!又,为蔺相如被推荐出使秦国埋下伏笔。2、齐读第 3 段。让学生概括大意。 (故事缘起)指出“求人可使报秦者”为本段关键句,并加分析。 (

6、为相如出场作铺垫)提问:本段写赵国君臣议而不决,有什么用意?(烘托相如胆识)3、齐读第 4 段。指出古代宦官不得干预朝政,当时又有荐人不当一并治罪的规定,然后叫一个学生重读“臣尝有罪”至段末这一部分,让全班学生仔细品味。叙史贵简。从这个原则出发,能不能将这段话改写为:“于是缪贤荐蔺相如,王许之。”(不能)讨论中可提出一些辅助性问题:缪贤是怎样的人?(挺身而出,亦有胆识。 )对表现蔺相如有什么作用?(先虚写一笔)划出关键语句。 (“其人勇士,有智谋,宜可使。 ”)4、齐读第 5 段。教师将蔺相如的对策语连贯起来朗读一遍,然后带领同学分析它的特点。 (见事深刻、3决断明确真乃快人快语;对奉使一事,

7、早已成竹在胸。 )联系上文说说在安排主要人物出场上的特点。 (设伏陪衬虚写一出场便不同凡响。 )5、整理前五段词语。通假字:斧质(鑕)可予不(否)奉(捧)璧古代惯用语:“见”用于表示被动(徒见欺)“于”也用于表示被动(幸于赵王)试比较二者的不同。五、布置作业。1、熟读下面两段话:“夫赵强而燕弱则幸得脱矣。 ”“秦强而赵弱,不可不许。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宁许以负秦曲。王必无人臣请完璧归赵。 ”2、朗读第 6 至 13 段。熟读如下两段:“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秦自穆公以来孰计议之。 ”第二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检查作业第 1 题。主要看能否读出语气,能否基本上成诵。二、讲解第 6 至 13

8、 段。1、学生朗读“大王欲得璧俱碎于柱矣”这段话之后,提出以下的问题进行讨论:这段话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的?(“秦王无意偿赵城” 。 )蔺相如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注意行文前后照应。 ) “章台”“列观” ;“以示美人”“传之美人” 。划分这段话的层次。 (述“奉璧”使秦经过;斥秦王无礼,说明“复取璧”原因;预防秦王“强夺”之策。 )讨论这段话的内容及表达方式:“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借赵群臣语揭出秦王要害)“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由抑转扬,缓和气氛)“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 (说明赵方诚意,以退为进)说“斋戒五日”一事(“修敬”是关键,为要求秦王“斋戒”五日设伏,何

9、等周密)不可“逆强秦之欢” (又何等委曲)“戏弄” (“怒发上冲冠”之由,照应上文)“臣头与璧俱碎于柱” (一夫决死,万乘莫当,秦王入我掌中)从秦王的反应来看,这段话有怎样的特点?秦王“辞谢”是否仅仅因为“恐其破璧”?(这段话义正辞严,切中秦方要害,使秦王理屈辞穷。 )从这段话看蔺相如的策略。提示:要联系上下文,例如上文未提赵王“斋戒五日”一事;要着眼于“完璧归赵”的4全过程。“璧有瑕” (“复取璧”的办法何等巧妙)“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 (向秦王提出同样要求的前提,暗藏归璧于赵的计划,使秦王入彀。 )“拜送书于庭” (为提出“设九宾于廷”设伏,这关涉到相如的下一步计划,以进为退。)小结蔺相如

10、的性格特点。 (有胆识,有智谋,善于相机行事,掌握主动)要求全班同学将这段话重读一遍,再抽查个别学生,看看是否已达到基本成诵。2、学生朗读“秦自缪公以来孰计议之”这段话后,提出以下问题进行讨论:指出这话是在“九宾礼”上说的,要求学生细读有关注释,体会蔺相如说这番话的意图。划分这段话的层次。 (声称璧已送回赵国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甘愿受刑)这段话的要害是什么?(“先割十五都予赵”击中秦王要害。 ) (抓住这个要害,则蔺相如之使人持璧归赵,要求“设九宾于廷”等等作法之用心,无不豁然而明。 )这段话还有哪些特点?(解释“令人持璧归” ,归罪于秦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 ,故秦王之受欺,咎由自取,而相如不

11、过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以“先割十五都予赵”检验秦王是否有“易璧”的诚意;自己承担“欺大王之罪” ,与赵王无关。 )快速背诵练习:把这段话齐读两遍,然后抽查个别学生。3、试简要回答下列问题,体会史记写作上的某些特点。次要人物的处理。作者是怎样描写秦王的?哪些属于正面描写?哪些属于侧面描写?(“传之美人及左右”正面;“左右皆呼万岁”侧面。极写秦王之贪及傲慢。 “恐其破璧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正面写心理及动作,表现其狡诈。 “秦王因曰毕礼而归之”正面,写人物语言,表现秦王在关键时刻能从大局着眼,有大国之君的风度。 )说说下面两组细节的作用a、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相如持其璧睨柱

12、,欲以击柱(表现相如怒不可遏的神情,很传神)b、左右皆呼万岁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写出秦廷的气氛:前者写狂喜之态,后者写懊丧之情,而皆源于贪利。 )三、巩固学习的收获,齐背蔺相如的两段话。四、布置作业。1、熟读第 14 至 21 段,准备背诵最后五段。2、完成练习第四至五题。第三课时【教学内容与过程】一、检查作业。51、抽查个别学生,背诵蔺相如的两段话。2、检查练习第四、五题的完成情况。二、用提问方式导入新课。问题:蔺相如这次赴会跟上次出使的身份有什么不同?(官职不同:上次是以舍人充当使者,这次是以上大夫充当国君副手)从什么地方看出?(唯书“相如从” ,他人不书;“顾召赵御史” 。 )跟上次出使

13、相距几年?(三年)三、进行新课。1、讲解第 14 至 16 段(“渑池会” )渑池会是在怎样的背景下举行的?(“其后,秦伐赵杀二万人” 。补充说明: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在战后有举行双方国君会晤的惯例。 )这样的背景说明了什么?(赵是以战败国身份与会。 )秦王为什么主动提出举行这次会晤?赵王为什么“畏秦,欲毋行”?(秦王不怀好意,借会晤取得战场上没有取得的东西,所以赵王畏秦诈骗。 )补充史实:秦一向以诈和力制服诸侯。前 340 年商鞅伐魏,以“为好会”为名骗魏主将公子卬来会,然后扣留他;魏失主将,大败。前 313 年,张仪以献地六百里诱使楚怀王与齐断交。齐楚断交后,张仪改为献地六里。学生齐读廉

14、颇送别赵王时说的那一段话,然后提问:根据这段话说一说廉颇对待国家大事的态度。 (考虑到渑池会的最坏结果:秦方扣留赵王。以“请立太子为王”击破秦的阴谋。说明他谨慎持重,对敌斗争坚决,有长远眼光。 )作者详写这段话有什么用意?(为“廉蔺交欢”张本。 )学生默读第 15、16 两段,复述渑池会上的斗争经过,然后提问:从蔺相如跟秦方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过程可以看出什么?(秦方蓄意进行挑衅;蔺相如不畏强暴。赵王认为蔺相如“功大” ,是否有理由?(维护了赵国的尊严,表示了敢于跟秦斗争的决心。 )廉颇是否也有功呢?(有。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一句暗写廉颇。以军事力量作后盾,挫败了秦方以武力相胁的阴谋

15、。 )2、讲解第 17 至 21 段(“廉蔺交欢” )指出这部分要求背诵,然后齐读。划分本部分层次,为诵读作准备。 (相如“拜为上卿”廉颇“宣言”相如“避匿”相如答舍人谏廉颇“负荆” )在你看来,这部分的核心是哪一句话?(“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 “国家之急”是指什么说的?(强秦加兵。 ) “私仇”又是指什么说的?(“两虎共斗” )诵读蔺相如“夫以秦王之威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这一段话,然后回答问题:明人李贽评相如“引车避匿”一事说:“节节见相如智勇俱妙。 ”试结合这段话说说“妙”在什么地方。 (相如深知廉颇公忠体国之心,故以“秦王之威”相比,又以“国家之急”相许,足见其

16、胸襟阔大,如此方能使廉颇顿悟已非。 )廉颇始而“宣恶言” ,闻蔺相如语即“肉袒负荆” , “至蔺相如门谢罪” ,这前后对比说明了什么?(说明他的居功自傲是他思想中次要的一面,所以听了蔺相如的那一番话后,十6分感愧,立即从计较个人得失的立场转到维护国家利益的正确立场上来,表现了公忠体国、勇于改过的精神。四、巩固收获,齐读 1721 段。五、从传记文学鉴赏的角度分析写作技巧从历史著作的特色看,本文突出表现了士阶层的两个杰出人物在特定的历史时期所起的重要的历史作用,而且显示出作为个体的士人,怎样在时代中把握机遇,实现自我的价值;而作为文学作品的传记文学,它又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可供写作借鉴。1、选取典型事件刻画人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