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青岛)

上传人:宝路 文档编号:15720547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45.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青岛)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青岛)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青岛)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青岛)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青岛)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青岛)》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青岛)(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化变迁吴衡 伦忠胜刊载于 2010 年 8 期摘要城市建设与其所在的地域有着密切的关系,城市建设推动地域文化的形成,地域文化引领城市发展。以青岛为例,通过研究城市建设与地域文化形成的紧密关系,避免特色地域文化的流失,重新认识地域文化的变迁,探索 “都市文化”发展的新方向。Abstract: Area where urban development and its closely related, urban construction to promote the formation of regional culture, regional culture led urban

2、 development. Qingdao, for example, by studying the formation of urban construction and the close relationship between local culture and avoid the loss of characteristics of local culture, the idea of regional culture change, and explore urban culture and new development.关键词: 城市建设 地域文化 都市文化 文化变迁Key

3、Words: Urban Construction ,Regional Culture,Urban Culture,Cultural Change 地域文化是一个地域性概念也是一个时空性概念,受自然地理、气候环境,特别是历史发展等特定的条件影响,形成不同的特征,这种特征常以地域文化来概括。山东是齐鲁文化的发祥地,历史悠久、海陆兼顾,山川独秀,内卫京畿,外入海洋,表现出很强的地域特色,传统和习惯上称之为齐鲁文化。这种文化的传承中,它又有所变化,“凸显海洋文化、融合周边文化、兼容日韩文化、趋同世界文化,这是山东半岛地域文化传承的基本趋向。海洋战略将成为山东半岛发展的主要战略”1 。讲到海洋战略或是

4、海洋文化,青岛是首选的城市。不仅是山东半岛的龙头,更是我国北方迈向海洋的前湾港,研究青岛的城市发展和地域文化变迁意义十分重大。但仅从传统的历史角度或单纯的区域发展角度,都是片面的;只有进行多层面的研究,才能更好得为发展服务。1.0 历史传承下的地域文化环境造就人,自然造就文化。从历史演变的角度解析青岛和青岛的地域文化,这是研究的出发点。早期的青岛由小渔村发展而来,大麦岛、汇(前)泉村等处曾是渔民出海捕鱼活动的汇集地点。这种朴实的“渔耕”文化,虽然在现代的城市生活中减少了,但它却是 “诚信、博大、和谐、卓越”城市精神的原始土壤。它历经曲折,多样发展,是青岛文化的总概括。1891 年清政府为加强海

5、防在青岛建立兵营,开始建制1,历经德国侵占,日本独霸,后为我国重要海防、海洋科研、进出口基地。百年青岛,城市的发展现为集旅游、教育、科研为一体的人文基地,这是青岛现代文明的开端。青岛是座年轻的城市,充满激情和活力。入侵德国,1900 年规划筹建东亚的“模范殖民地城市”;1937 年日本再次侵占,实施“母市计划”,侵略者的规划随未全部实现,但畸形发展下的青岛,成为我国少有的实施“西方城区规划理念”的早期城市。外国独占的烙印,给城市留下“万国建筑博览会”的称誉,这种异域文化一直影响着青岛的现代建设。1914 年前后青岛市区分为青岛区、鲍岛区,即为欧人区和华人区2。青岛区地处沿海地带,自然环境优越、

6、空间布局理想、建筑设施、城建系统完备,是当时的欧人区,成为今日旅游文化的集中地带。鲍岛区位于现在的胶州路、辽宁路段,居住人群基本为社会中下阶层。近代民族工商业者,处在夹缝中,建筑拥挤,基本为商住两用,生存艰辛。上世纪 20 年代日本急于扩张,又开辟了侨居住宅和商业网点,成为重要的商住文化集中区,这构成本土青岛的商住文化。青岛陆通中原和京畿,海通京卫和东洋,以海港通商开埠,以海洋科技为核心的城市文化,成为青岛的重要篇章。从栈桥到五四广场,从清营驻兵到现代海防,再从纱厂罢工到海尔跨国企业,从荒野渔村到帆船之都,这些文化都带着浓重的奋斗情结,直到解放后才有了全新的发展。青岛凸显“山-海-岛-港-城”

7、的综合优势,长期发展形成了海港、岛城、街巷、山林等多样的城市文化。但这种优势曾长期局限在“海泊河长春路-延安三路西南海岸线”范围内的半岛地带,城市偏安一隅,所以习惯上称之为小青岛或半岛都市,文化也称之为“岛城文化”。改革开放以后,青岛迅速发展,率先突破原有的格局,成为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主城区打破了沿海发展的格局,制定“一湾两翼”的发展战略,设立主城和辅城共进发展的新版块。面对“千城一面”的城市建设新浪潮,岛城文化也开始出现分化,如何传承和发展自己的城市文化,必须引起诸多城市工作者的深思。2.0 地域文化的革新问题“红瓦、绿树、碧海、蓝天”,是青岛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21 世纪的青岛再度面临国际

8、化的新跨度,多样化的发展,地域文化革新已是突出性的城市问题。国家级开发区和省市级产业园区的兴建,原有诸多的产业链等,发生换代性的革新,青岛的滨海文化已向多样化迈进。产业经济的全球化,又形成了冲击国际的新产业文化。如海尔文化、青岛啤酒文化等以企业品牌为代表的“城市文化”已经走上国际,成为国际上青岛响亮得文化名片。如何进一步完善城市品牌体系,以打造永不磨灭的“烙印”品牌城市,推动这座国际性海滨城市的发展 3?这就更需要深入得研究城市地域“多元文化”的变化。新世纪的青岛,精彩纷呈,奥帆赛、世界海军大阅兵等诸多国际性活动纷踏而至。如何重新构筑地域文化,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要求。苏州成为中国园林城市的代

9、表,灰瓦白墙,凝聚现代江南的人文情怀。那么“蔚蓝海岸、魅力青岛”,能否驶出了中国的港湾,以自己特有的姿态站到世界发展的新起点上,更待深入调研。以帆船之都为旗帜,借助奥运伙伴的快车,也先后掀起了旧城改造和新一轮的开发建设高潮,全面构筑青岛新时期的地域文化,这只是走出了第一步。面对地域文化革新的大趋势,如何打破原来单一的“岛城空间”,实现以“山-海-岛-港-城”为产业的均衡发展;这是全方位发展青岛地方特色的根本性问题。3.0 地域文化的环境革新现代城市的核心竞争力中,创新是动力,品牌是引领,环境建设却是后腿,这是影响发展的滞后因素。一般老城区开埠时间早,内部空间狭窄,发展环境的长期桎梏,这是历史的

10、锁定。但青岛构建和谐城市却起步较早,上世纪年代多是处于街区改造的初级阶段。从团岛到石老人海域,一条滨海步行道凝聚着岛城传统的旅游文化线。从中山路到台东,本土居民集中分布的中部旧城区,一种潜在的商住文化伴随城市始终。这一时期,发展缓慢问题颇多,素有“镶着金边的抹布”的不雅称谓。要解决南北差距问题和东西发展平衡问题,旧城改造的同时,地域文化的环境革新,应该早日提上日程。3.1 环境革新,文化育人环境优胜,经济支撑,凝聚文化。青岛荣任奥运伙伴城,正是浓厚的地域人文和长期的市政建设,如综合环境整治、小街小巷改造、老建筑旧街坊翻修等深得人心。上海凭借发达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文化成为世博会主办城,但同样也离不

11、开城市环境的革新建设,实际上是通过平改坡、老建筑改造、旧弄堂更新、市政道路改造等一些列综合环境的整治,真正实践了一次“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文化主题。这种以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为主导的多层次的城市环境建设,常因改造难度大、收效低,易被搁置。但这种看不见的政绩,不仅培育了浓厚的都市街巷文化情结,延续了深层的地域文化,而且还是城市稳定和全面协调发展的百年大计。3.2 发掘自身优势,寻求新突破提到环境更新旧城改造,不免要提到旧城项目开发。如上海新天地、田子坊,北京的王府井等。但是中小城市,财力小,机会少是实现。因此,各地只能因地制宜,避免“拆真府建假庙”的城市败笔。青岛抓住商业网点小集中大分散,但有互相

12、依存的特点,分解整改难度,集中管理,分批整治,有针对性的拆迁改造。如辽宁路电子科技街、登州路啤酒特色文化街、昌乐路文化街等依据本街区特有的产业资源,通过环境更新,政策协调,推出整体强的专业项目,形成特色品牌商业街区。台东商贸区的逐步完善,实施成立特色街管委会、吸收外地商会,建立了长效发展的机制,成为老青岛“商住文化”的集中展示区。它采用土地、产业、文化等信息资源整合和商业网点整合的方式,实现空间发展和突破,从而引导文化商住区的市场化发展。当前,苏州冠前街、武汉汉正街、重庆沙坪坝步行街等都是依托自身的历史优势,商住区文化建设的成功典范。3.3 新旧城区的协调发展,寻求新起点更新旧城区的机能,协调

13、区位功能的合理化,是实现城市人居和谐发展的新起点。包括拆迁、改建、搬迁等。它的特点是持续时间长,动迁改造难度大,但长远发展的收益大。如上海世博园区,江南造船厂的,浦东场馆的片区建设,演绎主题世博的新生文化。改造中的城中村、厂区、住宅、生态区和历史区等,突出问题是拆迁安置和历史保护、生态保护问题。内外协调发展,尤其是旧城区发展新突破,“两条腿走路”是城市整体发展的基本思路。近年来,青岛从南部风景区的历史性建筑保护到中部中央商务区的建设,如通过由北海造船厂到奥帆村、李沧监狱到新城市广场等诸多城区改建项目,中心城区正在逐步实现从生产区到生活区合理归位。借鉴海外城市的案例,通过“山-海-岛-港-城”等

14、多种资源综合利用与开发,实现城市区位空间上新突破,这是探索全面发展的必经之路。从崂山到浮山、青岛(炮台)山、贮水山,再到大小珠山;从薛家岛到团岛、小麦岛,再到大小公岛、田横岛;从鳖山港到大港、前湾港,再到胶南董家口的 10 亿吨级的大港。青岛城市文化也在发生着多重的变化,从单行道到快速路,再到海底隧道;从田横祭海到天后宫,再到海底世界;从栈桥到五四广场,再到帆船之都。此时,扬帆青岛,载着“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走向世界。从东到西、从内到外,完全伸开的城市框架,是一种无形的资产,推进“城市知名度”的全面发展。新世纪初青岛已成为继深圳、上海之后最具活力的北方城市。 4.0 城市建设中的地域文

15、化发展方向4.1 城市建设中非物质文化的诱导和保护性发展青岛是山城还是岛城,地域文化建设十分复杂。现在的大都市往往成为传统文化的破坏者4。青岛旧城改造建设起步较早,虽多以基础改造为起点,但老城区浓厚的地域文化传承保护和发展,早已是始终关注的焦点。各地的旧城改造也多处于商业街等局部改造的初步阶段,能否保持长期健康发展是关键。“结合城市休闲空间的发展变迁,探讨休闲空间与消费文化的关系,根据消费文化的理论及视角,定义休闲空间的概念”5。运用这种概念,深入研究老城区不仅是旧城区发展的需求,而是构筑城市整体都市文化的组成部分。改造中原来的“茶叶蛋、大排档、走串巷”不是消失,而是都有了新天地,城市中的“农

16、村大集”、传统庙会、传统商住文化等,经整合引导形成强势的贯穿东西的“一线六区的商贸走廊”。文化凝聚人气,人气推动经济发展。即墨路小商品市场、韩国城商住区等成功改造和培育;四方糖球会、李沧城市中的李村大集、及城郊葡萄节、樱桃节等诸多传统民俗文化活动兴盛。同时借助青岛国际啤酒节、海洋节又有新型发展。旧城区的地域文化经过革新发展,不同程度上还引领了一批别具特色的餐饮区、产业区、旅游区。这是从串巷摊点到特色街,再到专业市场、文化商圈;逐步实现地域经济 “市场化、特色化、产业化”发展的第一步。4.2 城市针灸点的经济引发城市发展,环境是基础,文化是引导,共同推进是关键。横向研究地域经济环境的新形势,坚持以科学规划为引导,不可缺少。通过综合分析老城区狭长地段和多中心发展的特点,以有效整合资源为手段,发展潜在的资源优势,形成引爆区域发展的城市针灸点。研究各商圈的协调运营和各“特色街区”主题文化的演变,使之成为大都市核心文化的磁力点。借鉴上海的南京路、新天地、五角场等城区发展的经验,台东立足多条商住街区的优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