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有线网、OTT与互联网视频运营情况对比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15719966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有线网、OTT与互联网视频运营情况对比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国内有线网、OTT与互联网视频运营情况对比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国内有线网、OTT与互联网视频运营情况对比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国内有线网、OTT与互联网视频运营情况对比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国内有线网、OTT与互联网视频运营情况对比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内有线网、OTT与互联网视频运营情况对比》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有线网、OTT与互联网视频运营情况对比(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内有线网、OTT 与互联网视频运营情况对比( 2014/9/16 )在三网融合催生下,以电信网为传输载体的 IPTV,以互联网为传输载体的 OTT 等新媒体开始发力。同时,随着个人电脑和智能移动终端的普及,互联网视频市场也加快了发展步伐。一、国内有线网根据广电总局计财司统计年报,2012 年全国有线电视用户总数 2.15 亿户,其中数字电视用户 1.48 亿户,数字高清用户 2000 万户。全国卫星电视用户约有 1 亿户,其中总局推广的合法直播卫星用户,约有 2400 万户,个体家庭私接卫星用户,约有 7600 万户。全国无线电视用户 3600 万户。其中,以有线电视覆盖为主,2012 年有

2、线电视在我国的普及率占到全国收视总人口的 68%。图 1 三种传统覆盖途径用户数占比图在三网融合的大背景下,面对网络视频、IPTV 、OTT、手机电视、移动电视等众多新媒体共同发展的现状,多屏传输环境开始形成。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的自我进化,消费者的多样化选择,全媒体时代已经到来。广电网络一家独大传输电视节目的格局逐渐弱化,面临新的挑战和机遇。论资金雄厚不及电信 IPTV,论内容丰富不及互联网,论创意新颖不及新媒体,有线网面临着用户市场这块多年独享的大蛋糕,将被逐渐切分的局面。为了在错综复杂、日益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生存、发展,广播电视产业经历了一系列变革。一是靠技术,通过高清、多屏、点播

3、、互动提升用户体验;二是靠服务,通过多业务捆绑、满足不同用户需求,提供更人性化的服务;三是靠内容,通过频道资源极大丰富、海量内容库、差异化内容经营,增强用户粘性。通过这三方面的相互促进,实现用户持续消费,巩固和提高用户的 ARPU 值。细究人们对电视媒体的认同,还是以节目内容为基本初衷。受众最能接受的,是电视的视听形式。这也使得在传媒的公信力和媒体价值上,电视屏相对其他屏,仍更具显著优势。 2013 年媒体公信力调查结果显示,电视依然是公信力最强的媒体。“中国信用小康指数”之“媒体公信力”调查,分别对中国的 31 家省级卫视、在全国报纸发行量排行榜上占据前 15 位的报纸,以及 12 家主流网

4、络媒体的公信力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反映电视在目前所有媒体中占主导地位。由于它的即时性,电视是人们获取新闻和信息的主要来源。在盖洛普进行的一项调研中同样显示,电视是美国公众获得时事新闻的主要来源。图 2 媒体类型公信力排行榜公信力与媒体本身的传播效益、传播的真实性与权威性有很大关系,从传播新闻、尤其是重大新闻的角度来说,电视可以做现场报道,在权威性方面有优势。由此可见,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传统媒体仍有发展前景,关键在于如何强化自身优势,根据新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及时和有效地转型。二、IPTV电信运营商借助 IPTV 业务,已经成功的切入了电视媒体行业,为其未来全业务发展提供了机会和资源。将 I

5、PTV 与原有的宽带业务相结合,为其主营的高 ARUP 值宽带业务提供发展支撑,以便更有效地吸引和黏住用户。据流媒体网相关统计,2012 年国内 IPTV 用户数为 2300 万,其中江苏 400 万居首,浙江300 万,上海、广东也已超过 100 万户。据最新统计截止 2014 年 1 月,国内 IPTV 用户数已达 3000 万户。图 3 用户数量统计(注:上海有线网双向改造已完成,其他地区有线网双向改造正在进行中。)从 IPTV 发展趋势上看:第一, IPTV 发展区域与有线双向改造区域基本重合。 IPTV 发展较快、用户数多的地区,通常是经济实力强的地区。IPTV 作为宽带附属产品与宽

6、带业务相互借力发展,而宽带业务的发展又跟当地的经济呈正比。同样,各地有线网双向改造进程与当地经济也呈正比。尽管有些地区 IPTV 涨势较快,而有线网尚未完成双向改造,但为了加强竞争力,有线网势必加速改造过程;第二,IPTV 与有线网功能趋同。随着各地省网整合、双向网改造的持续推进,我国有线电视双向互动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全网全双向已经成为行业的潮流。随着双向互动机顶盒的逐步铺开,回看、点播功能已不再是 IPTV 独有的卖点,省级有线电视网络公司,如北京歌华、杭州华数、河南省网、广东省网等众多省级网络公司也早已实现。从 2007 年,全国具备点播能力的双向互动电视用户为 83.45 万户,其中实际

7、双向互动电视订户数量达到 60 万户,发展到 2011 年,中国有线双向网络覆盖用户 7650 万户,发放双向互动机顶盒 2100 万户,具备点播功能的双向互动电视用户为 1250 万户,互动电视订户达到 883 万户。IPTV 与有线网的市场竞争,是从优质用户资源入手,赢取更高的 ARPU 值。各地有线网面对 IPTV 的竞争也开始苦练内功,不断提升功能和用户体验。但 IPTV 自身还存在部分制约因素,首先是由于在宽带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到位,IPTV 在高清节目传输上存在困难,节目质量难于有线电视媲美;第二是优质直播类节目数不足,缺少中央电视台 3、5、6、8套节目及当地不上星的电视节目。

8、随着三网融合政策的进一步放开,在可预见的将来,IPTV 与有线网的竞争将会进一步升温。如果 IPTV 与有线数字电视成为互补、差异化竞争,各自都找到自己的定位,将使上游的节目提供商和下游的用户同时受益。三、OTTIPTV 发展的同时,以 OTT 为代表的其他新媒体受到越来越多的技术企业、内容企业及运营商的高度关注,并进行着探索与实践。因为 OTT 可以使内容提供机构跨过网络运营商,将节目通过公关互联网送达到用户电视终端,所以业内普遍认为它今后会有大的发展前景,在国家政策允许和互联网带宽“给力”的条件下,很可能成为未来节目传输的另一条重要途径。据英国的数字电视研究公司(DigitalTV Res

9、earch)的一项研究报告预测,中国 OTT 产业收入将从 2010 年的 5000 万美元增长到 2016 年的 13.8 亿美元,增长 27 倍,OTT 电视用户数也将过亿。在我国 OTT 兴起不久,由于政策制约,OTT 自身发展能力受限。作为基于互联网的视频服务,OTT TV 在传输方式、节目内容、播控平台等方面与 IPTV 有着极其相似的性质,差别在于:OTT TV 不像 IPTV 那样用电信设置的专网传输,而是在公共互联网上。因此,OTT TV 机顶盒的使用不受到区域限制,难以监管;按国家规定,OTT 暂不能传输直播频道;OTT TV 的现有 7 张牌照全部掌握在广电手中,电信企业只

10、能参与合作,没有主导权。但是,目前市场上存在大量非法的 OTT TV“山寨盒子” ,不顾版权非法盗播电视节目,严重影响了行业的健康发展,OTT 盒子乱象急需规范管理。一直以来,有线网都将 IPTV 作为最直接和最根本的竞争对手,并通过政策手段减慢 IPTV的发展步伐。有线数字电视与电信运营商持续正面交锋,消耗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投资进行网络改造、机顶盒发放、前端建设以及运营团队建设。但是现在出现了新的情况,互联网公司在基本完成兼并整合之后,以空降侵入电视屏。在风险资本支持下互联网公司无视终端成本压力,从成本价发放到补贴甚至直接免费派送,直接摧毁了有线网和 IPTV的运营模式。此时,有线网对

11、 OTT TV 的态度发生了一些微妙的变化,为应对 IPTV 产生的冲击,开始探索利用 OTT 方式的解决之道。受制于公益服务的定位,有线电视直播服务是被“低估”的业务,有线电视 DVB 业务的商业价值没能得到完整体现。有效融合直播和点播的DVB+OTT 的模式,可能产生类似“电话+微信”的巨大效应,同时也将弥补单独 OTT 即使政策允许,但直播服务既无法提供优质的用户体验,在技术上也不具备合理的性价比的短板。有线网 DVB+OTT 的互相补充、互通有无,将为用户提供目前最佳的业务体验。在可预见未来,电视屏的主要业务形态将是有线电视、OTT TV、有线互动电视(DVB+OTT)以及电信 IPT

12、V 并存。 四、互联网视频与电视相比,互联网视频以其非线性、交互性、易分享、广传播等特性在媒介视听领域受到广泛青睐,正在消解着以电视为中心建立起来的“客厅文化” 。除了时令性新闻以外,用户收视已经开始转向以网络媒介或是移动终端为载体的视频服务。截止 2012 年,我国网络视频用户数达到 3.72 亿户,比 2011 年增长 14.5%。网民中上网收看视频的用户比例达到 65.9%,使用手机在线收看或下载视频的网民为 1.3 亿,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为 32%,增速仅次于手机微博。 2长期以来,视频网站面临一些受到版权费用 “高烧不退” ,争取用户入口的持续投入,用户付费意识要逐步形成等盈利困扰

13、。但随着广告业务的成长、宽带成本的下降以及付费模式的成熟,视频企业有望走向盈利。近年来互联网视频网站通过并购重组等内部洗牌,对经营策略做出了调整,一方面,将触角伸向上游,以投资或联合投资的形式获取版权;另一方面,继续加大在自制内容和 UGC(用户生成内容)方面的投入,强调内容的独特性、挖掘短视频的价值。无论是 IPTV 还是 OTT,使用的收视终端还都集中在电视屏上,但互联网视频的快速发展,势必会打破人们只通过电视收看的习惯,形成智能电视、个人电脑、移动终端等多屏传输环境。除以上几种主要方式之外,新媒体传播方式还包括手机电视、移动多媒体电视 CMMB、公共载体电视(如公共交通载体、户外大屏、楼宇电视 )等方式。这些新媒体的定位是作为传统收视渠道的补充,其未来发展将会涉及部分直播,但不以频道直播服务为主,其内容提供商多为商业化机构,主要通过购买电影、电视剧等各类节目版权,播放视频内容,侧重于内容的分类点播,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五、各媒体情况对比各媒体情况对比如表 1: 投影时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报告 > 综合/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