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来自宁夏高中地理新课程试验的教研感悟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711924 上传时间:2017-11-05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97.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来自宁夏高中地理新课程试验的教研感悟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来自宁夏高中地理新课程试验的教研感悟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来自宁夏高中地理新课程试验的教研感悟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来自宁夏高中地理新课程试验的教研感悟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来自宁夏高中地理新课程试验的教研感悟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来自宁夏高中地理新课程试验的教研感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来自宁夏高中地理新课程试验的教研感悟(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中地理新课程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与思考来自宁夏高中地理新课程试验的教研感悟宁夏教育厅教研室 蔡建明一、课程编排 1、问题与困惑:椐对我区 63 所普通高中 2004 年秋季2006 年春季地理新课程必修模块的课时编排情况的抽样调查来看,我区普通高中地理新课程必修模块的课时编排模式中,每周安排 2 课时的学校约占抽样学校总数的 51%,每周安排 4 课时的学校约占抽样学校总数的 35%,而每周安排 3 课时的学校仅占抽样学校总数的 10%。另外,还有个别学校到高二文、理分科后,在必修 III 的课时编排上出现了重文轻理的现象。2、调查分析:每周安排 2 课时的学校普通认为:这样安排对地理教师的

2、编制压力不大,各学校现有的地理教师数量基本能够满足学科总课时的需要。但由于开设的并行科目增多,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加之学科的地位使学生很难利用课外时间去温习地理功课,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每周开设 3 课时的学校普通认为:这样设置的优势是在现有地理教师的编制下,学校只要略加工作量,就能较好地完师资配置,且在一学年就可以完成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其余时间任意开设选修课。其劣势在于必修模块集中在高一就上完了,担心到高考总复习时学生可能忘的差不多了。每周开设 4 课时的学校普通认为:其优势在于并行开设的科目较少,学生课业负担不重,学习效果较好。但劣势在于对目前的教师编制造成较大的冲击,为克服教师

3、资源不足的困难,只能在每个学段内有一半的班级开设地理,进行间歇性的科目设置,使学生的学习缺乏连贯性。3、解决方略:由于前两轮进入高二第二学期进行文、理分班的学校发现,开设选修课和备考时间太紧张,大部分学校只能采用每周开设 3 课时、且三个必修模块课时打通使用的编排策略,以确保高二第一学期开始进行文、理分班的实际需要。二、教学进度1、问题与困惑:一年内完成三个必修模块的教学任务,内容多、课时紧,教学进度难以把握,已出现“前松后紧”课时分配,导致“遗忘模块一,夹生模块三”的教学效果。2、对策与建议合理安排模块、单元、课时教学进度计划(1)拟定模块教学进度计划的步骤:认真研读课程标准,整体把握本模块

4、所规定的内容标准的具体学习要求;依据本模块课程标准有关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编排顺序,全面梳理、整体感受本模块的教学内容;根据各单元(章)教学内容在本模块的份量和学情确定所需的课时数;列出本模块各章教学进度计划表。(2)拟定单元教学进度流程的步骤:认真梳理各单元教材内容与课程标准有关内容标准的对应关系; 依据本单元课程标准有关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和具体教学环境以及学生的学情,确定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 根据本单元各部分教学内容的具体学习目标和难易程度,合理分配各部分教学内容所需的教学时间;列出本单元教学进度流程。 例 1:拟定本模块及各单元的教学进度计划 本模块以人文地理内容为主,包

5、括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三个主题。主题一 人口与城市(15-16 课时)。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2 课时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2 课时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1 课时研究性学习活动交流:1 课时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成原因:2 课时。城市的地域结构、服务功能的差异:2 课时。城市化过程和特点:23 课时。 地域文化的影响:2 课时。研究性学习活动交流:1 课时主题二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10-11 课时 ) 农业区位因素,地域类型特点及形成条件:2 课时。 工业区位因素,地域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2 课时。 工业或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2 课

6、时。 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1 课时。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2-3 课时。研究性学习活动交流:1 课时主题四 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理论( 7 课时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2 课时。 人类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2 课时。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途径:2 课时。人类对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责任:1 课时。共计:3234 课时3、编制课时教学方案的步骤: (1)认真领会课程标准有关本课时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确定学生的学习目标;(2)依据本课时课程标准有关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和教材、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知识储备、生活经验确定相应的教学方法

7、、手段和指导策略;(3)根据对本课时教学内容的学习目标,设计促进学生发展教学流程;(4)依据本课时课程标准有关内容标准的具体要求和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分层编制相应的达标测评题,以测试全体学生的达标度。三、目标定位 1、主要困惑:(1)学生已有知识不足(初中地理基础差、高中相关学科内容学习滞后);(2)学生志向不明,缺乏足够的求知欲望;(3)一些教师对内容标准的对象和达标时限不明确。(4)内容标准的广度和深度教师一时难以把握,有些地理教师对熟悉的内容往往喜欢作“加法” ,而对较生疏的内容则是束手无策,只能以“减法”处置等。2、解决办法: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广度和深度确定全面具体、可操作的教学目标充

8、分利用学科教研组的集体智慧(1)如何准确把握内容标准的广度和深度?参考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研究发展中心组编的高中地理型课程地理教学研究与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2)如何确定教学目标?如果说课程目标具体化是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那么内容标准的具体化就是教学目标。我们讨论的只是预期的学习结果,也可以说是预设的教学效益的底线,它不是教学结果的全部,真正的教学结果一定是预设的目标(也有可能改变)加上生成的目标。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考虑最多的是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生成性目标。因此,我们可以说,预期的学习结果是教学设计时关注的重点,是课堂教学过程的决定因素,也是教学效益中可评价的那一部分。确定教学目

9、标的一般思路:分析教材内容,对照课程标准中有关内容标准,明确该内容的具体学习要求(学什么?)针对学习内容的具体要求进行学情分析,考虑学生对学习该内容的知识和经验基础(有何基础?有什么困难?)根据课标要求和学习基础,明确该内容的具体学习(教学)目标(学到什么程度?具体可测)。设计教学目标的一般原则:第一,目标指向是学生通过学习之后的预期的结果,因此行为主体必须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第二,目标的陈述主要是为了便于后续的评价行为,因此行为动词尽可能要清晰可测;第三,有时单靠行为动词无法将目标清晰地表达出来,因此需要一些附加的限制条件,如学习情景、工具等的规定;第四,目标指向全体学生而不是个体学生,因

10、此目标的表现程度总是最低要求。第五,尽管课程标准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来陈述,但三者是相互联系的整体,不易机械地分别表述。(3)如何充分利用学科教研组的集体智慧?学校或地理学科教研组建立新课程常规教研管理制度,采用校内学科组或片区学科组定期集体备课。研究的问题源于课改实验,问题研究的过程基于课改实验,研究的成果用于指导课改实验工作。四、教材处理 1、常见问题:受个人业务能力所限,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等理念还没有转化成全体教师的教学行为,重课本中的图文材料解读、轻 “地理实验”和“案例分析” 等教材的教学组织,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能力有限。2、解决办法:在教

11、材的使用上,要正确把握课程目标,不能受以往教学经验与思维定势的影响,一定要清楚是“用教材教” ,并不是教教材。(1)必修 I自然地理部分突出对自然地理中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思维过程和实际运用。基本规律和原理性知识是基础,主要包括地理事物的基本特征、成因及其发展变化和相互联系。不仅让学生理解基本规律和原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会联系实际解决问题。正确处理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的关系,针对高考试题将自然地理基本原理、基本规律的考察建立在区域认识的基础上的特点,在复习自然地理时不能脱离区域地理,把二者有机结合起来,会有更好的复习效果。例如,在复习大气环流知识时,我们可以利用区域特征如:纬度位置、地形因素,结

12、合大气环流知识展开逻辑推理,一旦有了区域的纬度位置与经度位置(海陆位置),我们就能确定这个地区的热量带,还可以确定控制这个地区的气压带与风带;结合地形特征(等高线),就可以根据其海陆位置,知道该地区的水分状况,也就了解了该地区的气候特征。进而根据逻辑推理,就能够得知该地区的水文状况、植被状况、土壤状况,还可以分析得出该地区适宜发展的农业与畜牧业等。不但有效地将自然地理与区域地理结合起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2)必修 II人文地理部分 构建人文地理的知识结构,人文地理知识理解并不难,但内容分散,不容易抓住重点,因此在复习方法与策略上,应抓住核心知识。人文地理是以人口、经济

13、和社会活动为核心,揭示人类活动的地域空间形态,包括区位、地域类型及可持续发展。在人文地理复习中有一条明显的线索贯穿其中,这就是“区位”。从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把人文地理各章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人文地理部分的“灵魂”。从复习设计的角度而言,重在一个理清脉络,构建知识体系,在整理知识的过程中达到知识的优化,能力的升华。 理解、掌握人文地理规律和原理。人文地理规律和原理主要包括农业、工业、城市、交通、商业等布局原理;区域合作与竞争关系原理、环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原理等,理解、掌握和运用这些规律、原理对人文地理学习来说是极为重要的。用发展变化的眼光看问题人文地理环境及人文地理现象都处在不断

14、地发展变化之中,因此,要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进行分析。如一个工业区形成之初的主导因素,会随着工业区的发展壮大而发生相应的变化,以前的区位优势,可能变成工业区继续发展的劣势,而一些新的区位优势又会不断显现出来,“原料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减弱,而市场对工业区位的影响逐渐加强”就充分体现了这一方面。剖析典型案例,进行发散性思维,做到举一反三许多人文地理试题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所以试题往往不限于书本知识、不限制考生的思维。所以,应结合课本中对某一具体案例的分析,去思考实际问题,并且尽量从多角度、多方面去思考问题,掌握一定的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如在学过了阿根廷大牧场放牧业之后,

15、要联系我国的牧业,它对我国放牧业的发展有哪些借鉴意义。(3)必修 III区域可持续发展部分重视课本案例的分析,重点掌握分析方法。综观必修 III 中各条标准,基本都要求“以为例,分析”来进行范例教学。在面对各种版本教材和不同案例时,教师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各种教材中的所有案例拿出来进行教学。在必修 III 的教学上,应该重点跟学生分析课本每一节提到的案例。通过分析课本的案例,提炼出相关的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分析方法。这是我们应该重点掌握的。加强学生抽取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能力培养地理“必修 3”的教学,应该是以典型的案例教学为主,而在分析区域可持续发展道路时,必须以“必修 1”和“必修 2”的地理原理和

16、规律加以支撑论证。因此,案例教学时要加强学生正确而有效地抽取相应的地理原理和规律的能力培养。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应对不同背景的案例时,懂得如何正确地去分析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同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如何使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如何把握地理实验教学如何挖掘和处理人文地理教学资源 如何使用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案例?新教材呈现方式的变化特点之一就是“范例式”,即把教材看作是引导学生认知发展、学习生活、建构人格的一种范例。它是引导学生认知、分析、理解地理事物并进行反思、批判和重建的中介。利用案例教学应注意如下几点:(1)如何比较好地呈现案例,让学生尽量充分地接触案例提供的事实并感受相应的学习情境?(2)如何提出高质量的问题?因为案例的材料比较具体,信息量也比较大,地理原理又是隐含其中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