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社科文)训练.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56998539 上传时间:2020-12-20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社科文)训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社科文)训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社科文)训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社科文)训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社科文)训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社科文)训练.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社科文)训练.doc(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现代文阅读(文学作品、社科文)现代文阅读(第五大题)是高考语文试题中集中体现语文课程人文性的考题,本大题分值重,主观性强,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对考生的语文素养要求较高。从近年来各地评卷情况看,本题得分率一直较低,尤其是2002年,是全卷各题目中得分最低的。考生在现代文阅读中得分难度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当前中学生的阅读阅历浅,人文底蕴欠缺,语言表达能力低,这些素质通过复习要得到有效的提高是不太现实的,对于当前处于高考冲刺阶段的考生们来说,理解高考现代文阅读的命题特点,掌握一些必要的答题要领则是非常必要的。 一、理解命题特点 1、命题材料近年来现代文阅读命题所选材料突出体现以下特点:选文多为当

2、代作品,具有较强的时代气息,关注中学生的阅读主题,考生阅读的容易入境。选文多为哲理性文化散文,哲理性较强,文化内涵丰富,如门(2001年),尤其关注中国传统文化,如长城(2000年)话说知音(2002年)选文多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如长城、门,叙述描写的内容组成了文章的血肉,抒情议论的内容是文章的筋骨。而且文章结尾处往往有抒情议论性的句子,它们正是全文的主旨所在,如长城话说知音二文的结尾。选文多文笔优美,语言富于文采且风格别致,多适宜诵读,考生在阅读中既能得到一定的教益,又能感受到美的熏陶。2、命题角度考试说明中关于现代文阅读考查分三个层级: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第五大题选材多为文学作品,重

3、点考查评价、鉴赏文章的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考生只要对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上述命题特点有了清晰的理解,理性的认识,就会对现代文阅读的考查内容在考前建立起一种亲近感,做到心中有数,并进而建立起高屋建瓴,胜券在握的良好临考状态。 二、掌握答题要领 1、如何实现快速解读,把握选文的主旨,不要急着去做题,在进入题目之前,必须读两遍文章。第一遍速读,作快速浏览,摄取各段大概意思,建立起对文章的整体认识,集中解决一个问题选文写的是什么?第二遍精读,仔细阅读每句话,揣摩、参悟一些重要的句子、段落,对文章的主旨产生一定的认识。画出在文章的结构上起过渡、连接作用的词语、句子、段落,画出各段落中的中心句,尤其注意

4、段首、段尾,这些词句往往就是回答问题时需要重点研读的,通过找重要的词句进一步理解文章的思路,结构层次。心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出画龙点晴的句子。作为托物言志类的哲理性散文,在叙述和描写中总有一些议论和抒情的语句,阅读时一定要善于抓住议论抒情的句子去把握文意,尤其注意文章结尾的议论抒情,它们往往就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2、如何进行全面的解答?现代文阅读答题要求严密,评分要求严格,评分办法一般是“要点给分”,如2002年试卷第19题的答案包括三个要点,评分办法是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2分,答对三点给满分(4分)。还有一种评分法是“错位给分”,即答对一个不给分,答对两个给1分,答对三个给满分,如200

5、1年试卷第21题作者对历史的长城的评份的评分法,而绝大多数考生在现代文阅读上失分严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只答一鳞半爪,不全面,所以掌握进行全面解答的一些要领,至关重要。认真读懂题干,利用好题干中包含的信息揭示。如2002年试卷第19题: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大多考生只答钟子期的表现(能感应琴声,领悟情思),而忽略了俞伯牙琴声的特点这一要点,因此4分的题只能得2分。如果认真读一下题干的前半部分“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就会发现这句话暗含着俞伯牙的琴声如何这样的信息,而这一点正是答案的要点之一,如果其琴声一般,普通人都能听懂,还会因遇到知音而“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吗?

6、所以读懂题干,有效地利用题干中的信息提示,方能回答得全面。 查语境把命题所涉及到的内容放回到原文中找准相关的信息区然后还要认真搜索相关信息区的前后看是否有与之有并列或承接递进等关系的语句、段落。如2000年试卷第21题作者对历史上长城的评价,其答案的三个要点正好就是三个有并列关系的段落。再如2002年试卷第21题:俞伯牙因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传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根据文意,简要回答。题干中的话所处的相关信息区是文章的第3段,根据第3段结尾的内容即能总结出答案的部分虽然设置了9项具体的考查目标,从近年来试卷分析,现代文阅读命题的角度其实集中体现在以下4个方面:理解

7、文章的主旨是最主要的考查内角度,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都是从理解文章的主旨的角度设置的考查目标,如2000年试卷第21题: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第23题: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这段文字与倒数第三段的关系是什么?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2002年试卷第21题:俞伯牙失去知音而不再鼓琴的故事已成为千古佳话,但作者为什么还要“唐突地劝慰他”?第22题选项A:这篇散文选择一个全新的视角,对早深入华夏子孙心坎里的知音的传说进行评说,表

8、达了作者对获得知音的独特看法。选项B:全文以“神往和渴求知音”为线索,以叙述和描写俞伯牙遇知音和艰辛学琴的经历为主要内容揭示知音难觅但又可求的主题。(错误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中的含义(略)。2002年试卷第19题(略)第22题选项(略)和E(略)。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如2002年试卷第22题:这篇散文中,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2002年试卷第22题的选项K(略)和E(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其中“整合”一词是2003年考试说明中新增的内容。如2002年试卷一个要点。但绝不能就此打住。如果再关注一下紧随其后的第4段开头

9、第一句话“更何况伯牙学习鼓琴的道路实在是太艰辛了”,从“更何况”一词我们就能看出前后两段内容上构成了递进关系,而进一步阐述的这个段落的内容正是答案的另一要点。看赋分,配答案,一般来说,现代文阅读每题赋分都在4分以上,这也决定了每个题目的答案要点一般不可能只是一点。一般情况4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两点,6分题答案至少应有三点。如果命题人在作答处已标明(1)、(2)之类序号,则按序号答够要点。如果未标明序号,考生也应该心中有数,不可只答一点了事。3、如何有效地组织语言?现代文阅读多为主观题,要求考生自己组织语言来解答问题。2003年的试卷还有可能把其中的一道多选题也改为主观题,所以有效地组织好语言,便所

10、答充分、到位、准确、有条理,对于提高得分也是非常重要的。 紧扣题意,选用恰当的句式,选取适宜的角度作回答,即如何问就如何答,使“答”与“问”有直接的关联性,很多考生只知机械地摘录原文的句子,虽然摘录的句子中有答案所需要的内容,但不是从命题人所“问”的角度回答的,致使回答不到位,甚至答非所问。因此,一般不宜一字不差地摘录原文,应该严格紧扣题干要求,对准文中有效信息,将题干要求与文中的已知信息重新进行排列组合,使之成为全面、凝炼、流畅、契合要求的标准答案。 善于利用文中的重要词句。一般来说,答案中涉及到的一些关键词语、句子就在原文中,考生应抓住这些重要的词句,进行有效的提取、剪辑、重组,这样组织起

11、来的答案,一般都和标准答案较切近。考生如果弃文中的重要词句不用、完全用自己的话去回答,绝对是不可取的,那样的回答距标准答案都有一定的距离,有时甚至相距甚远。 需要高度概括的题目,组织答案的时候首先要整合文中的相关信息,在原文中找出相关段落所传达的信息的共同点,然后利用文中附着信息共同点的那些具体的、形象化的语句,把这些具体形象化的语言转换为抽象,概括性的语言,即为所需答案。选文一在维也纳寻找贝多芬那是一个时而晴朗,时而飘着雪花的三月,我去维也纳默默地寻找着贝多芬。即使在维也纳,贝多芬也是很难找到的。虽然他从1792年11月就到了“德意志音乐的首都”维也纳,在那里生活了35年,乔迁过30个寓所。

12、而且,几乎他所有的重要作品都是在维也纳完成的。1827年3月26日,“他在大风雨中,在大风雪中,在一声响雷中,咽了最后一口气。一只陌生的手替他阖上了眼睛”(罗曼罗兰贝多芬传)那所宅第就坐落在黑色西班牙街上,一百多年来,一直保留为贝多芬纪念馆。但我在黑色西班牙街听到的是最后一个低沉的音符,看到的是一个凝固了一百多年的悲剧的终场。却没看到贝多芬,没有!在贝多芬的祭日那天,我走进维也纳森林的海伦娜山谷,过了一座湍急溪流上的小桥,就是人们说的“贝多芬小路”了。路两旁堆积着去年的黄叶树枝上刚刚有些绿意。小路旁边竖有一块绿色的上、牌子,上面写了一段贝多芬1818年的日记:“恍惚大地上的每一棵绿树都在向我述

13、说。神圣啊!神圣!森林里的一切都让人心旷神怡。谁能把这一切用语言来表述?森林里的甜蜜和静谧”罗曼罗兰证实:他的“耳朵完全聋了。从1815年秋天起,他和人们只有笔上的往还。”可他竟然还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因为大自然的语言是神明的语言。否则,人类的损失就太大、太大了!在离开地面约两米的粗糙的峭壁上,雕刻着青年贝多芬的半身像。路旁有一块贝多芬经常歇息的岩石。这时,我真正找到了贝多芬!听到和看到了他!我悄悄地坐在贝多芬的身边。他的右手轻轻地敲击了一下岩石,神秘的IAMI的和声从天而降。在他整修灵魂领域里,轰然出现一个D小调的动机。这个动机带着他回顾了自己痛苦的一生。我看见,阳光落在他那饱满的前额上,很

14、快就移去了。留下的是淡淡的愁云。雪花落在他的眼窝里,很快就融化了,留下的是浅浅的泪痕。接着上,林中一只对春天最敏感的小鸟啭鸣起来,引出一段春天的牧歌。之后,殷切的和平祈求与无奈的人生惆怅交替出现,号角声像是渐近,又像是渐远。最后,美妙的合唱在提琴的带领下升起。唱的是什么?他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是席勒的欢乐颂!对!是的!“拥抱吧,千万生民!把吻送给全球。”欢乐和爱是一体的,是分裂着的人类的永恒的渴望。但在器乐和声中,不是理想地体现了人的融合么!贝多芬一跃而起,一路看着、听着、欣赏着,携带着他所创造的美丽欢乐的新世界,回到自己的住所。当然他在谱纸上绘出了海伦娜山谷里的一个辉煌的白日梦那就是伟大的第九

15、交响乐。1、(1)贝多芬耳聋之后,仍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请问:文中大自然向贝多芬述说了什么?答:。(至多不超过9个字)(2)为什么贝多芬能听见大自然的语言?(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答:。(不超过15个字)2、贝多芬在海伦娜山谷里所做的“辉煌的白日梦”,主要内容是什么?答:。(不超过5个字)3、作者在文中分阶段地提示了贝多芬第九交响乐旋律的含义,共分为三个阶段,将其具体内容按要求写在空格内。第一阶段内容是。(最多不超过5个字)第二阶段内容是。(最多不超过15个字)第三阶段内容是。(最多不超过5个字)4、促使作者真正找到贝多芬的因素,说法不符合原文的两项是()A、在贝多芬逝世纪念日那天云寻找贝多芬B、维也纳森林的风光C、峭壁上贝多芬的半身雕像D、对春天最敏感的小鸟的啭鸣E、贝多芬的第九交响乐选文二两片秋叶陈薇莉秋意浓入肃杀,一阵风过,光秃秃的树干上颤颤地缀着几片就去的枯叶,瑟缩地打着旋儿。倏地,一片落叶飘进了我摊开的书页。黑黄的色,边儿早已碎败,蜷曲着身子,不知被什么虫子咬得满是疮洞。我突然想到愁,不正是心上搁了个秋么?我悲秋,我亦恋秋。每当第一片落叶从浓密的绿中飘飞下来,每当凉凉的秋雨无声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