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高中语文 必修1(人教版)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舍子 文档编号:156542 上传时间:2016-11-29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11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6-2017高中语文 必修1(人教版)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2016-2017高中语文 必修1(人教版)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2016-2017高中语文 必修1(人教版)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2016-2017高中语文 必修1(人教版)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2016-2017高中语文 必修1(人教版)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6-2017高中语文 必修1(人教版)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6-2017高中语文 必修1(人教版)综合测试 Word版含答案(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综合检测(时间:150 分钟满分:150 分)第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 分,每小题 3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 题。法国作家雨果曾说:“建筑是石头的史书。 ”然而此话只适用于欧洲,对于中国并不贴切。中国传统建筑以土、木为主要材料,很少使用石材,由于木材在耐久性方面远逊于石材,以至于中西两大文明的建筑给后人留下了全然不同的印象。19 世纪以来,不少西方学者认为中国古代建筑只不过存在于书面文献上,甚至干脆说中国古建筑的实物等于零。这种片面的看法曾得到很多本土学者的呼应,并汇成一股妄自菲薄的浊流。时至今日,中国石结构建筑的低调表现,仍令很

2、多学者感到困惑: 为什么直到明清,在技术条件完备,同时也不无需求的情况下,石材在中国始终未能登堂入室?古建筑专家梁思成曾经给出一个推论:“中国结构既以木材为主,宫室之寿命固乃限于木质结构之未能耐久,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 ”然而为什么中国人“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依然是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并不缺乏石材,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到处都蕴藏着适合建筑的优良石材。其次,古人的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先进的玉石文化,以及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石材加工场遗址就是明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中国古代,适用的木材并非随处都容易取得。秦朝修建阿房宫,许多木材就是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

3、陕西的。在古代的交通条件下,建筑材料的长途运输是很不经济的;只有当使用木材的意义超越物质层面,进而成为一种执着的文化选择乃至建筑观念中的要素时,人们才会如此不惜人力物力地寻找木材来盖房子。这种选择与华夏民族古老的价值观息息相关。与西方不同,中国自古以来宗教观念淡薄,从未出现过神权凌驾一切的时代,因此我们的祖先有关建筑的基本思考,是从“人本”出发的。建筑既然服务于人,其理性和适度的使用就十分重要。从材料性质上看,木材显然比石材更便于加工,用木材建造房屋效率更高,耗材更少。 礼记檀弓上 说:“昔者夫子居于宋,见桓司马自为石椁,三年而不成。夫子曰: 若是其靡也!死不如速朽之愈也。 ”可见对于务实的中

4、国人来说,费力气建造石头建筑是奢侈的表现,是无法被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所接受的。中国传统哲学从未认真看待过“永恒”这一命题,儒、释、道三家学说大体上都认为“万物无常”。人是建筑服务的主要对象,人一直处在不断的繁衍和传播之中,不同时代的人对于建筑物也会有不同的需求,因此建筑应该新陈代谢,没有必要永久保存,经久不变。而陵墓建筑在功能上则有耐久的要求,在意象上更与永恒相关,因此这里便成了石材发挥作用的主要场所。此外在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如铺地石、台基、柱础中也曾大量使用石材。木是土的产物,土木具有易取、可塑、可循环等优点,由此可知中国传统建筑在材料选择上的理性。(摘编自方拥 中国传统建筑十五讲

5、)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留至今的古代建筑物就好像是由石头堆积出来的历史书。不过这一看法只适用于欧洲,不适用于中国古建筑。而以土和木为主要材料的中国古建筑留存至今的并不多,以致某些西方学者以为现在根本没有这种建筑的实物。最新海量高中、直到明清时代,在技术条件完备且有需求的情况下,石建筑在中国依然很少出现。古建筑专家梁思成的意见是 :这是因为古代中国人并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解析 从第 1 段“但更深究其故,实缘于不着意于原物长存之观念”中可以看出,是说中国人不追求不在意于建筑物的长期保存,而非“没有留心建筑物的长期保存问题”。答案 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也有石材加工的技术,但石材却并

6、不常用在人所居住的房屋上,而常用于死者的陵墓,或耐久性要求较高的建筑部件上。惜耗费巨大 ,许多木材从千里之外的四川运到陕西,而所用的石材则取自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场。记檀弓上记载,桓司马为自己做一个石制的棺材,加工了三年仍未完成。桓司马的这种行为遭到了孔子的批评。只是为了能更好地满足当时人的需要。正是这种观念,使得土木材料在当时的建筑中大行其道。解析 原文只说秦始皇陵西北大规模的加工厂遗址是中国石材加工技术并不落后的明证,并非说阿房宫所用石材取于此地。B 项属于主观臆断,于文无据。答案 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多建筑物与神权有关 ,需要与神一样永恒,由于不耐久的木材无法满足这一要求,坚固而

7、不易腐蚀的石材就得到了西方人的青睐。代中国人不是做不到,而是故意有所不为。这与华夏民族崇尚节俭的主流价值观有关。、道三家“ 万物无常”认识的影响,中国古建筑以木材为主,因此不要说先秦时期,即使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效率更高,耗材更少,而且可以减轻人类对于地球的索取,在这一点上它是胜过西方石建筑的。解析 C 项“秦汉以降的传统建筑现在也已经所剩无几”与事实不符,在文中无据,是强加因果。答案 代诗文阅读(36 分)(一)文言文阅读(19 分)(2015课标全国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 47 题。 (导学号 50570041)孙傅,字伯野,海州人。登进士第,为礼部员外郎。时蔡

8、翛为尚书,傅为言天下事,劝其亟有所更,不然必败。翛不能用。迁至中书舍人。宣和末高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骚然烦费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以为傅论议虽偶与轼合,意亦亡他,以职论事而责之过矣,翰亦罢去。靖康元年,召为给事中,进兵部尚书。上章乞复祖宗法度,钦宗问之,傅曰:“祖宗法惠民,熙、丰法惠国,崇、观法惠奸。 ”时谓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俄改同知枢密院。金人围都城,傅日夜亲当矢石。金兵分四翼噪而前,兵败退,堕于护龙河,填尸皆满,城门急闭。是日,金人遂登城。二年正月,钦宗诣金帅营,以傅辅太子留守,仍兼少傅。帝兼旬不返,傅屡贻书请之。及废立檄至,

9、傅大恸曰:“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 ”金人来索太上、帝后、诸王、妃主,傅留太子不遣。密谋匿之民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并斩十数死囚,持首送之,绐金人曰:“宦者欲窃太子出,都人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争斗杀之,误伤太子。因帅兵讨定,斩其为乱者以献。苟不已,则以死继之。 ”越五日,无肯承其事者。傅曰:“吾为太子傅,当同生死。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 ”遂从太子出。金守门者曰:“所欲得太子,留守何预?” 傅曰:“我宋之大臣,且太子傅也,当死从。 ”是夕,宿门下;明日,金人召之去。明年二月,死于朔廷。绍兴中,赠开府仪同三司,谥曰忠

10、定。(节选自宋史孙傅传)确的一项是()(3 分)丽入贡/使者所过 /调夫治舟/骚然烦费/ 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 /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丽入贡/使者所过/ 调夫治舟/骚然烦费/ 傅言/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 骚然烦费/傅言/ 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丽入贡使者/所过调夫治舟 /骚然烦费/傅言/ 索民力以妨农功/而于中国无丝毫之益/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奏贬蕲州安置/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主要根据句意断句,同时,参考句子的结构,如主谓关

11、系句“宰相谓其所论同苏轼”, 动宾关系句“ 索民力以妨农功”,还有人物及其说话标志等,如“ 傅言”。答案 正确的一项是()(3 分)可称为进士及第 ,指科举时代经考试合格后录取成为进士。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太庙立室奉祀时特起的名号 ,如高祖、太宗、钦宗。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及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 项,“有时也可指其他儿子”错。答案 正确的一项是()(3 分)极向上建言。他担任礼部员外郎 ,对尚书蔡翛纵论天下大事,劝蔡迅速有所变更,否则必将失败,可惜他的建议没有被采纳。力保全太子。金人掳走钦宗后又索求太子,他密谋藏匿太子,杀二宦者将首

12、级送至金营,欺骗金人说,这就是误伤太子之人。求恢复祖宗法度。他任兵部尚书后 ,从效用角度高度评价祖宗法度和熙、丰年间的法度,批评崇、观年间的法度,受到时人赞许。后谥为忠定。太子被迫至金营 ,孙傅随往,却受到守门者劝阻,他表示身为太子傅,应誓死跟从太子;后被金人召去 ,死于北廷。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文意的能力。 “杀二宦者”错,文中是说“别求状类宦者二人杀之”。答案 10 分)(1)吾唯知吾君可帝中国尔,苟立异姓,吾当死之。(2)金人虽不吾索,吾当与之俱行,求见二酋面责之,庶或万一可济。解析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文语句的能力。第(1)句,要注意的关键词有 :“帝”, 名词用作动词,译为“称帝”;“

13、苟”,假设关系连词,译为“如果”;“ 死”译为“为而死”。第(2) 句,要注意的关键词有:“不吾索”是宾语前置句,即“ 不索吾 ”;“面责”译为“ 当面指责”;“庶或”译为“或许”。参考答案 (1)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 ,我将为此而死。(2)金人虽然没有点名要我,我却应该与太子同去,求见两名首领当面指责他们 ,或许有一最新海量高中、初中教学资料尽在金锄头文库丝成功的可能。参考译文 孙傅字伯野,是海洲人。进士及第,任礼部员外郎。当时蔡翛做尚书,孙傅对他谈论天下的事情,劝他赶快做些改革,不然的话肯定坏事。蔡翛没有听从。迁任中书舍人。宣和末年,高丽前来进贡,使者所经过的地

14、方,安排车夫舟船,引起许多麻烦及浪费。孙傅说:“索取民力妨碍农时,对我们国家没有丝毫的好处。 ”宰相说他的观点跟苏轼一样,上奏贬他去蕲州安置。给事中许翰认为孙傅的议论只是偶然与苏轼相同,也没有其他恶意,对这种依职责论事的处罚太过分了,许翰也被罢官离京。靖康元年,(孙傅被) 召入任给事中 ,晋升兵部尚书。上奏请求恢复祖宗制度,钦宗问理由,孙傅说:“祖宗的制度对人民有利,熙、丰时的制度对国家有利,崇、观时的制度对奸臣有利。 ”当时认为是名言。十一月,拜尚书右丞,不久改任同知枢密院。金人包围京城,孙傅冒着箭石日夜亲自去巡视。金兵分为四路呐喊着冲上前,(守城) 部队败退,堕入护龙河,尸体都填满了河,城

15、门急速关闭。当天,金人就登上了城楼。靖康二年正月,钦宗到金帅营去,安排孙傅辅佐太子留守京城,仍然兼任少傅。皇帝二十天后还没有返回,孙傅屡次写信请求返回。等到废立的檄书来了,孙傅非常悲哀地说:“我只知道我的君王可以在中国称帝而已,如果另立异姓,我将为此而死。 ”金人来索取太上皇、皇后、诸王、妃主,孙傅留下太子不遣送。密谋藏在民间,另外找一个貌似太子的人和两个貌似宦官的人杀了,并且杀十几个死囚,带着首级送去,骗金人说:“宦官想把太子偷偷放走,京城的人赶来争斗杀了他们,误伤太子。因而率兵去平定,杀了作乱的人献来。如果这样还不行的话,那就把死的太子送去。 ”过了五天,没有人肯担任这件事情。孙傅说:“我是太子少傅,应当和太子生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