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156434950 上传时间:2020-12-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省黄冈市麻城市实验高中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I卷(选择题共计48分)1.李克强总理以“行大道、民为本、利天下”九字陈述自己从政以来的情怀。其中“民为本”语出尚书“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下列各项体现了这一思想的是A. “除井田,民得卖买”B. “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题目中的“尚书

2、”属于先秦儒家经典,故排除属于法家“废除井田制,承认土地私有”的思想的A项和墨家“尚贤”的主张的B项;题目中的信息“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体现了先秦儒家学派“民本”的思想,故排除属于儒家学派“性恶论”思想的D项,选择C项。2.“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反映出庄子()看到了事物具有相对性的一面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否定了各种事物的差别走上了不可知论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从题干的两段话可知,万物皆为相对辩证,只在于角度不同,天下可以只限于秋毫之大,泰山也有看起来很小的时候,一切都是参照而言,这体现出庄子“齐物”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

3、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否定了各种事物之间的差别,必然走上了不可知论的道路,故符合题意;“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体现出庄子看到了事物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故符合题意;所以答案选D。3.秦汉以后,先秦诸子百家的命运开始分化。 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 虽然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 则占据了民间社会的广阔天地,成为隐士的精神家园;只有 在刹那辉煌之后烟消云散。上述论述分别是指A. 儒家、道家、墨家、法家B. 法家、儒家、道家、墨家C.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D. 儒家、法家、道家、墨家【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在汉代经过董仲舒改造,在汉武帝时期

4、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治国的思想实际上都是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相结合,即外儒内法,因此法家思想虽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道家主张顺应自然,追求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而墨家在经历了战国时期的辉煌后,逐渐衰落,因此,在材料中分别指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墨家,故D项正确;虽然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的是法家,而不是道家,故A选项错误;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的是儒家,而不是法家,故B选项错误;虽然在舆论上不大受好评,但实际上主宰了两千年来专制朝廷的庙堂政治的是法家,而不是道家,故C选项错误。4.“王者配天,谓其道。

5、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庆为春,赏为夏,罚为秋,刑为冬。庆赏罚刑之不可不具也,如春夏秋冬不可不备也。”以上反映的是A. 春秋时期的道家思想B. 战国时期的法家思想C. 汉初“无为而治”的思想D. 汉武帝时期的儒家思想【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和所学知识可以推断此言论属于“天人感应学说”,此学说体系是西汉儒学董仲舒提出成为后来“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基础,故D项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点睛:对材料“王者配天,谓其道。天有四时,王有四政,四政若四时,通类也,天人所同有也。”的理解

6、是解题的关键。5.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思想控制的加强大一统的形成儒学之外其他各个学派的消亡A. B. C. D. 【答案】D【解析】【详解】解答本题要结合“独尊儒术”的原因和影响做出正确分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体现了中央集权的强化,先秦时期的百家争鸣到汉代通过独尊儒术体现了思想方面的统一,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强化,正确;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直接体现了思想控制的加强,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体现了大一统的形成,正确;从“百家争鸣”到“独尊儒术”的转变使得儒学之外的其他各学派地位虽然受到冲击,但并非消灭其他各家学

7、派,故错误;综上所述,正确,故D选项正确;排除包含的A、B、C选项。6. 中国古代,“天”被尊为最高神。秦汉以后,以“天子”自居的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这反映了秦汉以后A. 君主专制缘于宗教权威B. 政治统治借助于人伦秩序C. 皇权至上促成祖先崇拜D. 祭天活动强化了宗法制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A说法本身是错误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B选项正确,皇帝举行祭天大典,表明自己“承天”而“子民”,官员、百姓则祭拜自己的祖先,说明皇帝与其他人存在等差别。C说法中的两者没有必然关系。D说法不是材料强

8、调的内容。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7. 秦代焚书禁学和汉代独尊儒术采用的手段大相径庭,秦代重在“禁”,汉代重在“尊”,但两者反映的本质问题是相同的,即( )A. 文化氛围由生动活跃转为死气沉沉B. 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C. 文化成为政治权力的附庸D. 为不同思想留下适度发展的空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作法使春秋战国时期生动活跃的文化氛围转为死气沉沉,文化内容由综合宽容转向专制,汉武帝时期虽然实行大一统的思想统治政策,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却不是所有的除了儒家以外的其他各家思想都消亡了,而是不再是百家争鸣的局面,儒学成了正统思

9、想,所以D项是汉代文化局面。其实无论是焚书坑儒还是罢黜百家的目的都是为了维护政治上的统一,所以C项说法正确。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封建政权的思想控制秦汉时期的儒学思想8. 董仲舒为儒学增加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的内容,皇帝的下列行为不属于对这一理论应用的是( )A. 皇帝即位要举行祭天仪式B. “奉天承运”是诏书中的常用语C. 把自然灾害与天意相结合D. 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君权神授”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天人感应”认为天子如果无道,上天便降灾难于他,两者适应了加强君主专制的需要。确立“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是宗法制的体现,不符合题意。“祭天”、“

10、奉天承运”符合“君权神授”理论,A、B排除。皇帝重视灾难,符合“天人感应”理论,排除C。所以答案选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的儒学【名师点睛】董仲舒提出的“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被后人概括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付诸实施以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成了一项思想统治政策。汉武帝的这一政策有其时代特点。他推崇的“儒术”已经不是以孔孟为代表的先秦儒家思想,而是吸收了法家、道家、阴阳家等不同学派的思想。在推崇的过程中,汉武帝把儒术与刑名法术相糅合,形成了“霸王道杂之”的统治手段,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9.汉武帝时期采取“罢黜百家,独

11、尊儒术”的举措;汉元帝主张:“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可见,汉代统治政策的特点是A. 尊儒学为正统,灭绝其它思想B. 儒法并用,把二者放到同等地位C. 实行外儒内法,以儒学为正统D. 无而治,儒学与黄老之学并用【答案】C【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A项中“灭绝”的表述与题目中的信息“以霸王道杂之”不符,故排除;B项中“同等地位”、D项中“无为而治”的表述均与题目中的信息“独尊儒术”不符,故排除;题目中的信息“独尊儒术”、“以霸王道杂之”体现了汉代儒学“外儒内法”的特点,故本题应选C项。10.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

12、“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 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B. 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 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D. 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强调“仁”,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孟子强调“仁政”,即对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的要求;荀子的“仁义”则是指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三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C项正确。A项中的礼仪法治,与材料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不符,排除;孔子的“仁”本质上也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B项将早期儒家思想与阶级对应起

13、来显然是错误的,排除;D则是西汉时董仲舒的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11. 先秦诸子站在不同立场,提出了多种形态的国家起源论。有先秦学者认为原初民始生之时,人各持己义,“天下之乱也,至如禽兽然,无君臣上下长幼之节,父子兄弟之礼,是以天下乱焉。是故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之人,立以为天子,使从事乎一同天下之义。”上述材料体现的是A. 老子的“自然生成”说B. 荀子的“止争息乱”说C. 墨子的“除乱尚同”说D. 孟子的“与民教化”说【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的主旨一方面是强调天下大乱,另一方面是强调通过选择天下贤良、圣知、辩慧

14、之人实现天下大同,所以上述材料体现的只能是墨子的“除乱尚同”说。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墨子的“除乱尚同”说12.某学者认为“皇帝居于社会的权力宝塔尖上,没有制度能够制约他,也没有人能制约他。没有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这是中国古代难以解决的政治问题。的说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使两千年的中国社会得以建立相对有序的环境。”中的字可能是A. 韩非B. 董仲舒C. 陆九渊D. 黄宗羲【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依据所学,韩非子主张君主专制,与题意不符,排除A;董仲舒为限制君权提出了“天人感应”的思想,对君权有一定的制约,故B符合题意;陆九渊是宋明的理学家,也主

15、张君主专制,与题意不符,故排除C;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但与题意不符,排除D。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陆九渊【名师点睛】理学在继承先代儒家思想的基础上,吸收了佛道思想,针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提出了新的主张,对当时的政治、道德、教育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学习中应该当结合宋明理学的具体内容,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正确的评价。如“心学”主张内心自省,有助于我们加强自律、构筑和谐,有助于我们奋发进取,增强责任感。13. 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这反映出当时A. 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 儒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C. 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 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答案】D【解析】魏晋时期,斥责佛教的人在指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危害的同时,强调“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这正是儒家伦理的体现,也表现了佛教“四大皆空”与它的冲突抵触。【考点定位】必修三中国传统主流思想的演变儒佛道三教的冲突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