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156434260 上传时间:2020-12-17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2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州省铜仁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解析)(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铜仁一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高二期末考试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第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每小题所列四个选项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1.国宝何尊是周代初期一位名叫“何”的贵族铸造的一件酒器,其内底铸有122字铭文,其中出现目前已知“中国”一词最早的文献记载。如下图,“中”指居中集众之旗,“国”指执戈捍卫之城,据此判断,“中国”一词的含义是A. 天子所居之地B. 诸侯分封之地C. 边疆防卫之地D. 外邦朝贡之地【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材料中“中国”一词的含义是指“中央

2、之城”,即周天子所居京师,故A项正确;BC项是指“四方”,排除;材料没有体现出外邦,故D项排除。2.“九卿”是秦朝在中央设置的官职,其中奉常主管宗庙礼仪和教育,郎中令主管宫廷警卫,少府主管皇室财政,宗正主管皇室事务,卫尉主管宫门屯卫。这些举措体现的核心政治理念是A. 分权制衡B. 教化至上C. 天下为公D. 天下家【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中央官职设三公九卿,其中奉常属于九卿,掌宗庙礼仪,少府主管皇室财政,由此可知,九卿为国家和皇家服务,这体现了“国”与“家”同治,即天下为家,故D项正确;秦朝中央九卿既配合又相互牵制状态,不是分权制衡,排除A;材料属于秦朝中央官制,

3、“教化至上”与题意不符,故排除B项;“天下为公”思想原意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而秦朝是王位世袭制,故排除C项。3.对于那些能够以皇帝之名说话的人来说,控制皇帝本人就意味着主宰朝政,因此,拥有一位意志柔弱的皇帝更符合他们的利益。所以,在汉王朝后期,几乎没有已成年的继承人能够当上皇帝。这从本质上说明,汉代A. 政治腐败严重B. 宦官专权严重C. 皇权不断强化D. 君权渐趋衰落【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控制皇帝就意味着主宰朝政,这正是反映了皇帝是朝堂权威的核心,控制皇帝的这些人不拥有法定权力,而是借用皇帝的权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从本质上说明了汉代皇权的强化,故C

4、项正确;A、B两项都是现象,排除;D项与材料主旨相悖,排除。【点睛】本题考查汉代君主专制的强化。理解材料中对皇帝的控制所达到的效果,从而反映出皇权的加强。4.秦汉时期,粮食生产是农民的主要经营,此外还有桑麻纺织业、家畜饲养和园艺种植等副业。以上多种经营的收入,也仅占农家生产总收入的40%以上。这表明小农经济A. 是不完全的自给自足经营B. 农产品商品化程度较低C. 是一种脆弱经济结构D. 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答案】A【解析】【详解】通过材料可以看出,小农经济下的多种经营的收入只占40%,说明其他收入还占很大比例,也就是说小农经济并不完全实现自给自足,故A正确;材料中信息无法看出农产品商品化程

5、度,故B项排除;材料信息不能看出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故C项排除;材料信息的主旨不是强调小农经济是封建国家的统治基础,故D项排除。5.农政全书成书于明朝万历年间,全书分12目:农本3卷,田制2卷,农事6卷,水利9卷,农器4卷,树艺6卷,蚕桑4卷,蚕桑广类2卷,种植4卷,牧养1卷,制造1卷,荒政18卷。对其解读正确的是A. 全面揭示了古代农学的本质和规律B. 是总结工农业科技进步的百科全书C. 反映了农学具有独立的学科体系D. 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答案】D【解析】【详解】农政全书是明朝徐光启编写的农书,总结了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养植等技术,是当时农耕经济高度繁荣的表现,D正确;农政全书是农业

6、生产技术和经验总结,不注重规律和理论总结,排除A;农政全书是农业生产技术和经验总结,不是百科全书,B错误;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6.据学者研究,雍正朝有权向皇帝密折奏事的官员从康熙朝100多人增至1200多人。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这表明当时A. 官员制衡机制初步建立B. 权力机构设置混乱失序C. 皇权专制制度得以强化D. 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除京官和地方督抚大员外,甚至部分品位较低的官员也获得了上奏权”可知,这使得各级官员不敢欺骗隐瞒,这种方式明显扩大了皇帝的权力,皇权专制制度得以进一步强化,因此C选项正确。A选项错

7、误,官员制衡机制在此之前已经建立;材料体现的是皇帝赋予越来越多的官员密折奏事的权利,并未体现权力机构的设置情况,也没有体现特务机构渗透领域广泛,因此B、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7.蒋廷黻说:“洪秀全得到南京以后,我们更能看出他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A. 洪秀全的目标是与清朝平分天下B. 太平天国运动缺乏进步性C. 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的农民运动D. 农民阶级不能使社会进步【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洪秀全的“真实心志不在建设新国家或新社会,而在建设新朝代”,即洪秀全真正想建立的是新的封建王朝,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能够支持该论断

8、的是建立等级森严的官制,这些反映了太平天国运动是旧式的农民运动,故C项正确,A项排除;太平天国运动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最高峰,提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故BD项错误。【点睛】本题解题的关键是简化材料信息,本题材料可简化为洪秀全不想建立新国家或新社会,而想建立新朝代。8.胡适父亲胡传在自传中证实:他曾于1865年被族人推选负责统计徽州歙县幸存的族人,经过数月的彻底调查,他发现战前的6000多族人仅剩下1200人。导致其族人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战争的冲击B. 通商口岸开放后对人口的吸引C. 列强发动两次鸦片战争的恶果D. 近代工业兴起对劳动力的吸纳【答案】A【解析】

9、【详解】由材料“1865年”“战前的6000多族人仅剩下1200人”可见,太平天国运动破坏了当地的社会经济,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通商口岸的影响,故B项排除;第二次鸦片战争在1860年结束,故C项排除;19世纪60年代中期近代工业刚刚兴起,故D项排除。【点睛】“1865年”“战前的6000多族人仅剩下1200人”是解题的关键。9.武昌起义时,武汉新军以“铁血十八星旗”作为革命的标志,其中“十八星”代表汉族聚居的十八省。但该旗帜在中华民国成立时并未获选成为中华民国国旗,取而代之的是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了A. 中国恢复主权完整的独立国

10、家地位B. 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C. 辛亥革命以民族平等、团结为目标D. 革命党人为维护政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十八星”代表汉人居住的18个行省,是因为晚清时期的革命家对革命有“上下两策”,上策是革命政府收复清朝的全部领土;下策是革命政府收复中原十八个汉族人省份的主权,把满蒙疆藏“出卖”给列强,以换取他们对革命的支持。但最后选取了象征“汉满蒙回藏”等五大民族共和的“五色旗”,说明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故D选项正确;武昌起义时期中国还没有恢复国家主权的完整,故A选项说法有误;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旗帜由“十八星旗”到“五色旗”

11、,体现了革命党人为维护主权改进民族主义思想,无法体现孙中山放弃了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追求,故B选项错误;材料问的是辛亥革命时期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五色旗”体现民族平等、团结,但无法体现旗帜的变化从本质上反映的问题,故C选项错误。10.五四运动爆发前,新文化运动参与者基本上是大学教授、青年学生及其他知识分子。五四运动后众多的商人、工人甚至部分农民等也参与其中。这反映了五四运动A. 促成了更加广泛的思想启蒙B. 突破了新文化运动的地域界限C. 揭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D. 标志着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五四运动爆发前基本上是大学教授、青年学生及其他知识分子”“

12、五四运动后商人、工人甚至部分农民等也参与其中”中可以看出,五四运动促使更多的阶级和阶层参与其中,这体现出五四运动促成了更加广泛的思想启蒙,故A项正确,D项排除;新文化运动只是思想解放运动,与当时的政治运动无关,故B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五四运动与民主革命之间的关系,故C项排除。11.20世纪30年代,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相关书籍相继出版,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问题也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形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A. 增强民族意识已成为共识B. 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C. 国统区政治舆论氛围宽松D. 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30

13、年代,日本加紧侵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以“民族复兴”为宗旨的刊物相继创刊,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等有关问题纷纷发表文章,故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民族意识的增强,故A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国统区的信息,故C项排除;材料没有涉及到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D。【点睛】解决本题首先需要紧扣材料时间“20世纪30年代”,抓住关键信息“知识界就中华民族复兴问题也纷纷发表文章,各抒己见”,结合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的史实分析材料即可知道答案。12.1954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决定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组织法改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章程,以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

14、”相混淆。这反映了当时A. 人民政协的职能面临转变B. 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出现曲折C. 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创建D. 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已经结束【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4年”“避免同国家权力机关所通过的具有强制性法律效力的法和条例相混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新中国成立后,政协代行人大的职责,在1954年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后,政协转变成了政治协商会议的组织,这体现出人民政协职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民主的发展,故B项排除;人民民主统一战线是在解放战争时期建立的,故C项排除;D项是指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排除。【点睛】“1954年”是关键时间信

15、息。13.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这期间,中泰两国签订了中泰贸易会谈纪要。1956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不准向中国输出橡胶的禁令。1956年8月新加坡工商贸易考察团访华,达成了一些贸易协定。这些现象说明A. “一边倒”利于我国外交发展B. 万隆会议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C. 各国与中国经济发展关系密切D. 当时我国的经济实力比较雄厚【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1955年12月泰国经济文化代表团秘密访华”“1956年6月马来西亚宣布取消”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万隆会议上共同倡导了处理国际关系的十项原则,形成了以“团结、友谊、合作、和平共处、求同存异”等为核心的万隆精神,为亚非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提供了指导原则,有力改善了我国对外关系,故B项正确;“一边倒”是指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故A项排除;材料反映的是中国与亚洲一些国家的经济交往,故C项排除;20世纪五十年代,中国的经济实力还比较弱,故D项错误。14.雅典城邦戏剧开演前,将为国牺牲的公民的子女请上舞台,城邦事务发言人当众宣布他们在成年以前会得到城邦抚恤金,并把这些遗孤请到剧场里的荣誉坐席。这说明当时雅典A. 注重培养公民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大杂烩/其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