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同步测试【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上传人:大宝 文档编号:156347393 上传时间:2020-12-17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8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同步测试【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同步测试【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同步测试【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同步测试【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同步测试【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同步测试【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同步测试【部编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同步测试一、选择题1. 李白的诗句“三川北虏乱如麻,四海南奔似水嘉”,反映了西晋末年中原动乱、人口南迁的情况,人口南迁产生的主要影响是()A. 破坏了南方环境和农业发展B. 加剧了南北矛盾和割据状态C. 完成了经济和政治重心南移D. 促进了江南开发和民族交往2. 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是()A. 江南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B. 北方农民南迁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C. 南方战乱少,社会安定D. 南方的自然条件优越3. 学习完魏晋南北朝的历史后,你认为下列对这一时期特征的描述中,最为准确的是()A. 群雄并起和国家分裂B. 社会安定和对外开放C. 国家统一

2、和中央集权D. 政权分立和民族融合4. “(江南)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这一现象开始出现于()A. 秦朝B. 西汉C. 东晋南朝D. 宋朝5. _ 战国_西汉-_ 三国- 东晋_,下列朝代顺序正确的是( )A. 秦 春秋 西晋 南北朝 东汉B. 春秋 秦 南北朝 西晋 东汉C. 春秋 秦 东汉 西晋 南北朝D. 春秋 秦 东汉 南北朝 西晋6. 西晋短暂而亡的根本原因是( )A. 统治者内部的腐朽和斗争B. 阶级矛盾的尖锐C. 民族矛盾的激化D. 南迁匈奴族力量的强大7. 西晋结束三国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的标志是( )A. 西晋灭蜀B. 西晋灭吴C. 西晋伐魏D. 少数民族的内迁8.

3、 南朝在中国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客观上为华夏文明的延续、发展和传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下列关于南朝统治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陈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B. 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C. 梁武帝在位时社会比较安定D. 宋文帝时,发生了大规模叛乱二、材料分析题1东汉、魏晋时期我国出现了少数民族的内迁,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北方人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亡南方,促进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经济的开发。材料一材料二 江南地广或火耕水耨。民食鱼稻,以渔猎山伐为业。饮食还给,不忧冻饿,亦亡千金之家。 汉书材料三 江南之为国盛矣。民户繁育,将曩时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会土带海傍湖,良畴

4、亦数十万顷,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郡有全吴之沃,丝棉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宋书(1)图中的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原因是什么?这一时期的民族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有什么重要意义?(2)通过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有何影响?2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割据,王朝更替频繁,江南地区也得到开发。 材料一 三国鼎立形势图材料二 自董卓以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 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

5、援而不可图也。 三国志诸葛亮传材料三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示意图: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中,A、B、C三国分别指的是哪三国?(2)材料二中提到“操遂能克绍”,指的是哪一场战役?在材料一(图中)的什么位置(答字母)?其中诸葛亮认为孙权“可以为援”指的是哪一场战役?(3)依据材料二,指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情形。 答案和解析一、选择题1.【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可知,西晋末年,中原人民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经验,促进了南方的开发和民族融合。故选D。本题考查学生对江南开发的认识。本题难度不大,注意扎实掌握人口南迁的原因和影响等。2.【答

6、案】B【解析】东汉末年以来,许多人为躲避战乱,逃往江南地区,西晋后期以来,更多北方人迁到江南给南方地区带去了劳动力、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是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故选B。本题以东晋南朝时期的历史为切入点,考查的是江南地区得以开发的最主要原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需要准确识记东晋南朝时江南开发的原因。3.【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三国两晋南北朝的基本特征。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三国、东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是典型的政权分立时期,在政权分立的同时,各民族相互交往,促进了民族融合,如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的融合。故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政权分立与民

7、族融合。故选D。4.【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意思是江南地区一年的收获,可以使几个郡县都免于饥饿。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江南经济的发展。此题为材料选择题,正确解读材料是解题关键。5.【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古代历朝的发展顺序,考查学生的记忆能力。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历史朝代顺序如下:夏、商、周(西周、东周)、秦、汉(西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宋(北宋、南宋)、辽、西夏、元、明、清、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选项ABD与题意不符合。选项C顺序春秋、秦、东汉、西晋

8、、南北朝是正确。故选C。6.【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晋短命而亡的根本原因。西晋统治集团奢侈腐化,西晋地主残酷压迫内迁少数民族,统治集团内斗,耗尽国力,导致民族矛盾尖锐,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故A符合题意;BCD不合题意,故排除。故选A。7.【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西晋统一。魏文帝曹丕死后,大臣司马懿逐渐控制了魏国大权。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废魏称帝,建立了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司马炎即晋武帝。280年,西晋军队灭到吴国,结束了分裂局面,完成全国统一。故选A。8.【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南朝的相关知识。420年东晋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

9、南方经历了宋、齐、梁、陈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它们的都城都在建康。故选项B宋、齐、梁、陈都城都在建康,正确。故选B。二、材料题1【答案】(1)北方人民为躲避战祸南下;民族迁徙的意义:北方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中原汉人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迅速发展。(2) 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南方补充了大量的劳动力。人口南迁带来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经验。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南方统治者重视兴修水利。(3)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图中的中原汉族迁往江南的原因。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战乱,人口大量南迁,促进了江南地区经济的开发,这是我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北方

10、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北方民族大交融;中原汉人南迁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经济迅速发展。(2)本题主要考查促进江南经济发展的因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北方地区的战乱,导致北方人口的大量南迁,西晋末年以后,上百万北方人口的南迁,充实了江南地区的劳动力,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2、南方少数民族于汉族融合,加速了当地经济的发展。3、南方政权的一些统治者推行劝课农桑、奖励耕织、安抚流民、兴修水利等有利于农业发展的政策。4、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集中在北方,南方的战争多为统治阶级内部,为经济发展保持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5、南方优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蕴含了发展农耕经济的巨大潜力。6、人民的辛勤劳动,北方的流

11、民组要集中在荆州和扬州,其次是闽江流域及岭南等地,为了重建家园,求得安定的生活,他们有着强烈的经济开发愿望。(3)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南迁对江南经济的影响。人口南迁带来了北方先进的技术以及大量劳动力,为经济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2、【答案】(1)魏、蜀、吴。(2)官渡之战;D;赤壁之战。(3)西北、边疆少数民族内迁。中原汉族南迁。【解析】(1)本题考查的是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过程,考查三国的地理位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曹后,其儿子曹丕称帝建魏,都洛阳,应该是图A。221年,刘备称帝建蜀国,都城成都,在B地。222年孙权称王建吴,都城在建业,在C地。(2)本题考查的是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根据材料二:“操遂能克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0年,曹操军与袁绍军相持于官渡,在此展开战略决战。曹操奇袭袁军在乌巢的粮仓,继而击溃袁军主力。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交战地点位于D点。孙权“可以为援”的战役是赤壁之战。公元208年,孙刘联军在赤壁与曹操对战。孙刘联军采用火攻的方式,以少胜多,打败曹操。此役奠定三国鼎立基础。(3)本题考查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根据材料三可以分析得知,西北、边疆少数民族迁往中原地区。中原汉族则南迁。 6 / 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