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2)

上传人:资****亨 文档编号:156315688 上传时间:2020-12-16 格式:PPT 页数:56 大小:3.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2)_第1页
第1页 / 共5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2)_第2页
第2页 / 共5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2)_第3页
第3页 / 共5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2)_第4页
第4页 / 共56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2)_第5页
第5页 / 共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2)》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 (2)(5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中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五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本讲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和制度。 2.掌握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性和基本内容。 3.认识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的意义、目标和着力点。 4.认识加强社会管理的重要性和任务要求。,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概述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和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战略高度抓好社会建设,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 社会建设,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和“社会建设”的概念,并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由原来的经济建

2、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三位一体,变为包括社会建设在内的四位一体的新格局。,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借鉴国外一些执政党执政的经验教训,立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新实践,胡锦涛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论断:“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其基本内容是: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和谐社会建设的基本内容是: 一要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社会关系; 二要全体人民各尽所能

3、、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要和谐兴国、和谐创业、和谐安邦。,2.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制度和体制,所谓“社会体制”,是社会领域一系列制度安排的结构和样式。即在特定的国家或地区内反映政府、市场与社会组织职能,体现中央、地方各层级政府事权、财权责任,在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和社会发展的机制与制度的结构和样式。所谓“社会建设制度”,是指与国家经济、政治、文化等相对应的社会领域的制度。,劳动就业制度,二、保障和改善民生,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的重点内容。中共十七大明确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不

4、断推动和谐社会建设。,1.民生问题的历史回顾,近代以来: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加上受西方“天赋人权”影响,人们的民生意识开始彰显。 1905年,孙中山提出了民生主义“平均地权” ;1922年,中共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其中包括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20世纪30年代各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保障了红色政权的发展;抗战时期实行减租减息,提高了农民的抗日和生产积极性;1947年,中共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开展土地改革,保证了解放战争的胜利。,新中国建立初期:全国完成了土地改革,广大农民分到土地,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国家采取恢复经济的措施,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银

5、元之战”“米棉之战”稳定物价、合理调整工商业、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为巩固政权奠定了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转折,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问题。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改变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人民生活水平有显著提高。,2. 民生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民生主要指人民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状态,以及人民的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保护的状况等,具体涉及到劳动就业、社会福利、义务教育、基本住房、最低生活保障、社会救助等方面的内容。,另外,还有几种心态值得注意:,一是世俗化的影响。世俗化的含义,指随着现代化进程的

6、推进,人们的生活态度越来越现实化和理性化,人们对现实生活的看重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希望在当下就能过上好的生活,这是现代生活一个很重要的特征。,二是平等独立意识的增强。人们普遍认为,过上好生活不是哪一个特定群体的特权,每个人都有权利通过自己的努力过上比较好的生活。中国改革开放以后,出现了对以往贫困生活的一种强烈的反弹,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产生了比较强烈的情绪和渴望的心理。,三是社会焦虑的情绪。中国社会正处在急剧转型时期,社会的变化幅度特别大,社会的整体利益结构在迅速地大洗牌,这就形成了种种反差很大的示范效应。一夜暴富和一夜之间失业下岗现象同时存在,这就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急切的心理,惟恐一步赶不

7、上就步步赶不上,这样一来,对未来生活的预期就更加强烈了。普遍的焦虑状态,助长了人们对现实民生生活状态的一种渴望。,就业是民生之本,教育是民生之基,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稳定是民生之盾。当前要重点解决就业难、上学难、看病难、购房难以及物价上涨、食品安全等群众反映突出的问题。,3. 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推进社会建设的意义,三、统筹协调社会利益关系,社会矛盾运动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加强社会建设,要遵循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律,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1. 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人民内部矛盾是在全体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矛盾,具体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

8、等各个领域。当前呈现的新特点: 一是利益矛盾日益凸显。 二是矛盾的复杂性增强。 三是矛盾朝对抗性演变的可能性有所增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着眼于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减少不和谐因素。,2. 妥善处理各种利益矛盾,我国社会利益关系呈现新特点,3.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公平正义是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得到妥善协调,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社会矛盾得到正确处理,公平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与实现。 公平正义的特点: 第一,公平正义是历史的。 第二,公平正义是具体的。 第三,公平正义是发展的。,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必须逐步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从法律上、制度上、

9、政策上努力营造公平的社会环境,从收入分配、利益调节、社会保障、公民权利保障、政府施政、执法司法等方面采取落实公平的切实措施,推动社会向公平正义的方向发展。,4. 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总体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但在收入分配领域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社会收入分配关系尚未理顺,某些领域分配秩序混乱,存在着不规范收入甚至非法收入;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社会保障覆盖面不足等。,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促进社会公平的措施,一是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二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

10、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三是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四是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障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五是规范分配秩序,加强税收对收入分配的调节作用,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努力扭转城乡、区域、行业和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5. 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确保国家和社会制定的基本公共服务政策、确立的基本公共服务制度、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务的机会,对全体公民是均等的。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就是要缩小民生差距、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减少社会矛盾而增进社会和谐,根治复杂的经济社会复合问题,为改革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主要

11、途径,四、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社会管理是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必要条件。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对于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大战略意义。,1. 进行社会管理改革和创新的必要性,2. 当前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一是观念上存在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重管理控制、轻社会服务,重强势群体利益、轻弱势群体保障;,二是社会管理体制还不健全,存在着政府管理职能越位、缺位等问题;,三是社会管理法律政策还不完善,存在社会管理立法滞后、社会管理执法不公等问题;,四是社会管理方法还不适应发展需要,存在社会管理过于行政化、社会管理渠道不畅、社会管理体制新旧转化缺位等问题。,3

12、. 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第一,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社会矛盾源头治理,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第二,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流动人口和特殊人群管理和服务,建立覆盖全国人口的人口基础信息库,建立健全人口动态管理机制,完善特殊人群的管理和服务政策。,第三,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把人力、财力、物力更多投到基层,努力夯实基层组织、壮大基层力量、整合基层资源、强化基础工作,强化城乡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健全新型社区管

13、理和服务体制。,四是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机制,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完善应急管理体制。,第五,进一步加强和完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社会组织管理,明确非公有制经济组织管理和服务员工的社会责任,推动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第六,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信息网络管理,提高对虚拟社会的管理水平,健全网上舆论引导机制。,第七,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之明创建活动,增强社会诚信。,提高社会管理水平还应重点抓好“六个结合”: 一是治标管理与治本管理相结合; 二是刚性管

14、理与柔性管理相结合; 三是社会服务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四是社区管理与社会管理相结合; 五是政府主导与多方参与相结合; 六是科学精神与人文关怀相结合。,4. 社会管理创新的提出及政府职能的改进,2004年6月,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又提出要“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 社会管理指国家通过制定一系列的社会政策和法律规范,对社会组织和社会事务进行规范和引导。包括:培育和健全社会结构,调整各类社会利益关系;回应社会诉求,化解社会矛盾;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维护和健全社会内外部环境;

15、以及促进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协调发展的一系列活动以及这些活动的过程。社会管理虽然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广义的社会管理还包括其他主体以及社会自身的管理。,社会管理创新是指在现有社会管理条件下,运用现有的资源和经验,依据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态势,尤其是依据社会自身运行规律乃至社会管理的相关理念和规范,研究并运用新的社会管理理念、知识、技术、方法和机制等,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建构新的社会管理机制和制度,以实现社会管理新目标的活动或者这些活动的过程。,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应重点解决“阶段性特征”,我国社会出现的“阶段性特征”有哪些呢?例如:社会结构

16、发生变化,阶层群体冲突增加;社会状态活跃,开放性、流动性问题增多;社会诉求不断提升,维权意识更加强烈;转型社会价值真空,社会失范引发风险。,进行社会管理创新,应重点解决“阶段性特征”,其措施:,一是推进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创新。要公平对待和保护流动人口的合法权益,从就业、居住、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入手,创新管理机制,结合城镇化建设,稳妥推进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实现城乡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的人口管理模式,疏堵有机结合,使流动人口能够全面参与并真正融入当地社会生活,从根本上解决流动人口不稳定与不和谐的问题。,二是推进特殊人群帮教管理创新。要健全对服刑在教人员、刑满释放解教人员、社会闲散人员、吸毒人员及青少年的常态化帮教管控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组织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对特殊人群的帮教管理,应在有利于解决实际困难、促进他们进步上下功夫,应致力于建构帮助其更好地融入社会的机制。,三是推进社会治安重点地区综合治理的创新。要将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等地区的治理和城乡规划、地区改造相结合,在完善基础设施、改善生活环境的基础上,健全基层组织、延伸公共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