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题

上传人:灯火****19 文档编号:155851540 上传时间:2020-12-13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82.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题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题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题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题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题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诗歌鉴赏及文言文阅读题(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考 语文诗歌鉴赏 +文言文阅读题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1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过叶威仲不值(宋)叶适菊苗新擢马兰丛,柳老吹花拂掠空。闻说先生过山去,钓丝无主系东风。访沈逸人不遇(明)吴兆闲寻芳草到门迟,云水无心本不期。枕畔残书犹自在,主人出户未多时。(1)访友 “不值 ”“不遇 ”,两诗都流露出诗人些许_的心情。( 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侧面描写来衬托主人形象,请作分析。【答案】 ( 1)失望(惆怅、遗憾)( 2)叶适看到友人叶威仲鱼杆已下,鱼线任由东风吹拂,人却已过山去了,侧面描写了友人的闲适自在;吴兆看到沈逸人不在家,枕畔的书还摊开在那里,侧面描写了友人的闲适自在,情趣高雅。【解析

2、】 【分析】( 1) “不值 ”和 “不遇 ”都是指诗人去拜访朋友,但是朋友都没有在家,都没有遇上,这样的情况下,诗人的心情肯定是失落的。( 2)本题考查对侧面描写的分析。首先要找到侧面描写的句子,然后分析对刻画主人形象的作用。这两首诗都没有直接描写主人,但是我们却可以从诗中感受到主人的洒脱、飘逸,而主人的形象是通过诗人的描述刻画出来的,诗人眼中看到的优美的自然环境来,这是主人的居住环境,通过这样的环境描写,可以衬托主人的高雅情操。故答案为:( 1) 失望(惆怅、遗憾)( 2) 叶适看到友人叶威仲鱼杆已下,鱼线任由东风吹拂,人却已过山去了,侧面描写了友人的闲适自在;吴兆看到沈逸人不在家,枕畔的

3、书还摊开在那里,侧面描写了友人的闲适自在,情趣高雅。【点评】 本题考查对诗人心情的分析。要结合具体的诗歌内容和关键词来理解。 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共同点。2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银山碛西馆 岑参银山碛口风似箭,铁门关 西月如练。双双愁泪沾马毛,飒飒胡沙 迸人面。丈夫三十未富贵,安能终日守笔砚。【注】 银山碛( q)西馆:银山碛又称银山,在今新疆吐鲁番西南,其西有吕光馆。铁门关:在焉耆以西五十里。 胡沙:胡地的风沙。( 1)请赏析 “飒飒胡沙迸人面

4、”中 “迸 ”一词的妙处。( 2)本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答案】( 1) “迸 ”,原意是爆开,溅射,这里是扑打的意思,表面上表现飞沙的力度之大,实际上表现边塞风的力度之强,使 “风似箭 ”更为具体化,十分突出地表现了边塞烈风的狂暴,从而展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之恶劣,生活环境之艰苦。( 2)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解析】 【分析】( 1)诗句 “飒飒胡沙迸人面 ”的意思是:飒飒飞扬的风沙扑打行人的脸面。 “迸 ”本是 “爆开,溅射 ”的意思,这里是 “扑打 ”的意思。这句表面看似写 “沙 ”,而

5、实际是承第一句写 “风 ”,具体传神地侧面写出塞外风的力度之强,表现了边塞的自然环境的恶劣,生活环境的艰苦。并与上文的“风似箭 ”相照应。( 2)诗的前四句叙写了塞外的恶劣环境,末两句则借典言志,抛弃传统士人的性格气质而直逼功名的追求。所以这首诗采用了衬托或借景抒情的写法,表达了诗人想要在艰苦的戎马生活中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据此分析作答。故答案为: 示例一:我赞成更换,旧铜马立在闹市区不安全,而且新的外表有光泽,展现出咱们盐城新的风貌,体现出与时俱进的精神内蕴。示例二:我赞成修复,旧的精心修复(或修旧如旧式修复),比换新的更有纪念意义,老的铜马并不只是一个城市雕塑,而是代表着童年的回忆、曾经的

6、故事、的精神。 欲扬先抑(或反衬,或借景抒情)。既反映了边塞艰苦的戎马生活,更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点评】 本题考查体味诗歌中遣词的分析能力。解答时结合词语的原意和在现在语境中的含义进行内容和情感、手法等方面的分析即可。 本题考查表现手法和情感的分析能力。解答时通读全诗,在通译的基础上感受表现手法,情感则可通过题目、内容、关键词句、作者和注释等多方面来进行分析。3阅读下面两首词,然后回答问题。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太常引 建康中秋

7、夜为吕叔潜赋辛弃疾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词中的 “八百里 ”“斫”是什么意思?请选择一个回答。( 2)两首词的结尾在写法上各有不同,请任选一首结合全词作简要分析。【答案】 ( 1)八百里:酒食;斫:砍。( 2)甲词 “可怜白发生 ”,直抒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解析】 【分析

8、】( 1) “八百里分麾下炙”意思是 “把牛肉分给部下享用”。八百里:酒食。“斫去桂婆娑 ”意思是 “还要砍去月中摇曳的桂树枝柯”。斫:砍。( 2)甲诗,结句以沉痛的慨叹,抒发了“壮志难酬 ”的悲愤。壮和悲,理想和现实,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反差中,直抒胸臆,想到当时南宋朝廷的腐败无能,想到人民的水深火热,想到所有爱国志士报国无门的苦闷。乙诗,结句展现了作者奇特的想象:要飞奔月宫,砍去婆娑的桂树,让清光洒满人间。“直下看山河”“斫去桂树 ”等词句,表现了坚定的报国理想:扫清朝廷的妥协投降力量,驱除入侵中原的外敌势力,把光明带到人间。故答案为: 八百里:酒食;斫:砍; 甲词 “可怜白发生 ”,直抒

9、胸臆(直接抒情),写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作者还没帮助君王完成大业,就老了),直接表达作者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乙词结尾运用了想象、用典、象征(或比喻,托物言志)的手法,委婉表达了作者要扫清朝廷一切投降势力,把光明带给人民的报国理想和坚定信念。【点评】 本题考查学生词语的含义,要结合词语原义和语境分析;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4阅读下面的词,然后回答问题。卜算子 送鲍浩然之浙东王观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1) “眉峰聚 ”“眉眼盈盈处 ”是

10、什么意思?请选择其中一个作答。( 2)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一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答案】 ( 1)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2)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 “送 ”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 “才始送春归 ”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 “又送君归去 ”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解析】 【分析】( 1)山是眉峰聚:山如美人蹙起的眉毛。西京杂记载卓文君容貌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时人效画远山眉。后人遂喻美

11、人之眉为远山,这里反用。眉眼盈盈处: 一说比喻山水交汇的地方,另有说是指鲍浩然前去与心上人相会。盈盈:美好的样子。( 2)这首词是一首送别之作。题目中的鲍浩然是作者的朋友,浙东是友人要去的地方。这首词分为两片,上片写友人回浙东去的山水行程,下片抒发作者对回归江南的友人的深情祝愿。下片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正面写 “送 ”,点出了别友人的时间:暮春。为“又送君归去 ”铺垫。作者有心惜春,然而留不住春天,春天最终不顾作者归至江南。这对作者来说,不能伴春而去的江南又正是春天回归的地方。这两句写得相当愁苦,一个“才 ”一个 “又 ”,层层递进,作者的情感越来越深。上片含蓄地表达了词人与友人的

12、惜别深情;下片则直抒胸臆,兼写离愁别绪和对友人的深情祝愿。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据此理解作答。故答案为: 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作者送别友人去江东的事情,词人用出人意料的想象把送春和送人联系在一起,用两个“送 ”字递进,深刻描写词人的离愁幽情。“才始送春归”写出才刚送别春天,心中还满怀着伤春之愁; “又送君归去 ”则再添了别恨,离愁更深,表达了作者的愁思和依依惜别之情.【点评】 (1)本题考查对诗歌重点词语的鉴赏能力。考生要注意理解词语的本义之外,还要注意其比喻义

13、、引申义,注意其对诗歌意境、作者情感的表达效果。 本题考查考生诗歌理解和鉴赏的能力。考生要仔细阅读诗歌,联系作者的身世、经历、境遇、时代背景等去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使至塞上王维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叙事,交代了作者出使塞上时轻车简从、路途遥远的情况和出使的目的。B. 颔联以景喻人,诗人以 “蓬 ”“雁”自比,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C. 颈联写塞外奇观,其正确的朗读节奏应该是:大漠/ 孤烟 / 直,长河 / 落日 / 圆。D. 尾

14、联写作者到了边塞却未遇到将官,表达了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2)而庵说唐诗评价本诗时说:“大漠 长河 联,独绝千古。”请仔细品读颈联,完成下面的题目。 请用自己的话简要描述该联的画面。 请从语言和表现手法两个方面赏析其“独特 ”之处。【答案】 ( 1) D( 2) 浩瀚无边的沙漠上,一缕孤烟扶摇直上,直插云霄;苍茫暮霭中,滔滔河水绵延千里,一轮红日在水天相接的地平线上缓缓下沉。 赏析语言: “直 ”表现孤烟之高,于荒凉孤独中透着挺拔雄伟,写出了塞上景色苍凉雄浑的特点;“圆 ”表现落日之低、之圆,写出景色壮阔、温暖的特点。表现手法: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人以传神的笔墨刻画出了神奇的塞外风光,表现了诗人苍凉孤寂的情感。【解析】 【分析】( 1) ABC 解说正确。 D 尾联写到了边塞,却没有遇到将官,侦察兵告诉使臣:首将正在燕然前线,并没有表达作者对都护没有前来拜见自己的不满。( 2) 颈联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写的景物有:大漠、孤烟、长河、落日,把这几种景物在头脑中想象出一幅画面,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