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上传人:郭** 文档编号:155851367 上传时间:2020-12-13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1.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2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2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2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2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辛弃疾词两首教学设计 1.了解辛弃疾的生平和词作。 2.理解词中所用典故的含义。 3.鉴赏这首词的艺术手法和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词人的悲苦心情。 1、明确词中寄托的情感,深刻理解辛弃疾报国无门,壮志难申的悲苦心情是本课教学重点。 2、通过比较,加深对词中的比喻、用典、借代等艺术特色的理解是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时数:两课时 教学方法:分析法、诵读法 一.知人论事 今天我们要赏析的词作出自于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之手。 辛弃疾(11401207),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济南历城(今属山东)人。祖父辛赞,未及南渡,仕金历宿亳沂海诸州。辛弃

2、疾受学于亳州刘瞻,与党怀英为同社生,号“辛党”。 二十一岁参加耿京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

3、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 辛弃疾,可以是个非常特别的词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以往我们接触过的很多诗人词人们,有的是以落魄书生形象出现的,比如杜甫,柳永这样的,要么就是官场失意之人,比如陶渊明,白居易这样,还有的,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学者型的,比如苏轼这样的,有自己独特且成体系的世界观,又是诗人,又有点像哲学家。但总的来说,这些都是文人,手不能提肩不能扛的,给人一种有点弱不经风的感觉。而辛弃疾不是,辛弃疾在还没有凭借他的词作出名之前,是个地地道道的民族英雄,是以一个武将的身份出现在大家的视野中的。这和岳飞似乎有些相似。史

4、书上记载,辛弃疾出生在北方,是山东济南人,长得是那肤硕体胖,红颊青眼,目光有棱,精神壮健如虎,一看就是一副英雄的模样。但当时的宋朝已经偏安江南,山东已经被金人占领,已经不属于宋朝的国土。用今天的概念来套的话,当时的山东就是个殖民地。大家想想,生长在这个地方的人,一个从小就颇有英雄胆识的人,他对于国家,对于国土,是怀有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辛弃疾青年时期最名动朝野的有这么一件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济南人耿京聚众数十万反抗金朝的暴虐统治,辛弃疾也乘机揭竿而起,拉起2000人的队伍奔耿京部下,为掌书记,并劝耿就与南宋政府取得联系。次年正月,受耿京的委派,辛弃疾等人赴建康,就是今天的南京,面

5、见宋高宗。在完成使命返回山东途中,辛弃疾等人获知耿京被降金的叛徒张安国杀害,便立即率领50名骑兵,直奔济州(今山东巨野)有五百万之众的金兵营地,将张安国生擒绑缚于马上,疾驰送到建康处死。那一年,辛弃疾只有22岁,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大学毕业生吧,那么年轻。而且就兵力来讲,50人对5百万,这个比例大家可以算一下,足可见辛弃疾的厉害!大胆地猜测一下,他的本事,应该不会太次于岳飞的。但他和岳飞却又很不同,首先是际遇不同。岳飞是一直执掌兵权,可说是戎马生涯,大半生都是在打仗,但辛弃疾却在那次以后,几乎没有再打过仗。为什么呢?首先,南宋的皇帝,大多都是很没什么胆识的皇帝,满足于一时的安逸和繁华,觉得守着南

6、宋这么个半壁江山就可以了,而辛弃疾却一致劝诫,要收复北方河山,他与当权者的政见显然是不相容的,所以皇帝不喜欢他。其次,大家知道,一个皇帝,他要守住自己的权利和作为皇帝的尊严,他是非常忌才的,辛弃疾的文才武工都太强,又有胆识又有智谋,当权者自然心里不爽,但碍于辛弃疾的名声实在是大,于是只能安排他做一些地方上的小官,而且一直被调任,目的就是不让他在地方上组织比较有实力的兵力,完成他的复兴大计。辛弃疾很有才,有才的人自然比较狂放,不怎么知道收敛,加上他的爱国心,就更加不知道怎么在官场上隐藏自己的抱负,这可以说辛弃疾坎坷一生的一部分原因,于是他的后半生,在没什么实权的情况下,只能用作词来遣散自己的心情

7、,来抒发自己的胸怀。古时候的文人有一个特征,就是他们不是为创作而创作,他们大多是因为胸怀郁闷,才希望从创作文学作品中得到慰藉,辛弃疾也是。他和岳飞的不同,根本就是在他没有岳飞的戎马生涯,没有怎么在沙场上报效国家,没有事先理想的遗憾使他比岳飞更抑郁。而他和我们学过的陆游也不同,陆游也是爱国诗人,但他首先是个文人,一生没怎么上过战场,他诗作里的战场其实都是臆想,都是歪歪,而辛弃疾是有实战经验的,他也确实有军事才华,所以他也比陆游更抑郁。大家知道,如果一个东西你从来没得到过,也倒就不去想了,而你得到过,又被人抢走,你时时刻惦念着,又不能去做,才是最郁闷。辛弃疾就是这么个状态。所以他的词,有很深厚的感

8、情基础,是不做作的。而他的经历和性格,又使他的词风真正有了豪放的疏狂的味道,意境是很深远的。 二:本文分析 提问:首先请大家默读这首词的上片,在阅读的过程中,找出词中给我们传达的一些具体信息,比如彼时所处的季节、诗人所处的具体位置,已经他看到的景物,听到的声音等等。 明确:季节:秋(清秋) 位置:建康赏心亭(水龙吟 登建康赏心亭) 看到的景物:水、天(水随天去秋无际),山岭(遥岑、玉簪螺髻),落日、楼(落日楼头),吴钩(把吴钩看了) 听到的声音:鸿雁的叫声(断鸿声里) 提问:刚刚说了,辛弃疾的词他的感情基调是什么样的? 明确:悲愁,孤独 提问;那从刚刚我们提炼的景物中,有哪些东西可以表达出他的

9、这种心情呢?首先我们来看这个“悲”的情绪。 明确:秋、断鸿。另, _也有直接写去他这个情绪的句子:献愁供恨/江南游子/无人会,登临意。 在词中,往往词人的情绪是一个连锁反应,悲愁,愤懑,孤独也并不是区分的很明显。所以我们可以整个宏观地把握上片的情绪,显然是负面的,是不快乐的,这是辛词的基本基调,其实也和他的生活际遇有很大的关系。 提问:我们说过,辛弃疾作为一个豪放派的代表词人,加之他性格的疏狂气,他的词是很大气的,那么从上片他的描写的景物来看,哪几处也证明了这一点呢? 明确:山岭、落日、楼头,这些都是远景,词人也写到了是远目,可见他视线的开阔。一个词人他看东西的习惯,往往和他的性格气质很相近,

10、婉约派的词人往往注重细小物件,而辛弃疾却有胸怀河山的气魄,可见他的胸襟之大。 讨论:把吴钩看了后,为什么要紧接着把栏杆拍遍呢?这两句在逻辑上有什么关系?表现了词人此时什么样的心情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吴钩是吴地盛产的一种宝剑。辛弃疾早年厮杀战场,看到兵器总会勾起他戎马生活的回忆,对自己生活经历的不平和愤懑之情油然而生。拍栏杆是一个动作,是对他这种情绪的一个具体表现。用动作反应心情,自然,生活,让人感同身受,使得词显得平易近人。因为愤懑而拍栏杆,就和我们因为兴奋而拍大腿一样,是个很自然的反应,让人读起来,非常亲切。 总结:上片虽然重在写景,但却给我们提供了很多信息,使得我们很容易把词的内

11、容和词人的心情,他的生活遭遇联系在一起,也能初尝豪放词的一些特点。 导入:在读下片之前,要和大家交代一下辛弃疾写词的一个习惯,就是他特爱用典故,所以后世之人给他起了个绰号,叫“吊书袋”。他的很多词,都有典故,那些特别经典的,大多典故特别多,一串一串的有如江河奔腾之势。所以辛词的文化内涵是很深厚,通常引经据典好不畅快,极能显示出他的旷世才华。这和陶渊明、王维的山水田园诗人很不一样,这是他词作的独特风格。当然,我们不能以典故的多少来论诗词作品的优劣,典故也不是证明一个诗人或者词人文才的唯一标准,希望大家可以掌握辛弃疾在运用典故时的很多特色,从而看出其中的好处。 提问:请大家默读下片,把其中的典故梳

12、理一遍,总结出这些典故所讲的内容。 明确:一共有三个,第一个讲了游子季鹰思乡的故事。第二个讲了刘备讽刺许祀心无报国之志的故事。第三个讲了桓温感叹流年飞逝年华苍老的故事。 提问: _写典故,实则是为了写自己。他是在利用典故道出自己的心声。那么这三个典故分别写出了 _怎样的心声呢? 明确:第一个典故表达了 _渴望归乡的心声,他本是山东人,却在江南羁留了数十载,内心自然也有思乡之情。如果加深联想,我国古代的政权中心都是在北方,而南宋,就像一个游子一样,因为战乱而羁留他乡, _就此也有借自己思乡之意道出了收复北方河山的心愿。 第二个典故表面是借许祀自嘲自己没能尽力说服 _收复北方,实则是在嘲讽 _如许

13、祀一般不知心忧国家命运。 第三个典故第一层含义是在哀叹自己年华的老去,人老了,越来越难以实现心中抱负了。而从更深一层看,也有隐射国家的意思,随着南方的暂时安定,政权中心和 _人心越来越涣散,北伐的可能也越来越小,偏安江南到底是暂时的,从这里也表现出辛弃疾对于国家前途的深深忧患。 提问:从分析这三个典故,我们也可以总结一下典故的作用是什么呢? 明确:1,使得 _的感情表达更含蓄。2,用委婉的语气达到讽谏的作用。3,增强词的文化内涵。 提问:在三个典故之后, _在词的末尾写到了“红巾翠袖”,大家知道,红巾翠袖就是女子的意思。那 _为什么会提到女子呢?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自由探讨这个问题。 明确:

14、从词的感情基调来看,整首词以沉郁为主,特别是运用了典故,使得感情更为内敛含蓄,甚至有了那么些压抑。而提到女子,特别是用了红、翠这两个比较表明颜色比较鲜艳的词,则能词的整个感情基调稍微带动起来一点。虽然也只是擦去英雄泪,似乎还是很沉重,但到底有了寻常人间的气息。所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辛弃疾在到位地表达了自己的寂寞之心的同时,也表达自己渴望寻常儿女感情的隐秘愿望,使词看上去更有鲜活的气息,显得不那么死气沉沉了。 总结:辛弃疾是中国古代的文人中,非常特别的一位,他有文人的气质,但也有武将的豪迈,这一对看似矛盾的东西反映在他的词作中却是显得那么和谐。文学的魅力,就在于这其中隐藏着的矛盾和挣扎,以及在

15、这挣扎中显示出的张力,这是人内心的真实形态,也是文学要表达的永恒主题。辛弃疾以他独特的词风做到了,虽然他一生无法作一名将军收复河山,但却为后世留下了耀人的文学作品,让后人理解他复杂矛盾而痛苦的内心,又何尝不是一种幸运。 一、朗读全文,纠正读音。 舞榭歌台(xi) 佛狸祠下(b) 二、解读典故、分析诗句。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大好江山永久地存在着,(但是)无处去找孙权那样的英雄了。 提问:辛弃疾开篇第一句,就写的是“千古江山”,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也曾写到:“千古风流人物”这两种写法有什么不同?体现了 _的什么思想? 明确:苏轼的是“千古风流人物”侧重人物,而辛弃疾则写的是千古江山,更注重于能够掌握这片江山、保护这片江山的英雄。 那么,究竟 _认为谁是保卫祖国大好河山的英雄呢?我们看下面“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找不到孙权这英雄了。很显然, _将孙权孙仲谋当成了这样的英雄。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皇帝,他在南京建立都城,并且能够任用周瑜、黄盖、鲁肃等军事家打垮北方的侵犯者曹操的军队,保卫了家园。辛弃疾以“英雄”一词赞颂他,表示自己对他的敬仰和向往,只是像孙仲谋那样的英雄人物,再无处可寻了 提问: _在此时提到孙仲谋,暗含了一种什么思想感情? 明确:孙权善于用人,而 _遇到了一个浪费人才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