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主要内容边城湘西的歌者田园牧歌的诗.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55806521 上传时间:2020-12-13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沈从文主要内容边城湘西的歌者田园牧歌的诗.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沈从文主要内容边城湘西的歌者田园牧歌的诗.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沈从文主要内容边城湘西的歌者田园牧歌的诗.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沈从文主要内容边城湘西的歌者田园牧歌的诗.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沈从文主要内容边城湘西的歌者田园牧歌的诗.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沈从文主要内容边城湘西的歌者田园牧歌的诗.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沈从文主要内容边城湘西的歌者田园牧歌的诗.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三讲 沈从文主要内容: 第一节 边城湘西的歌者 第二节 田园牧歌的诗美之境 第三节 “乡下人”眼中的都市 第四节 以文学构筑的生命乌托邦学习重点 1、掌握沈从文创作的基本线索和小说题材类别,了解其文学艺术独特性,以及湘西世界为沈从文创作提供的精神资源; 2、理解沈从文创作的田园牧歌的抒情风格及其成因,了解沈从文生命观的内涵,掌握其代表作边城、长河的艺术特色; 3、掌握沈从文“乡下人”的文化身份选择,理解其城乡叙述对照的区别所在,掌握其都市文化批判的视角与内涵。一、边城湘西的歌者沈从文(1902-1988), 京派小说代表人物,原名沈岳焕,生于荒僻神秘的湘西凤凰县,有苗汉土家族的血统。1917

2、年出身行伍世家的他离家参军,军旅生活使他看尽残酷杀戮而产生厌恶心理,同时湘兵的雄武蛮强和沅水民风的淳朴自由,使他对于生命和自然有着特殊的认知和敏感。接触新文学后,他于1923年寻至北京,欲入大学而不成,窘困中开始用“休芸芸”这一笔名进行创作。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边城、长河等。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沈从文一生创作的结集约有多部,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早期的小说集有蜜柑、雨后及其他、神巫之爱等,年代后,他的

3、创作显著成熟,主要成集的小说有龙朱、旅店及其他、石子船、虎雏、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如蕤集、从文小说习作选、新与旧、主妇集春灯集黑凤集等,中长篇阿丽思中国游记、边城、长河、散文从文自传、记丁玲、湘行散记、湘西,文论废邮存底及续集、烛虚、云南看云集等。 沈从文的小说创作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也是最能代表其文学独创性及文学成就的作品系列,即以边城、长河、萧萧、三三、丈夫、阿黑小史等,这些作品构成了牧歌情调的化外湘西,这里寄寓着作者的全部理想情怀和温暖回忆,它呈现出宁静自足、最具美感的生命形式;第二类作品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充满尖锐讥讽与调侃的都市批判小说系列,如八骏图、绅士的太太、岚生和岚生

4、太太等,非都市而颂乡土的二元对立表露无疑, 沈从文还有一部分小说是在民间故事、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改写的,最典型的是小说集月下小景。据沈从文在题记中说,里面的故事除月下小景外,都出自法苑珠林所引的佛经故事,共八篇:寻觅、女人、爱欲、猎人故事、一个农夫的故事、医生、慷慨的王子、扇陀。这些小说故事情节大多生动曲折,神奇迷离。而媚金豹子与那羊则是在湘西民间故事的基础上改写的,沈从文将原故事中豹子因贪睡而爽约改为因寻找定情礼物小羊而爽约,而这一改,则更加突出了豹子对媚金的一片痴情。根据湘西民间故事改写的还有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阿金等小说,虽然很难一一考证沈从文有多少小说直接取材于湘西的民间故事,

5、但可以肯定这类小说不在少数。这类作品进一步将人性的自然和谐上升到具有真善美极致的神性世界,经过改写的佛经故事或民间传说,正是运用极度浪漫化的手法来宣扬这种生命哲学。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结构散漫,文字纯净,特别是追求中国传统美学风格的“造境”法,使作品的情念意念与诗情画意风土人情浑融无间。作者对这种美学情境的追求是有意为之的。沈从文在废邮存底中收编有情绪的体操一文,别出心裁地提出了写作不过是“情绪的体操”的命题,认为“情绪的体操”是学会“控驭感情”、“运用感情”的体操,是“一种扭曲文字试验它的韧性,重摔文字试验它的硬性的体操”。从事小说创作,对情绪的体验、认知是相当重要的。沈从文正是从这个角度提出

6、“情绪的体操”。它是“属于精神和情感那方面的”,包含有两层涵义:一是在情感上“凝聚成为渊潭,平铺为湖泊”,即作者经过“情绪的散步”,把各种各样的感情都翻腾起来,细察体味,必能有所发现,使自己的心灵受到震动,达到不吐不快的程度。二是经过锻造琢磨,最终达到质朴自然而又蕴藉的文学效果。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健全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合,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在全部创作中所要表达的文化观念与生命理想。在沈从文的湘西

7、理想中,“自然”与“生命”构成其精神家园的两个核心概念。“生命”是与生存相对立的神圣性和彼岸性,如沈从文所说,“对于一切自然景物,到我单独默会他们本身的存在和宇宙微妙关系时,也无一不感觉到生命的庄严。”同时,“自然”成为沈从文美学之境的最高境界,他所醉心的人性与生命形式,就是这种充满原始生气,自由自在的自然形态,它是迥然不同于文明理性的生命状态,也是重振一个“老态龙钟颓废腐败的中华民族”的一剂良方。沈从文所有的文学理想和批判都来源于这两个概念二、田园牧歌的诗美之境 沈从文在30年代创作文学意义是他处于左翼和海派之外,用纯粹的地域的民族的文化历史态度,创造出一个中国式的牧歌世界的湘西。虽然同样是

8、中国乡土的书写,但他开辟了一个完全不同于20年代乡土小说的沉重的暴露和丑恶的控诉,他用理想化抒情再造了一个返朴归真的乡土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他要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沈从文用桃源旅行式的灵动笔致,勾画出乡土世界中纯净美好的人性。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无疑是中长篇小说边城、长河,以及短篇萧萧、三三、柏子、丈夫等。 翠翠、萧萧、三三、夭夭的少女群体形象,构成人性化的湘西梦境的隐喻。她们代表着不曾被污染的童真世界,像三三孩子气的和妈妈的闹别扭,翠翠不明所以的沉默,还有萧萧对女学生式的“城里的自由”的渴望等等。甚至那些在活在侮辱和无常中的人们忍受妻子卖身屈辱的丈夫,以性命与

9、妓女相好的水手,他们的爱恶哀乐都一样鲜明。这个充满古典诗性的乡土在边城中获得了最美好的表达。沈从文把翠翠的世界简单到只有一个爷爷、一条狗和一只渡船,她情窦初开的爱情和后来的悲剧都只是隐隐约约,混沌而蒙昧。 如前所言,沈从文的文学理论可以归结为两个核心概念:生命和自然。翠翠的成长就是一种生命的自然成长,对于她的边城生活,没有三皇五帝,满清民国,没有识字读书,多少也是与世隔绝的,就是说,她仿佛生活在历史、政治、经济、知识之外,只是一个自然的人性在她身上展开的过程。这种自然人性不要说在我们今天,就是在30年代的社会现实中,除了这个虚拟的诗境,也是不可能探求的。每一个必须置身于现代文化的人,“非本真”

10、的存在方式是必然的局限所在,现代文明中的人在生命生成的过程中,很多体验是在经验之后获得的,就像张爱玲说的,现代人是先看过海的图片,才见过海,先看过恋爱小说,才会自己恋爱,我们的自身塑造始终是第二重的,我们必须把自己的新鲜体验附着在曾有的叙述中,这就是“话语”的力量,也许人们不禁疑惑,究竟是我们在陈述自己还是公共的话语在陈述我们? 这就是沈从文的思想指向,现代文明使人用知识累积代替了感性体验,伦理规范控制着感情交流,总之,人“活着”的生命体验被文明侵犯了,正因为人开始丧失了个性化的体验差异,人变得类型化。所以沈从文说“类型的特点是生命无性格,生活无目的,生存无幻想。” 与翠翠这样的自然性截然不同

11、的是,一个城市少女的爱情感觉、爱情意识在萌芽之前就被文化遮蔽了、改写了,变得面目全非。但翠翠只能彻底地靠自我去摸索爱的产生、爱的感觉,确切地说,知道爱。还包括在爱的过程中,她对每个人表现出的状态都是自然化的,人性的天真纯粹由此展现。读者为什么爱翠翠,因为在她身上展开了所有也许我们每个人都体验过,但努力被非自然一点点压抑下去了的东西那些属于一个人的隐秘念头,连爷爷都不能讲的“痴处”,那些渴望到来又会逃避的惴惴不安等等。每个阅读者都能和自己内心最深处一些不矫情的角落保留充分共鸣。 但这是一个悲剧,中国人的审美心理面多少会有一种悲剧含蓄美的阅读期待,所以我们常常愿意觉得翠翠的悲剧是她的美的一部分。不

12、过,这种理想也许会妨害我们怎样看待沈从文的湘西生命观。沈从文当时就对于边城的好评不以为然,觉得市场上的文学读者,和他的真实创作观是隔膜的。“我的作品能够在市场上流行,实际上近于买椟还珠,你们能欣赏我故事的清新,照例那作品背后蕴藏的热情却忽略了。你们能欣赏我文字的朴实,照例那作品背后隐伏的悲痛也忽略了。”是什么悲痛?当然有一系列的死亡,父母的殉情,大老的死,爷爷的死,白塔倒掉了,船没了,还有爱情的幻灭“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翠翠的悲剧谁造成的?可以有明确答案吗?很难说明,在这个故事中,每个人之间都有深刻的误解,爷爷不完全明白她对二老的爱,而她也误以为二老爱团总女儿,大老、二老

13、兄弟之间也无法真正沟通,二老以为她爷爷害死了大老而离开了她,顺顺也因为长子的死对爷爷冷漠。爷爷因为受了二老父子的冷遇内心痛苦。因为人与人之间这种无法消除的距离和误解,翠翠失去了爷爷和意中人,二老失去了大哥和恋人,顺顺失去了两个儿子。每个人都按照自己的本心、本性去对待人事,而每个人都是孤独的。 但是沈从文写的是一个仿若无事的悲剧,人生的背谬,自然生命的悲剧本质,在根本的层面上困扰着沈从文。用忧伤隐痛而不是残酷的方式写悲剧是他的特色,而且那份超然的从容不是故意做出来迁就某种主题或信念的,它发乎生命中一种天籁的境地,与生俱来。在沈从文看来,外人看来不堪忍受的重负,湘西人却以为是生活的常态,他们象文明

14、人接受理性一样,接受陋习、杀戮还有毁灭。比如与边城同属湘西世界的故事萧萧、三三等。十二岁作童养媳的萧萧、丈夫三岁,她被长工花狗引诱怀孕,按当地习俗本来要被发卖或沉潭,但因为生下来的是团头大耳的儿子,母子俩都留了下来,直到这个私生子的童养媳又进了家门另一个萧萧出现,萧萧自己对什么是命运还懵懂无知,沈从文当然对乡间的蛮俗和人格习以为常的被践踏有深沉的哀怜,可是小说更多是在于萧萧的形象的美感,那种混沌未开的生命状态、人性状态。 边城有一种更奇特的化悲为哀的人生态度的写照,废邮存底给一个写诗的中说“一个聪明的作家写人类的痛苦是用微笑来写的”,所以“微笑”就是沈从文对人类痛苦的应对:如这样的细节不应忽视

15、,翠翠看到一个母亲带着13岁的女儿的手上有一幅麻花纹的银手镯,“心中有点儿歆羡”,在接受那母亲钱时,“翠翠不说什么,只微笑把头来摇尽,表示不能接受。”沈从文从来没有写“孤儿”两个字,一个自幼失去妈妈的天真女儿的心理状态,但她写道她看见有妈妈爱的孩子时“微笑”,一种无限的自我怜悯就这样溶解在这微笑中;又如,当翠翠得知二老要娶碾坊主的女儿时,也不由抿着嘴笑着,这就是女孩爱情受挫时最真切的状态;再有,二老因为哥哥的死痛苦不已,归咎于翠翠爷爷,在亲情的爱情中两难,但是见着翠翠爷爷时“一句话不说,便微笑着”,但是这一句话不说,正是这样人群最大的冷漠;最后,老船夫与寻哥哥归来的二老相遇时,“怯怯地望了年轻人一眼,一个微笑在脸上漾开”,而他得天翠翠爱二老不是大老时,想到了翠翠和父母一样的命运,“想到这这里时,他笑了,为了害怕而笑了。”很大程度上,悲剧的残酷性因为这种“微笑以对”的人生态度化解了。 沈从文曾在30年代初的自传中提到一件事:一个卖豆腐的青年男子从坟中挖出一个年轻女子的尸体,背回去睡了三天,并和这个情人做了夫妻,他因此被杀了,被处决前他始终微笑着,沈从文说“我记得这个微笑,十余年在我印象中还异常明朗。”这样的人生经验除了沈从文,现代作家中少有写到。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