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地方人的“国宝”(云鹏)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480021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9.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地方人的“国宝”(云鹏)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小地方人的“国宝”(云鹏)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小地方人的“国宝”(云鹏)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小地方人的“国宝”(云鹏)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小地方人的“国宝”(云鹏)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小地方人的“国宝”(云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地方人的“国宝”(云鹏)(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小地方人的“国宝”记云南昭通诗人云鹏和他的艺术人生刘绍清2013 年 4 月,台湾最具影响力的汉艺色研出版机构隆重推出一部世界华文诗坛作品专集恋恋秋水 ,精选了最近 10 年来活跃于世界各地的 198 名华文诗人比较有代表性的诗歌力作。在中国大陆的 54 位知名诗人中,云南昭通诗人云鹏以回眸处和负重的童年两首诗作跻身其间,成为秋水诗刊 20 年来连续有作品入选悠悠秋水 浩浩秋水泱泱秋水等重要作品选集的少数大陆诗人之一。云鹏原籍甘肃平凉,1965 年夏出生于云南鲁甸,从小跟在外婆身边于坝区农村度过了极其艰难困苦的孩提时代,后又跟随父母辗转于山区乡下。中学时代,由于受代课教师蔡选燚的影响,开始热

2、爱文学创作,并于上世纪 80 年代中后期进入创作的盛产期,曾以一首抒情长诗净土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力,这首诗也成了云鹏在写作上的分水岭,基本上划分了写作意识上的“小我”与“大我” ,此后的文学写作便加入了对艺术本源的探求和对生命价值的反思,让诗成了感知生活的触角。在狂草生命的土地上播种石头秋后收获的将是什么那些花开花落中一切的一切生命你的根源在哪里仅是题记部分的寥寥数语,足以开宗明义地揭开诗人内心世界无法掩饰的探知态度,增强了作品的传承性和耐读性,这在此后很长时间成了云鹏诗歌创作上的显著特色,同时也延展到了在其它文学体裁上的广泛应用。相比而言,云鹏是高产且低调的,从事业余写作 30 多年里,涉猎的

3、文学体裁包括了旧体诗、新诗、散文、杂文和歌词等,发表的领域包括了亚洲、欧洲、澳大利亚洲和北美洲的较多国家和地区,曾一度成为世界华文诗坛升起的新星。同时,他又不愿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花费在无休止的投稿上,更多的时候则是率性创作,用心积累,等待着厚积薄发的机会。在现实生活中,云鹏从不以作家和诗人自居,不愿进入写作圈子,也不卷入任何流派,只是把写作当成情感渲泻的手段,为琐碎的生活添加注脚罢了。他的作品在国内发表较为有限,仅限于云南、广东、海南和吉林等省市的报媒副刊和杂志,影响力也远不如海外,除了感怀于发表的艰难,也对于国内报刊不够尊重作者劳动价值的大幅度改稿颇有微词,这在他的一篇随笔想写点什么里有所提

4、及:“创作完成恰似孕妇分娩时那种短暂轻松,而发表则如长子发达后风光归来,虽也有可能随身带回些不谙尘俗,精神上的寄托也便有了归宿。所不同的是游子迟早总要归来,而投稿则多半会泥牛入海,即便偶得一见,也难料会面目全非,不敢贸然认领。 ”逸阳诗草 迂夫对咏中的玩味1976 年,云鹏年仅 11 岁时读完 5 年制小学进入两年制附设初中,由于山区小学缺乏教师,学校聘请了几名代课教师来上初中的课程,刚从部队退伍回来待业在家的蔡选燚受聘到了这所学校,任一个初中班的语文老师。蔡老师才思敏捷、知识面广,而且语言生动幽默,深得学生爱戴。在另一个班级的云鹏听到同学们的私下议论,对这位新来的老师崇拜之至,经常利用自习课

5、时潜入蔡老师的班去旁听。一来二往,这个不速之客渐渐引起了蔡老师的注意,并在此后的交谈中产生了些许好感。发现有这样一个学生对文学有着浓厚2兴趣,蔡老师经常从家中带来一些藏书借给云鹏,鼓励他加大阅读量、并且活学活用。蔡老师平时常以笔名桐秋写一些旧体诗,大多属于不究平仄的古风体,这对云鹏影响很大。1981 年高中毕业后,高考失利的云鹏迫于生活压力参加了招工考试,被分配到边远贫瘠的高寒山区火德红税务所工作,由于交通闭塞和文化生活空缺,他开始利用每天的业余时间长咏短叹,经常将这些写成文字的东西寄给蔡老师请求点评。也就在这个时候,县文化馆结合文工队演出组建了一个业余创作团队,定期向作者征剧本,云鹏成了这个

6、创作团队的一员,开始尝试花灯剧本的写作。到了 1984 年,创作团队的主创方向发生了改变,转而偏向文学体裁的创作,县文化馆还主办了一份油印刊物百草园 ,这给当地的本土文学爱好者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经过 3 年时间在乡下工作时的写作积淀,云鹏除了仍然保持写古风体旧体诗的兴趣,同时也开始尝试接触其它一些文学体裁,陆续有作品出现在这份县内刊物上。当百草园办到第 3 期时,蔡选燚应聘到县文化馆接替编务工作,而云鹏也被调到县税务局继而改行到了广播站,师生之间再度走到一起,时常促膝交谈或吟咏酬答,半师半友的蔡老师成了云鹏的忘年至交。不久,蔡选燚被公开招录到一个乡的司法所任职,短暂的相聚再度变为长久的牵挂

7、,云鹏将多年来对蔡老师的这份感情整理出来,打印成一份油印小册子,取名销魂堂稚咏 ,虽然显得稚嫩,但却充满了真情实感,得到了文朋诗友们的好评。旧体诗的写作此后伴随云鹏走过了漫长历程,它就像佐餐调料一般,记录着琐碎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尤其此后独自在昆明闯荡的两年和鲁甸筹办首届樱桃文化旅游节期间,都是他创作旧体诗词的高峰时期。云鹏的旧体诗词作品大多不拘格律、不受约束,精巧而随性,遣词造句较有个性,虽然在旧体诗词界饱受争议,但也受到许多专家学者的青睐,毁誉参半,原本就是一段风景。1988 年,云鹏以一首长律诗咏菊入选新加坡热带出版社推出的中国当代古体格律诗选 ,有了第一次发表的欣喜。迄今为止,云鹏已有上

8、百首旧体诗词发表于各类报刊或入选各类书籍,并于 2006 年编印了逸阳诗草一书,收录各个时期的诗作 163 首,作为写作道路上的一个总结。在这个小集子的后记里,云鹏写道:“对于旧体诗的命运,我无需多说,因为这不是急功近利的一种扬名方式,更不能像小说散文那样拥有广泛的读者,从选择写旧体诗词的那一刻起,就只能将这种笔耕当成小酌,图的是畅抒胸臆,为的是回味咀嚼。从战鼓号角地位退缩到怨怨艾艾无伤风雅的案头小玩,是旧体诗词此刻的悲悯,据信这样的局面是暂时的,因为其自身所蕴含的生命力无比巨大,只是尚待适宜的物候再将其唤醒罢了。 ”风的节奏 寻找心中那片净土那时县城里的文化生活极其枯燥乏味,除了偶尔看场电影

9、外,大多数年轻人都沉醉在灯红酒绿的歌舞厅里,也有少部分人开始偷偷聚众“炸金花” ,或是邀约三朋四友“甩小二”、打“五十开”之类。1987 年秋,几个耐不住寂寞的年轻人凑在一起,打算创办一个民间文学社团。经过反复讨论后,大家逐渐形成了共识,索性由三个年轻人出面来号召县内广大写作爱好者,成立一个纯民间的文学创作联合会,借鉴“岁寒三友松竹梅” ,同时暗喻文学体裁中的小说、诗歌、散文三种文体,取名“三友笔联” ,为便于管理,下设三个相对专业的文学社团,分别是“三友小说社” “三友散文社”和“三友诗社” ,平时分专业社团开展活动,由联合会集中编印会刊和负责协调与外界的关系。联合会编印了一期很薄的 32

10、开打字油印期刊雪苑 ,渐渐开始凝聚人气,恢复爱好者们的精神家园。由于民间社团很难集中人员开展活动,其它两个社团成立不久便销声匿迹了,只剩下三友诗社艰难地发展着。1988 年 8 月,以石涧和云鹏为主编的 16 开 4 版誊印小报 雪苑诗报第一期正式亮相,选登的都是社员们的精短小诗。自此以后,三友诗社很快发展了一批社员, 雪苑诗报依然保持 16 开 4 版很小的开版,却由刻蜡板的原始方式逐渐变成打字机打印、电脑打印甚至3是铅字排印,社员们的作品质量相应有所提升,诗社成员发展到了除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以外全国各省、市、区,有了这样一个很好的平台,诗社决定将雪苑诗报改为铅印,同时相继开展形式多样的社员

11、集体采风活动,这一时期三友诗社成为了较多文朋诗友的主心骨,可以说在地方文学创作事业中开创了全新领域。为了维系诗社的发展,社团的骨干成员们无论在经济还是精力方面都付出了很多牺牲,为了筹集办刊经费,同时也是为进一步扩大影响力,云鹏带着刚出版的雪苑诗报到昭通师专和昭通地区师范学校去叫卖,还与杨睿、伯通等人多次登门拜谒省市部分知名作家和诗人,请文化界的头面人物做诗社顾问,尽心尽力地推介和宣传着从贫困落后的边陲小县中成长起来的文学新苗。后来,云鹏在一个十分偶然的机会得到了新加坡赤道风文学期刊的编辑部地址,便挑选了几首会心诗作寄过去,没想到很快得到该刊主编方然先生的回信,不仅给予了热情的鼓励,还赠送了当期

12、刊物。从那以后,云鹏和杨睿向海外投稿的热情便一发不可收拾,并且取得了不菲的回报。1991 年 10 月 27 日的新加坡新明日报 “文艺坊”副刊一次就选发了云鹏的 3 首诗作,连上配图占据了大约 2/3 的版面。这是一次具有非常意义的破冰之举,云鹏的诗作自此开始便如决堤之水一般在海外频频发表,不断上了美国的一行诗刊 新大陆 、日本中新日报之“亚洲诗坛” 、新加坡的海峡诗刊 、马来西亚清流 自由日报副刊 、菲律宾万象 联合日报副刊和台湾秋水诗刊 葡萄园诗刊中国诗刊 海鸥诗刊 大海洋诗刊 世界论坛报之“世界诗页” 、香港当代诗坛诗双月刊 文学报 、澳门澳门笔汇 澳门现代诗刊等重要期刊和报纸副刊,一

13、时间在海外华文诗坛产生了不小的冲击力。在稿件发表势头最猛的 19922001 年间,云鹏每年在海外华文报刊平均发稿 15 次以上,每年刊发的诗稿不少于 30 首,1992 年 11 月在香港金陵书社出版公司出版了第一部诗集临风涓滴的情愫 ,1993 年 3 月在香港天马图书有限公司出版了第二部诗集2000 个指纹 ,同年被世界华文诗人协会和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吸收为会员。循声击节 勤于思考渐入佳境如果说从旧体诗向新诗的转化成了云鹏在创作道路上的成功转型,那么接下来的“加场赛”则为云鹏在世界华文文坛赢得了一定的声誉,这就是文学评论的写作。在大量阅读和勤奋创作的前提下,云鹏尝试开始了文学评论尤其是诗

14、评的写作。刚开始时,仅限于写一些读后感式的短评,1992 年 10 月 28 日的菲律宾万象诗刊发表了评诗人和权作品的短文岷尼拉的活火山 ,同年 11 月 30 日的台湾大海洋诗刊发表了评诗人朱学恕诗作的短文夕阳应无晦 。1993 年 2 月,菲律宾万象诗刊再度发表评和权诗创风格的评论文章歌者,穿行在心与手之间 ,从此掀开了云鹏在文学评论道路上的一段旖旎风景。1993 年 12 月,美国新大陆诗刊发表了云鹏撰写的文学评论诗人要做时代的纤夫 ,以生动泼辣的语言和较有说服力的观点,详尽阐述了现代诗人的社会价值观和历史价值观,此文在世界华文诗坛产生了不小的震动。随后,香港文学报发表评诗人梦如诗集季节

15、的错误的评论文章美丽的错误 ,被菲律宾世界日报副刊和台湾秋水诗刊全文转载,同年 12 月香港文学报再次发表诗评出尘的缘系 。短短数年间,云鹏已在美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港澳地区的华文文学艺术界有了一席之地,发表的除却巫山不是云 诗山朦胧情亦真 一路风情一路歌 浩浩乾坤任一掬 拒绝后退的脚步 如呓如歌一卷诗等评论文章在当地产生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力。马来西亚华文诗人林野夫还特意将云鹏撰写的诗评真真实实一辈子推介到香港诗双月刊 ,使之产生最大化的读者共鸣。海外许多著名作家诗人在出版个人专著时刻意选编进了云鹏已经发表的文学评论文章,作为一种正能量的鼓励和促进,以期丰富书籍的文化内涵,提高艺术品位

16、。4百日偶拾 行走大千会心随笔1995 年,只有国民教育高中文化的云鹏迫于工作和社会双重压力,不得已选择了在职继续教育的道路,考入云南行政学院昭通校区,时年已满 30 岁的他经常要到校区面授。由于课时安排相对松散,午休时间有几个小时没处可去,几个外地籍学员便经常邀约去逛花鸟市场。当时昭通的花鸟市场刚开张不久,到此游玩的人挺多,店铺里外熙熙攘攘,一派生机勃勃的繁荣景象。游走累了坐下来小憩的时候,云鹏抑制不住情绪的波动,掏出书包里的纸笔席地写下了一篇游记体随笔花鸟市场随感 ,没想到这篇不足千字的短文很快便被广东南方经济信息报副刊采用。初战告捷对云鹏鼓舞很大,他决定用 100 天时间来突击写一些随笔杂感类的散文,到时形成一个专辑,定名百日偶拾 ,除了百日内随心偶得的原意外,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