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5479594 上传时间:2017-11-04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70.2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以 科 学 发 展 观 为 统 领 率 先 建 成 全 面 小 康 社 会在 中 国 共 产 党 马 鞍 山 市 第 七 次 代 表 大 会 上 的 报 告( 2006年 9月 17日 )丁 海 中同志们: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马鞍山市第六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中国共产党马鞍山市第七次代表大会,是在我们紧紧抓住本世纪头 20 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开启“十一五”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候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大会的主题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动员全市各级党组织、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万众一心,奋力拼搏,勇对新考验,争创新优势,谋划新发展,实现新跨越,在全

2、省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为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奠定坚实的基础。一、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五年市第六次党代会以来的五年,在党中央正确路线指引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市委和全市各级党组织团结带领广大共产党员和干部群众,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加速实现“两个率先”、努力构建和谐社会的总目标,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解放思想,勇于探索,锐意进取,团结奋斗,全面完成和超额完成了市第六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目标任务。这五年,是全市经济发展速度最快、改革开放程度最深、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是民主法制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

3、加快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党的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的五年。五年来所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谱写了马鞍山发展史崭新的篇章。这五年,是综合经济实力快速攀升的五年。紧紧扭住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不放松,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水平实现了新的跨越。2005 年,全市生产总值达 371.4 亿元,是 2000 年的 2.7 倍,按可比价五年年均增长 15.6%。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下降 15.6%,年均下降 3.4%。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值继续以较大优势保持全省领先,2005 年人均生产总值达 3667 美元,与长三角地区平均水平差距缩小了 25%。主要经济总量指标进入全省前 3 名。五年

4、中全市财政收入接连迈上新台阶,2005 年达61.14 亿元,年均增长 27.1%。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 540.1 亿元,是前五年的 3.4 倍。在全省市级目标管理考核中,2001 年进入前 3 名,从 2003 年起连续 3 年名列第一。以年产 200 万吨薄板工程、年产 3 万辆重卡底盘为重点的一批重大建设项目按期建成并发挥效应,马钢产能由 400 万吨跨上千万吨新台阶,华菱集团、山鹰纸业、中橡炭黑、天成纺织等一批大中型企业快速成长。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 341 户,五年中新增 221 户。质量兴市和名牌战略深入实施,31 个产品跻身“中国名牌”、“安徽名牌”行列,23 件商标被认定为省著

5、名商标。科技进步支撑带动作用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的比重达20%。所有制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民营企业由 2000 年的 2666 户增加到 5466 户,增加值年均增长 23.8%,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44.8%。农业结构调整取得明显成效,经济作物和水产品生态养殖比重、种养业优质品率明显上升,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三资”农业得到较快发展,雨润、黄池食品、蒙牛乳业等一大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势头强劲。商贸、旅游、金融、物流、房地产、通讯、信息等服务业快速发展,2005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64.3 亿元,是 2000 年的 1.7 倍,年均增长 10.8%。全市经济

6、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重日趋协调。这五年,是改革开放取得重大成果的五年。以产权制度改革和调整职工劳动关系为突破口,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全面完成 404 户国有、集体中小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近 10 万名职工的身份置换,企业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大力支持推动中央和省驻马企业深化改革,企业办社会职能基本剥离。企业上市工作取得新进展,山鹰纸业、星马专汽、中钢天源 3 家企业成功上市。大胆探索公用事业单位改革,城市供水、供气、公交等公用事业单位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扎实推进事业单位改革,43 家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深入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全面完成两轮政府机构改革,政府职能进

7、一步转变,五年取消和调整各类行政审批事项 675 项。加快市县行政服务中心建设,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撤销原向山区,对县区部分乡镇和行政村进行了撤并。积极实施两轮对区放权,进一步扩大县级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权限,促进了城区经济和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5 年一县三区财政收入总量达 11.1 亿元,比 2000 年净增 8.5 亿元。加快人才、劳动力、土地、产权等各类市场体系建设,市场机制作用得到较好发挥。扎实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当涂县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并于 2004 年在全省率先免征农业税及其附加。坚定不移地推进大开放主战略,加速推进以市经济开发区为龙头的各类园区建设。市经济开发区首期 6.8 平

8、方公里区域基本完成土地开发和项目引进,进区项目 297 个,总投资达149 亿元,综合实力位居全省开发区前列。慈湖、当涂工业园升格为省级开发区。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进一步提升,五年累计新增外来投资企业 927 户,实际利用外资 3.9 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 123.8 亿元,分别是前五年的 5.4 倍和 6.2 倍。对外贸易日趋活跃,五年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 35.5 亿美元,年均增长 37.9%。对外交往日益增多,友城交往、经济技术、智力引进、人才培训、文化教育合作交流广泛开展。国际工程承包、劳务输出等外经活动逐年增多。区域合作不断扩大,融入长三角和共建南京都市圈、皖江现代城市群工作扎实推进

9、。这五年,是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五年。按照把城市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原则和建设“双百”城市目标,高起点、高标准地修编了城市总体规划,编制了城镇体系规划,城乡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城市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建成区面积由五年前的 38 平方公里扩大到 66 平方公里,城市化率从 50%提高到 58%。城乡交通体系日趋健全,先后建成江东大道、城市南部和东部路网等一批城市主干道,实现了市区与当涂县城的道路对接,农村道路“村村通”工程加速推进。五年新增城市道路总里程 110 公里,新增农村道路 840 公里。马芜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长江大桥项目前期工作取得重大进展,市域大交通框架初步形成。城市公用设施建

10、设不断加强,日供水 10 万吨的第四水厂一期工程、日处理污水 10 万吨的第二污水处理厂、天然气利用一期工程建成使用,市区居民家庭基本用上了天然气。供电、邮政、通讯等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城市承载能力和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在全省率先实施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制度,进一步提高了城市管理的效率。当涂县城建设步伐加快,作为城市副中心的构架初具雏形。小城镇建设稳步推进,中心镇服务功能明显增强。水利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长江干堤加固达标、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全面实施,全市防洪抗灾能力进一步增强。生态建设成效显著,投资 1 亿多元对雨山湖实施了全面综合整治,完成了佳山、雨山两山公园规划建设,新建了一批街头

11、公园、广场,市区绿化覆盖率达 42%,顺利通过了国家园林城市复查验收。强化环境保护工作,一批重点污染源得到集中整治,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 90%以上,我市在中部地区第一个荣获“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称号。这五年,是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的五年。始终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把以人为本、富民优先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千方百计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2005 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 11935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 4511 元,五年年均分别增长 11.6%和 11%。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 169.4 亿元,五年年均增长 20.2%,人均储蓄存款达到 1.4 万元,比五年前增加了 7

12、813 元。统筹城乡就业的机制初步形成,五年新增就业岗位 9.7 万个,4.7 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 4%以内,连续 3 年受到省政府表彰,并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就业再就业工作先进城市。大力推进劳务输出,全市年均在外务工经商人员达 17.5 万人。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建立健全,城镇基本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综合覆盖率达 93%,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和被征地农民基本养老保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面推进。城市低保工作实现应保尽保、分类施保,农村低保已覆盖全市 75.6 %的农业人口。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全面实施。社会救助体系框架基本建立,慈善、残疾人事业不断发展,对困难群

13、众的帮扶力度逐步加大。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城乡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分别由 14.6 平方米、25.7 平方米提高到 23.6 平方米、30.5 平方米,农村全部消除了人居草房。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加速推进,大多数农民用上了安全饮用水。这五年,是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再创佳绩的五年。市委和各级党委大力支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监督权、人事任免权和重大事项决定权。大力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积极推动各方面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和建议、政协委员提案,办理的满意率保持在 96%以上。高度重视统一战线工作,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无党派人士在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中的重要

14、作用充分发挥。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工作,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市”称号。充分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的桥梁纽带作用,群团工作成效显著。市总工会被中华全国总工会授予“实施送温暖工程先进单位”称号,团市委“新世纪青年创业计划”工作连续 3 年受团中央表彰,市妇联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三八红旗集体”称号。党管武装工作和国防后备力量建设扎实推进,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连续 5 届荣获省“双拥模范城”称号。依法治市深入实施,荣获“全国普法工作先进城市”称号。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稳步发展,社区建设和管理、村委会建设整体水平明显提高。“平安马鞍山”建设扎实推进,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位居全省前列。认真贯彻信

15、访条例,全面加强信访工作,各级党政领导亲自动手,群众反映的一大批突出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成为全省信访工作最好的城市之一。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为龙头的各项精神文明创建工作得到加强,各类创建成果得到巩固。公民道德建设和诚信教育深入开展,学习型城市建设扎实推进,全民素质和城乡文明程度不断提高。教育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义务教育成果得到巩固提高,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面提速。安徽工业大学新校区建成投入使用,经国家批准新建和设立了马鞍山师范专科学校等 4 所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院校。创新型城市建设加速推进,马鞍山国家“863 计划”新材料成果产业化基地建设渐成规模,马鞍山矿山研究院成为拥有两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

16、究中心的单位,我市相继 3次荣获“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先进文化建设取得新进展,成功承办第一届“中国诗歌节”,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当涂民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李白暮园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公共卫生体系逐步健全,城乡医疗卫生设施进一步改善。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和禽流感疫情,全市上下众志成城,沉着应对,依靠科学,措施得力,夺取了抗击重大疫情的全面胜利。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广播电视、新闻出版、体育、档案、统计、史志、科普、社会科学、老龄等事业蓬勃发展,侨务、对台、人民防空、气象、防震减灾等工作继续加强。这五年,是党的先进性建设不断加强的五年。按照中央和省委的统一部署,分三批在全市 8 万多名共产党员中开展了为期一年半的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达到了提高党员素质、加强基层组织、服务人民群众、促进各项工作的目标要求,取得了明显成效,群众满意率达到 99.7%。马钢集团公司党委被评为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在党中央举行的庆祝建党 85 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受到表彰。大力推进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