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理论PPT演示文稿

上传人:W**** 文档编号:153173459 上传时间:2020-11-27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400.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理论PPT演示文稿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认知理论PPT演示文稿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认知理论PPT演示文稿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认知理论PPT演示文稿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认知理论PPT演示文稿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知理论PPT演示文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理论PPT演示文稿(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第二章 认知理论第一节 认知过程概述,(一)概念 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 组成成分 1、感知觉 2、记忆 3、想象 4、思维 5、言语,2,2.注意 (一)概念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 指向与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性. (二)注意的种类 无意注意 有意注意,3,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应用,无意注意 1.优化教学环境,防止学生分心 2.讲究教学方法,引起有益的无意注意 3.考虑学生的主观状态,4,有意注意 1.明确学习目的 2.培养学生间接兴趣 3.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 4.合理组织活动,5,(三)注意的特征,1.注意的稳定性

2、 2.注意的广度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转移,6,(四)注意的机制,1.过 滤 说 布鲁德本特于1958年提出了注意选择性的过滤器说。他认为:注意的选择性是由于人脑在同一时间内信息加工的容量很有限。注意就像一个过滤器,在信息加工中对输入信息进行筛选,使一部分信息获得通过而进入意识,另一部分信息被过滤掉,不能进入意识。,7,衰减说,特瑞斯曼于1960年提出了衰减器说。他认为注意是衰减器,输入大脑的信息,主要部分传入意识,次要部分并没有完全阻断而是有所衰减。被衰减的次要信息一般地不再传入意识,但特别重要的部分仍可传入意识。,8,第二节 感知觉,人是怎样感知世界? 知觉错误如何发生的? 感觉剥夺

3、实验,9,一、感觉,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它是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应。 (一)感觉系统是如何感受信息的? 感觉的种类 根据感觉产生的刺激来源 1、外部感觉 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皮肤觉 2、内部感觉 运动觉、平衡觉、内脏感觉(机体觉),10,(二)如何认识人的感受性及其限度?,感觉的绝对限度 差别限度 阈下刺激的心理效应,11,(三)感觉的基本规律及其应用,1.后像 对感受器的作用停止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段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像。 痛觉后像 视觉后像;正后像负后像,12,2.感觉适应 感受器在刺激的连续作用下,感觉会随刺激时间

4、的延续而发生变化,这种现象叫感觉适应。 嗅觉的适应“入芝兰之室,久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不闻其臭” 明适应、暗适应 3.感觉的相互作用,13,二、知觉,(一)知觉的定义 知觉: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整体在脑中的反映,是人对感觉信息的组织和解释的过程。,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组织过程。它以感觉作基础,但不是个别感觉信息的简单总和。以一定方式整合个别的感觉信息,形成一定的结构,14,一个不可能图形,知觉是对感觉信息的解释过程。在知觉一个客体时,我们总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把它归类,说出它的名称或赋予它某种意义。,15,1.知觉的整体性/组织性,(二)知觉的特性,16,2.知觉的选择性 双关图形 空间

5、的刺激组合中对象与背景的关系 3.知觉的理解性 4.知觉的恒常性,17,(三)知觉的类型,一、空间知觉 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方位知觉和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的线索: 肌肉线索 单眼线索:线条透视 纹理梯度 对象重叠 空气透视 相对大小 运动视差 双眼线索,18,二、时间知觉和运动知觉,1.时间知觉 2.运动知觉 如:似动知觉 似动知觉是指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是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动景/闪动运动:当两个刺激物(光点、直线、图形或画片)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距离相继呈现时,我们会看到从一个刺激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 动景运动是电影、电视、活动性商业广告

6、的制作原理。,19,三、形形色色的错觉,错觉: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它与幻觉不同。,20,我们的知觉是高效率的,我们在知觉的过程中充满着理解和期待,我们能够有效地认识外部世界。但我们又是多么地容易犯错误,多么地容易产生偏见。相信我们的认识能力吧?但是不要过于自信。,21,第三节 记忆,了解记忆和遗忘的原理 找到提高记忆的好方法,22,一、什么是记忆,1.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反映。 2.是个体对其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 3.是信息的输入、编码、储存和提取(信息加工的观点),23,记忆的分类,按照记忆映象的不同性质 1、形象记忆:以感知过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2、逻辑记忆:以语词为中介、以

7、逻辑思维成果为内容的记忆。 3、情绪记忆:以体验过的某些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4、运动记忆:以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24,二、记忆过程概述,1、感觉记忆:感觉刺激停止之后所保持的瞬间映像。,特征:,(1)在瞬时间能储存大量的信息。,(2)保持时间极短(视觉信息在1秒钟内衰退,听觉信息在4秒钟内衰退),(3)感觉记忆中的信息是未经任何加工的,按刺激的物理特征编码。,(4)感觉记忆中的部分信息能被识别,部分信息不被识别。,25,2、短时记忆:记忆信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内的记忆。,短时记忆特点: 时间很短容量有限(72个组块) 短时记忆的信息经过复述, 可以输入到长时记忆阶段。,26,

8、长时记忆的特点: 容量无限保持时间长,3、长时记忆,是指信息在记忆中的储存超过1分钟以上直至许多年,乃至终生的记忆。,27,记忆系统模式图,28,三、增进记忆的方法,1、什么是遗忘? 对识记过的客观事物不能再认和回忆或错误的再认和回忆。 暂时性遗忘、永久性遗忘 2、遗忘的进程与遗忘曲线 遗忘是先快后慢; 总的趋势是最初忘得快,忘得多,以后忘得慢,忘得少。 3.我们识记的任何东西在两天 后都将被遗忘70吗?,29,4、影响遗忘的因素,(1)时间因素的制约,(2)记忆材料对个体的意义和作用的影响。,(3)记忆材料的性质,(4)记忆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5)记忆材料的序列位置的影响; (倒摄抑制与

9、前摄抑制),30,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实验组:学习材料A 学习材料B 回忆材料A 控制组:学习材料A 休息 回忆材料A 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实验组:学习材料B 学习材料A 回忆材料A 控制组: 休息 学习材料A 回忆材料A 什么情况下更容易出现前摄抑制?,31,5.记忆规律的应用,(一)、有效地组织复习 1、科学地组织和安排复习时间 复习要及时; 复习方式多样并给予具体指导; 采用阅读和尝试重现交替进行的方法; 集中复习与分散复习相结合。 2、复习要适量 3、进行适当的超额学习,32,6.增进记忆的方法,直观形象 图表法

10、谐音记忆法 归类记忆法 联想法 歌诀法,33,第四节 思维一、什么是思维,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 思维具有两个重要的特征:间接性和概括性,34,二、 思维的种类,(1)凭借物或思维形态 1. 动作思维 2. 形象思维 基本单位表象 3. 抽象思维,35,(2):根据思维过程中的指向性,2、分散思维(发散思维),某农场发生了一场火灾,这火灾是怎样引起的?,1、集中思维 (聚合思维),流畅性、变通性、独特性,36,发散思维测验题,(1) (2) (3) 独创解释:脚和脚趾 一根冰棍崩开,碎冰块飞起来 在飞毯上有两跺干草 一般解释:桌上放着东西 一束花 两个圆顶建筑,37,(3)根

11、据是否遵循明确的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则,1.形式逻辑思维 2.非形式逻辑思维,38,三、思维的过程:,(一)分析与综合(基本过程) (二)比较与分类 (三)抽象、概括、具体化,39,四、思维发展理论,主要解释一下皮亚杰的理论 、概念 同化:即个体将新的刺激事件,纳入个体现存的行为模式或认知结构之中的过程。“刺激输入的过滤与改变” 顺应:个体借助与新知识或观念接触,促成原有结构发生改变或创立足以容纳新事物的结构的过程。“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 平衡:同化和顺应两种心理活动之间存在一定的稳定状态。,40,、思维发展阶段论 ()感知运动阶段(岁) 特征:开始形成“客体永久性”,对行为的目的与手段开始

12、进行分离,行为有了一定的目的性。,41,(2)前运算阶段(26、7岁),特点:相对的具体性”泛灵论”; 呆板性只注意事物的某一方面,而忽略其他方面的重要性; 自我中心主义; 不可逆性;,42,(3)具体运算阶段(岁) 特征:相对的抽象性、相对的灵活性、具有可逆性 思维过程中逻辑性和现实性的成分不断增强,开始演绎推理的思维。 ()形式运算阶段(岁),特征:思维摆脱了具体事物的约束,能将事物的内容与形式区分开来,进行假设和逻辑推理。,43,六、问题解决,问题解决是在有特定目标而没有达到目标的手段的情景中,运用特定领域的知识和认知策略实现目标的一种思维活动。,44,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阶段划分,发现问题 明确问题 提出假设 检验假设,45,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一)情境因素 (二)个人因素 1.迁移的作用 2.原型启发 3.知觉特点 4.心理定势的影响(功能固着) 5.情绪与动机,46,问题解决的策略,(一)启发式问题解决 1.目的手段分析:就是通过分析去发现问题的当前状态和目标状态之间的差别并寻找一定的操作手段去消灭这种差别。 2.逆推法:在问题解决时,从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出发逆向推理,探讨达到目标的先行步骤是什么。 (二)顿悟式问题解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