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章)

上传人:拥*** 文档编号:152510400 上传时间:2020-11-23 格式:PPT 页数:105 大小:8.2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10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章)_第1页
第1页 / 共105页
10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章)_第2页
第2页 / 共105页
10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章)_第3页
第3页 / 共105页
10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章)_第4页
第4页 / 共105页
10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章)_第5页
第5页 / 共10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0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章)》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0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十章)(10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十章区域产业规划布局,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十章 区域发展综合评价,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 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 第三节 第一产业规划布局 第四节 第二产业规划布局 第五节 第三产业规划布局,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一)主导产业的含义 整个经济的增长在一定意义上是某些关键部门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这些关键部门称为驱动部门或主导部门。 一般认为,主导产业是指在产业结构中,具有一定规模、处于支配地位、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所占比重较大、综合效益较高、与其它产业关联度高,对国民经济的驱动作用较强,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对经济发展和产

2、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扩散效应具体包括:前向效应后向效应旁侧效应,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二)主导产业的特征 主导产业一般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第一,具有较强的创新能力,获得与新技术相关联的新的生产函数,能够实现产业突破。 第二,具有持续的部门增长率,并高于区域整体经济增长率。 第三,具有很强的关联效应,能广泛的采取多种手段带动或启动其他产业的增长;对其他产业的增长产生广泛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 第四,具有显著的产业规模和良好的发展潜力,是区域经济发展的支柱和主导。 第五,在时间上具有阶段性,随经济发展进入不同阶

3、段而不断转换。,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三)与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的联系与区别 与主导产业相近的概念有优势产业和支柱产业。 优势产业指在当前经济总量中其产出占有一定份额,运行状态良好、资源配置基本合理、资本营运效率较高、在一定空间区域和时间范围内有较高投入产出比率的产业。 支柱产业严格来说仍属于优势产业的范畴,但优势产业不一定都能成长为支柱产业。支柱产业指的是净产出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 从产业寿命周期理论看,一般情况下,主导产业处于幼稚期到发展期之间,而支柱产业和优势产业则处于成熟期,有些则已经步入衰退期。,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一、主导产业的概念 (四)

4、主导产业的带动影响 一般来说,主导部门可以从三个方面带动区域经济增长: (1)回顾影响 (2)前瞻影响 (3)旁侧影响 这些影响可以通过乘数理论来分析。 主导产业的形成、发展和更替不仅和地方的经济发展过程,还和整个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形势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陕北地区主导部门影响示意图 参考文献:陈宗兴,2012年,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主导产业的判定主要从产业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和产业本身竞争能力两方面考虑,其判定标准体系如图。,主导产业评判标准,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一)标准一: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 此标准

5、包括六项内容,即: (1)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 (2)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 (3)对区域就业的带动作用 (4)增加价值 (5)出口潜力 (6)环境影响,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二、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 (二)标准二:竞争能力 主导产业必须有强劲的市场竞争能力,竞争能力的评价可从五个方面入手: (1)技术先进程度 (2)产品质量水平 (3)劳动生产率 (4)市场占有率 (5)利税效果,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三、主导产业的选择 (一)主导产业选择的基准 1. 区域比较优势基准 区域比较优势基准源于古典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以及赫克歇尔和俄林的理论。从区域比较优势角度出发,应当以资源密集度为基准进行

6、主导产业的选择。但是在选择过程中又不能停留在静态比较分析的基础上,而要把区域产业政策的着眼点放在对主导产业的培植和区域增长中心的形成上。 2. 产业关联基准 应该选择能对较多产业产生带动和推动作用的产业为主导产业,亦即前向、后向关联度大的产业应该作为政府优先扶植的产业和主导产业。以主导产业为动力,直接或间接地带动其他产业的共同发展。,3. 需求收入弹性基准 需求的收入弹性基准是指某产业的产品的需求增长率与国民收入增长率之比,它反映了产品的需求增长对国民收入增长的敏感程度。数学表达即: (10.1.1) 式中:Ei 表示某一产业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 xi / xi 表示某一产品的需求增加率,xi

7、 为需求增量; y / y 表示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率。,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4. 就业基准 从产业的要素密集度看,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弱,技术密集型产业则分为两种情况:劳动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相对较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就业吸纳能力相对较弱。 5. 生态基准 主导产业的生态基准主要体现为以物质消耗和能源消耗为主的低资源消耗和低环境污染两个方面。一般来说,在上述基准达到的前提下,高效率的资源消耗和低污染排放是主导产业选择的生态基准的核心内涵。,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三、主导产业的选择 (二)主导产业选择的定量方

8、法 1. 层次分析法 层次分析法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策方法。 具体操作时,其步骤如下: 假定评价目标为A,评价因素集为F f1,f2,fn 构造判断矩阵P(A-F) fij 是表示因素fi 对fj 的相对重要性的数值(i=1,2,n;j=1,2,n),fij的取值如表所示。,fij的取值,根据上述判断矩阵,利用和积法或幂法求得最大特征值及对应的特征向量,对这个向量作归一化处理后可作为各因素的权重。把权重与各因子分别相乘并求其和,再比较数值大小,数值大者可选为主导产业。,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2. 主成分分析法 主成分分析法也称主分量分析法,是一种利用降维的思

9、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设研究某经济问题涉及p 个指标,这p个指标构成的p维随机向量为X=(x1,x2,xp)。对X作正交变换,令YUX,其中U 为正交阵,Y 的各分量是不相关的,使得Y 的各分量在整个经济过程中的作用容易解释。,第一节 区域主导产业选择,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选择主导产业时,是在已选出的m 个主分量Y1,Y2,Ym中,以每个主分量Yi 的方差贡献率ai 作为权数,构造综合评价函数: (10.1.2) 其中Yi 为第i 个主成分的得分,当计算出每个样品(产业)的主成分得分后,可由主成分得分衡量每个样品在第i 个主成分所代表的指标方面的程度及地位。当把

10、m 个主成分得分代入上式,即可计算出每个样品的综合评价函数得分,以这个得分的大小排队,即可自然排列出每个样品“主导”性的大小。,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一、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及原则 (一)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 1.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2. 实现产业结构的整体性与系统性 3. 保持产业结构的先进性,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一、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及原则 (二)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 (1)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 (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

11、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 (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 (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 (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二、产业结构优化方法 产业结构优化的常用方法为投入产出模型方法。 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出发点是投入产出表,根据实际调查数据建立投入产出表后,即可进行进一步的投入产出分析,并用于系统预测和系统规划。区域目标函数建立后,可对区域投入产出模型进行线性方程组求解。步骤如下:,1. 因子筛选,简化的区域产业优化模型图,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二、产业结构优化方法 2. 优化模型的建立

12、 (1)模型1产出最大化目标 假定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目标为: 1)在满足资源最大可供量的约束下,使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域社会最终产值获得最大的增长速度; 2)保证区域农业总产出实现稳定的增长; 3)区域工业的发展速度,至少不低于国民经济发展的平均水平。 在此基础上可将上述问题归结为一个区域发展优化模型,即区域最终产出(Ei)最大化问题。,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式中:Ei 为社会最终产值,Ei=F(Ci,Li,Wi)ACLW,即以社会最终产值为区域发展指标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Ci,Li,Wi分别表示各部门所需要的资金、劳动力、水源的数量;E1,E2 分别为工业部门

13、,农业部门;Ph1为工业部门可能达到的最高年平均增长速度;Pv1为国民经济中工业、农业年平均增长速度;n 表示预测的年限;t1,t2分别为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基年的产值。,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2)模型2消耗最小化目标 一般说来,以投入产出模型为一组基本约束条件,可以建立区域产业结构最优发展模型。 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关系式是 AX +Y=X (10.2.7) 或 (I -A)X=Y (10.2.8) 可以写出线性规划问题 (I -A)X Y (10.2.9),X 0 求t X 的极小值。 这时t是一个列向量,t=(t1,t2,tn)。tn 表示生产单位第n 种产品的劳动消耗量,Y 是计划期

14、最终产品的列向量,当给定最终产品列向量Y 的数值后,总产量X 的值是唯一确定的。不存在从很多可行解中选择最优解的问题。为了使这个模型与最优规划结合起来,我们假定,当区域产业结构在某种生产技术方式组合下,区域各部门生产的劳动消耗最小时产业结构最优。这样,这个问题就可以通过选择区域各部门生产技术方式的办法得到解决。,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在通常的投入产出模型中,每个部门只有一种生产技术方式,各部门的生产技术方式可以用一个列向量来表示。以Ijaj 表示第j 部门产品的生产技术方式。这里Ij 是单位列向量,第j 个分量为1,其余分量为0,即: (10.2.10) 列向量Ij - aj 表示这种生产

15、技术方式进行一个单位,第j 部门产品的净生产量为1-aij,其余部门产品的消耗量为aij 。这时可以把投入产出模型的基本关系式写为 (10.2.11),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现假设第j部门有r(j )种生产技术方式。以表示第j 个部门的第s 种生产技术方式,这里 (10.2.12) 以Xjs 表示第s 种生产技术方式生产的第j 部门的产量,而 (10.2.13) 以tsj 表示利用第s 种生产技术方式生产j 部门单位产品所消耗的劳动量,这样可建立线性规划模型: (10.2.14) 求 达到最小值。,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这里djsb 表示第j 部门第s 种生产技术方法的最大可能生产能力

16、。当Y 值确定后,利用这个模型就可以选择各部门所采用的生产技术方式,建立起区域产业结构的最优发展模型。这个模型在实际应用时尚需要增加其它一些约束条件。 3. 计算结果及分析 哪一种是最佳方案呢?这需要利用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结合实际需要,根据实现各种方案目标所需的区域资源与条件来确定。,第二节 区域产业结构优化,第三节 第一产业规划布局,一、区域农业规划布局条件 (一)自然条件分析 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体现在多个方面,通常包括: 1. 地貌 2. 光照 3. 土地 (1)土地的有限性 (2)土地的固定性 (3)生产力的差异性 (4)土地可改良性和培育性 4. 水分,第三节 第一产业规划布局,一、区域农业规划布局条件 (二)经济技术条件分析 作为经济再生产过程,农业生产的其规划布局除受自然条件约束外,也直接受制于相关的技术经济条件。包括: (1)农业劳动力条件 (2)农业技术装备 (3)农业生产技术,第三节 第一产业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