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德伦理学ppt课件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51550067 上传时间:2020-11-15 格式:PPT 页数:83 大小:3.1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美德伦理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83页
美德伦理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83页
美德伦理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83页
美德伦理学ppt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83页
美德伦理学ppt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8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德伦理学ppt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美德伦理学ppt课件(8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七讲 美德伦理学(上),曾 勇 武汉大学哲学博士 江西师范大学政法学院副教授、硕导 13617094116 ,主要内容,描述亚里士多德的尼可马克伦理学,说明美德何以是好生活的中心; 描述论语中孔子的伦理思想,根据儒家的自我修养论解释美德;,1.亚里士多德的尼可马克伦理学,美德伦理学起源于亚里士多德的尼可马克伦理学; 这种伦理学的特性是目的论的(即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和目标),亚里士多德说:,“每一门技艺,每一项探究,每一个行为,每一种选择,看起来都是为了达到某种好处。好处被恰当地解释为所有事物的目标所在。”(麦基翁编亚里士多德概论),人的目的,医生的技术目的在于健康,航海技术目的在于安全航海,经

2、济的目的在于财富。他接着说,人生的目的是幸福,人的基本活动是理性一种善的活动。 因此,在亚里士多德看来, 人的目的是要为了完整或圆满的生活而充分地理性思考。,强调品质的善,亚里士多德之关心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的正义和善,而在于它有助于人性的善亚里士多德之关心行为,不在于行为本身的正义和善,而在于它有助于人性的善 。 亚里士多德预先假定人有与生俱来的道德倾向,以一贯和谐均衡的普遍态度遵循这种倾向性便构成了有道德的生活。,善人或德性人的发展,其道德体系突出地以常识为基础的,一般以典范人物的道德判断为根据,而以理性为基础的典范人物被认为是善的、有德性的。他主张做人开始于培养向善的能力,这一能力必须在

3、实践中发展。 例如,父母教导小女孩要说实话,培养习惯,父母教导小女孩要说实话(一种客观的美德),因为他们这样教她,她就这样做了。 最后,她认识到说实话本身自然是一种美德。 此后她继续说实话,因为她知道这样做是善良公正的德性。,培养习惯,这一过程似乎是循环往复的,不过亚里士多德对下述两种行为作出了区分:一是培养善良意向的行为(例如说实话却不晓得这是一种美德),二是一旦确立了善良意向便可从中产生的行为(例如一个人由于知道了说实话是一种美德而说实话)。 亚里士多德进一步指出,美德本身是由智能及其适当训练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意向和气质。,什么是美德?它同恶德的关系如何?,美德是介于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两个

4、极端都是恶德或者过量或者不足(即欠缺)。 美德即为“按照规则进行选择的意向,而规则是真正的聪明人所判定”的过量与不足之间的中道。,真正的明智,真正的明智是认清在任何情况下必做的正义之事的能力。所以,一个人必须判定“真正明智的善人”在面临道德选择时的必然选择,然后做正义之事。,如何确定恰当的中道,道德的中道不可能用数学方法精确地确定。 相反地,它总是“相对于我们”而言的中道,即相对于正在试图确定要做的正义之事的人们的中道。,确定中道,若十磅食品太多(过量)而两磅又太少(不足或欠缺)的话,那么,这两个极端之间的中道六磅,对有些人仍然可能太多,而对另一些人则可能太少; 因此,一个人必须在这两个极端中

5、间选择相对于自己的恰如其分的中道。,由亚里士多德确定的、罗斯列表展示的若干中道实例,情感或行为 过量 中道 不足 自信心 鲁莽 勇敢 怯懦 感官快乐 放荡 节制 不敏感 羞耻感 害羞 谦虚 无耻 激发乐趣 滑稽 诙谐 笨拙 自我表现的实在性 自负 诚实 自贬 友谊的表现 谄媚 友谊 愠怒,2. 儒家的道德自我修养论,中国人的道德自我修养论的核心是美德概念。汉字“德”(virtue)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2世纪的商朝,那时候的“德”被理解为“一个人由于对一种神灵或另一个人做出有利行为而自然增长的一种内在能力”。 在后来的词源学中,“德”(virtue)指的是对某人的“支配力”,但这种支配他人的力量不

6、能用于为满足自己的自身利益而操纵别人 。,“德” “virtue ”“power”,“德”是影响他人的内在能力或意向,因而一般译之为“virtue”(德,美德)或“power”(能力,力量)。 为了过上道德完善的生活,人需要自我改造,而通过实现自我改造的途径,则可取培养和发展“德”来。,“德” “virtue ”“power”,“德”这一概念揭示了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人可以做些什么、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因而含有自我实现的意义。就此而论,“exccllence”(卓越,优点,美德)一词也许是“德”的更恰当的英译,它意味着一个人超越了自己在尽其所能、尽其所有的意义上所能实现的做人目标。,“德”与“礼”

7、,每个人内在具有的东西是“德”,而“excellenc”就是要从一个人的生活和社会条件出发,充分地发扬、发展这个“德”。 从大约公元前11世纪的周朝开始,“德”就同治国能力密切相关。古代圣王就是以仪礼和风俗(“礼”)治国的。,“为政以德”,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说过:“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 正是通过对“德”的专门培养,才使得一个卓越领导者能够对社会产生如此强有力的广泛影响。正是孔子及其信徒为道德自我修养的全面方案奠定了基础。,孔子的论语,就对亚洲的伦理道德所产生的影响而言,任何思想家都不及孔子。他是中国的至圣先师,他的教导具有深遂的人文主义情怀。,他凸显了人的

8、主体性和人文创造的积极意义,并保留了对“天”的敬畏心。他的“仁”的学说仍光芒四射,“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当代全球伦理的黄金规则,中国文化可大可久的根源。,天人合一,为了创立和维护一个公正的、有秩序的社会,他强调人们相互间应承担的责任。 而不是依靠法律和武力进行统治,因为好的统治者展示了对历史的由衷敬畏,关心人民的物质幸福和精神幸福,保持天地间的和谐。 他的道德智慧普遍流传并成为华夏文明和民族长期稳定的基石。,家国同构,在孔子看来,人基本上是社会性的人。一个人出生于一个家庭并成为社会和民族的一员,而社会和民族又被视为一个扩展了的“大”家庭。换句话说,个人身份始终同群体和个人

9、在社会等级中的关系相联结。作为一个社会关系性的自我,一个人扮演了承担相应责任的社会角色。,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朱子解释说:“政者为治之具,刑者辅治之法,德、礼则所以出治之本,而德又礼之本也。此其相为终始,虽不可以偏废,然政、刑能使民远罪而已。德、礼之效,则有以使民日迁善而不自知。故治民者不可徒恃其末,又当深探其本也。” 用政治手段和刑罚对付人民,人民只能暂时不能犯刑律,且也没有廉耻之心。如果用德治和礼治去感化人民诱导人民,民不仅有廉耻心,而且还能人心归顺,增强凝聚力。,家国同构,在中国人的人世生活中,基本单位是家庭;而国家实质上是大写的家庭

10、。陷入社会结构之网并被缠结为其中一部分的个人,被要求在所有人伦关系中相互关照。 在儒家学说中,基本的人伦关系有五项,其本质主要是规定义务和特权的家长制和等级制。正是在这些关系结构中,对日常生活可能具有稳固作用的美德和观念得以贯彻。,儒家的五项基本人伦关系,君臣关系 父子关系 夫妇关系 兄弟关系 朋友关系,对等而非平等,君仁臣忠; 父慈子孝; 夫义妇德; 兄友弟恭; 朋友有信 。,哥哥要为弟弟妹妹们树立良好的 行为榜样,陶冶文雅优美的情操。 弟弟则要尊敬兄长,因为他们有 经验、品质好。,友谊是地位平等者之间互相尊重的关系。 这是人伦关系中惟一的非等级制的基本关系。,对等而非平等,父亲关心儿子,给

11、予保护和教育。反过来,儿子则要恪尽孝顺之道,接受父亲的教诲、指导和指挥,待父亲年老时要尽其赡养之责。此外,长子还要依照通行的传统礼仪举行葬礼,表达对列祖列宗的尊重。,对等而非平等,丈夫:照管家庭,养家糊口(一家之主) 妻子:相夫教子,料理家务,“夫唱妇随”,对等而非平等,儒家人伦关系的本质表明,当我们对所有人表达平等尊重的时候,并非每个人都是平等的。 正统的权威是存在的,合乎体统的做法就是服从权威的意见。,变通性与社会性,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的关系及其相互的角色和责任也随之变化,年长的儿子成了丈夫和父亲,子女做了父母。在儒家的人伦关系中,每一个人都明了自己在同他人关系中的地位,美德只有在人际关

12、系中才有意义。 因此,儒家的美德明显地是社会性的。,儒家的和谐,对中国人思想的研究表明,实现最大和谐是中国人思想的目标。 根据这种和谐理念,我们要来论述儒家的两项主德:一是“仁”,其不同的英译有“human-heartedness”(人性之心)、“benevolence”(仁慈,善行)、“goodness”(德性,仁慈)或“humaneness”(仁慈,人道);二是“礼”,即“rites”(典礼,习俗)、“ritual propriety”(礼仪,礼节)或“appropriateness”(适宜性)。,“仁”说,从词源学上说,“仁”同“氏族成员”相关,而“氏族成员”同本氏族之外的人相 对,在本

13、氏族之内,“仁”意味着对其他氏族成员的克制态度,这种态度不适用于本氏族之外的人。 “仁”的行为是有人性通人情的,最终演变成人之为人的一般条件,从而把“人”同“动物”区别开来,要求行为同人相称相宜而不同于畜生。孔子的银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了“仁”的特性。,“仁”说,实际上,“仁”是由两个汉字构成的:第一个汉字表示单个人,第二个是汉字数目字“二”。由此可见,表意文字“仁”的意义是“一个人同他人共处”。 中国人的“自我”是“关系中的自我”。一个人只能是处于同他人之关系中的个人,这些关系共同结成他的身份。,“仁”说,社群是个人自我暴露的工程。 个人诚实和社群一体化的不可分离性消弭了目的和手段的

14、界限,既使得每一个人本身就是目的,又使得每一个人成为社群中其他每一个人之既定身份的条件或手段。 这是一种相互关系的范式。 “仁”力图使个人利益和社群利益相协调。然而,在任何情况丁,居于第一位的总是整体利益。这一要害合乎逻辑地导致对“礼”的尊重。,“礼”议,“礼”,即礼仪、礼节。 如果一个人要成为正式的社群成员,就必须养成“礼”这一儒家美德,而社群本身的构建也是按照“礼”的仪式进行的。“礼”的应用涉及社群内一切富有意义的角色和各种生活方式,这些角色和生活方式通过风俗习惯和传统代代相传。如果说对美德“仁”的培养促成了一个人处理人际关系的正当的意向性观念,那么,“礼”则使得一个人在任何具体境遇下都有

15、可能展现出身体的行为 。,“礼”议,“礼是仁慈人道的具体化表达。” 从在领导者面前的表现,到着装,到就餐场合的规矩礼节,到问候方式,到毕业典礼、婚礼、葬礼和祭祖仪式等,莫不合乎“礼”。,“礼”议,“礼是仁慈人道的具体化表达。” “礼”是传统的,因而也是社群所要求的个人行为举止的得体适宜,其表现方式并不是仅为形式上的、敷衍应付的东西,而是真正由衷的个人表达法。 “礼”为社会带来安定,使社会无需太多的法律强制和刑罚威胁便可良好地运行。,善德养成,孟子以培育幼芽的农学隐喻来形容道德的自我修养。(性善) 荀子则以将曲木变直、用磨石磨刀的艰难过程来比喻道德修养。(性恶) 这就是说,善良和美德不是自然形成

16、的,而是严格地经由人为的传统习惯培养而成的。,君子人格,儒家一致认为,美德要通过道德自我修养来发展,直到美德成为习惯和人品观念。 这一修养过程不仅是成为好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成为全人的过程。,君子人格,这种道德理想体现在“君子”身上。 所谓“君子”,也就是“优秀的人”或“有教养的人”(在某些方面类似于亚里士多德的“真正明智的善人”)。 在儒家思想中,道德自我修养始终是社会精湛技巧的运用和提炼。,一以贯之的“忠恕”之道,正面:“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负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忠”从“中”从“心”,即可解读为“众心聚集之中央”公众之心意向; “恕”从“如”从“心”,“个体之心”,“恕”道优先,“恕”从“如”从“心”,“个体之心” “吾七十从心所欲,不逾矩” “恕”可被理解为“忠”“信”“孝”“悌”这些使人类社群生活成为可能的,通过礼表达出来的人的社群德性要求的源头活水,“忠恕之道”之本质,“忠”“恕”立足于“心”,“心”乃五脏之一、是身体的一部分,它常与“欲”“情”而非西哲与纯粹意识、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