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教师资格证中国古代教育人物考点归纳

上传人:赵**** 文档编号:151161932 上传时间:2020-11-12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教师资格证中国古代教育人物考点归纳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全]教师资格证中国古代教育人物考点归纳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全]教师资格证中国古代教育人物考点归纳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全]教师资格证中国古代教育人物考点归纳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全]教师资格证中国古代教育人物考点归纳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教师资格证中国古代教育人物考点归纳》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教师资格证中国古代教育人物考点归纳(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教师资格证中国古代教育人物考点归纳学记学记被称为世界教育史上最早、最完整的教育学专著,或者称其为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1.“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和“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化民成俗,其必由学”的含义是教化百姓,使其形成良好的风尚,一定要通过教育,本句中的“民”是指全体国民,化全体国民成“俗”,必然有利于国家建设;“建国军民,教学为先”的含义是治理国家管理人民,首先要通过教育。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其所阐述的都是教育与国家政治的关系。2.“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臧息相辅”第一句的大致含义是:按照一定的时间或季节进行正课的学习,休息的时候也必须有各种课外作业。第二句中,“藏”通内

2、脏的“脏”,“息”是指呼吸的气息,人自身的内脏和大气相配合,才能呼吸自如。指教师的在课上的讲解要与个人在课下的理解相结合才能消化知识。因此,这两句都体现了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原则。3.“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本句的大致含义是:要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要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决不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因此,本句体现的启发性教学原则。4.“学不躐等”和“不凌节而施”第一句是指教学要遵循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不能超越次第,要循序渐进;第二句是指不超过学习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也就是说按照学生接受能力的发展有次序地进行教学。因此,这两句都体现

3、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原文是“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故曰教学相长也”,即只有先去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知识的缺乏,只有教了别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对知识还理解不清。认识到了自己知识的不足,然后才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了自己对有些知识还理解不通,然后才能自己努力。所以说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因此,本句体现的是教学相长原则。6.“豫时孙摩”原文是“禁于未发谓之预,当其可谓之时,不陵节而施谓之孙,相观而善谓之摩。此四者,教之所由也”。即在学生的错误没有发生时就加以防止,叫做预防;在适当的时机进行教育,叫做及时;不超越受教

4、育者的接受能力而进行教育,叫做合乎顺序;互相取长补短,叫做相互研讨。因此,“豫时孙摩”体现的分别是预防性原则、及时性原则、循序渐进性原则、集体教育原则。孔子1.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反映在论语一书中。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2.3.孔子主张有教无类,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把人培养成君子。4.5.实施教育的先决条件是“庶”与“富”。6.7.“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体现了启发式教学原则,也是中国最早应用启发式进行教学的教育家。8.9.“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10.11.“温故而知新”反映了教学原则中的巩固性教学原则。12.13.“力行而近乎仁”反映了知行统一的德育原则。14.1

5、5.“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反映了教师劳动的示范性。16.17.“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体现了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反思。18.孟子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孟子提出了以下原则和方法:1.自求自得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也就是君子沿着正确的路子来得到高深的造诣,就是要求他自觉地得到学问。自觉地得到学问,就能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动摇,牢固的掌握它而不动摇,就能积蓄深广,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2.循序

6、渐进他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他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尽心上)。学习也应该像奔涌的泉水一样,注意到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注意学习知识的连续性,知道学有所成。因此,不能违背学习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他用宋人拔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道理,告诫人们欲速则不达,主张教学必须一步一步扎实前进,要“不盈科不行”、“盈科而后进”。3.专心有恒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集中精力并专心致志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证。孟于用下棋的例子,将专心与不专心分析得很深入。“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

7、秋诲二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 曰:非然也。”(告子上) 他同时反对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上) 对于自暴者,不必再同他讲些什么。对于自弃者,也不必再勉强要求他有什么作为。4因材施教孟子第一个提出了人才教育的思想。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的对象和不同的程度,就要施以不同的教导方法。有的如同及时雨滋润万物一般,让他尽量吸收,有的方法着重培养品德,有的方法着重培养

8、人的才能,有的仅在于回答问题,有的则不作具体指导,让他明白道理自己去努力进取。(尽心上)。人虽然有同样的善性,但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不同,就产生了才能的差异,教育者要根据个体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区别对待。墨子名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受学于儒家,但他特别反对儒家“靡财而贫民”,转而批判儒家,是学术思想史上第一个批判儒家的思想家,他创立墨家学派,并使之与儒家对立,真正揭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墨家主要植根于“农与工肆之人”,与儒家重视传统文化情感不同,墨家更加重视实用技术,为下层人民谋福利。1.“素丝说”与教育作用有一次墨子见染丝而颇有感慨:“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

9、其色亦变。”这就是著名的“素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不同的人性全是因为后天不同的环境与教育造就成的,而非先天有善恶之分、智愚差别,所以人人都应该学习和接受教育。2.以培养“兼士”为教育目的墨家主张建立“兼相爱,交相利”的理想社会,而这一理想需要“兼士”或“贤士”去实现。3.以科技和思维训练为特色的教育内容墨家十分重视科学技术知识的教育,在中国教育史上首次提出并实行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技巧的专门教育,涉及到自然科学、农、工、商、兵器制造等实用学科,突破了儒家以六艺为传统为教学内容的范畴。墨家在中国古代逻辑学史上首先提出“类”、“故”的概念,提出“察类明故”的命题,要求懂得运用类推和求故的方法。此外,对于知识的理解,墨子认为,人的知识的来源可分为三个方面,即“亲知”“闻知”“说知”。4.主动、创造的教学方法墨家强调教育者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动性,提倡积极的说教和劝教,忽视了学习的主动性。主张“古之善者则述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墨家还是中国教育史上首先明确提出“量力”这一教育方法的,他十分注意在施教时考虑学生的力之所能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资格认证/考试 > 教师资格考试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