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一建-实务(市政公用工程)-精讲班-第63讲:城市供热管道工程施工(三)(2020年新版)

上传人:住在山****ck 文档编号:151154224 上传时间:2020-11-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一建-实务(市政公用工程)-精讲班-第63讲:城市供热管道工程施工(三)(2020年新版)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2020一建-实务(市政公用工程)-精讲班-第63讲:城市供热管道工程施工(三)(2020年新版)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2020一建-实务(市政公用工程)-精讲班-第63讲:城市供热管道工程施工(三)(2020年新版)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2020一建-实务(市政公用工程)-精讲班-第63讲:城市供热管道工程施工(三)(2020年新版)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2020一建-实务(市政公用工程)-精讲班-第63讲:城市供热管道工程施工(三)(2020年新版)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一建-实务(市政公用工程)-精讲班-第63讲:城市供热管道工程施工(三)(2020年新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一建-实务(市政公用工程)-精讲班-第63讲:城市供热管道工程施工(三)(2020年新版)(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K415023 供热管网附件及供热站设施安装要点 一、供热管网附件 (一)补偿器 (3)补偿器类型分为自然补偿器和人工补偿器两种: 1)自然补偿是利用管路几何形状所具有的弹性来吸收热变形。最常见的是将管道两端以任意角度相接,多为两管道垂直相交。自然补偿的缺点是管道变形时会产生横向的位移,而且补偿的管段不能很大。自然补偿器分为L形(管段中90o150o弯管)和Z形(管段中两个相反方向90弯管),安装时应正确确定弯管两端固定支架的位置。2)人工补偿是利用管道补偿器来吸收热变形的补偿方法,常用的有方形补偿器(形补偿器)、波形补偿器、球形补偿器和填料式补偿器等。 方形补偿器,其优点是制造方便,补偿量

2、大,轴向推力小,维修方便,运行可靠;缺点是占地面积较大。填料式补偿器又称套筒式补偿器 填料式补偿器安装方便,占地面积小,流体阻力较小,抗失稳性好,补偿能力较大;缺点是轴向推力较大,易漏水漏气,需经常检修和更换填料,对管道横向变形要求严格。球形补偿器球形补偿器(如图1K415023-3所示)是由外壳、球体、密封圈压紧法兰组成,它是利用球体管接头转动来补偿管道的热伸长而消除热应力的,适用于三向位移的热力管道。其优点是占用空间小,节省材料,不产生推力;但易漏水、漏汽,要加强维修。 波形补偿器是靠波形管壁的弹性变形来吸收热胀或冷缩量。它的优点是结构紧凑,只发生轴向变形,与方形补偿器相比占据空间位置小;

3、缺点是制造比较困难,耐压低,补偿能力小,轴向推力大。 上述补偿器中,自然补偿器、方形补偿器和波形补偿器是利用补偿材料的变形来吸收热伸长的,而填料式补偿器和球形补偿器则是利用管道的位移来吸收热伸长的。 近年来,又发展起来一种新型补偿器,即旋转补偿器 (二)阀门 1闸阀 闸阀是用于一般汽、水管路作全启或全闭操作的阀门。闸阀的特点是安装长度小,无方向性;全开启时介质流动阻力小;密封性能好;加工较为复杂,密封面磨损后不易修理。当管径DN50mm时宜选用闸阀。 2截止阀 截止阀主要用来切断介质通路,也可调节流量和压力。截止阀的特点是制造简单、价格较低、调节性能好;安装长度大,流阻较大;密封性较闸阀差,密

4、封面易磨损,但维修容易;安装时应注意方向性,即低进高出,不得装反。 3柱塞阀 柱塞阀主要用于密封要求较高的地方,使用在水、蒸汽等介质上。 4止回阀 止回阀是利用本身结构和阀前阀后介质的压力差来自动启闭的阀门,它的作用是使介质只做一个方向的流动,而阻止其逆向流动。止回阀常设在水泵的出口、疏水器的出口管道以及其他不允许流体反向流动的地方。 5蝶阀蝶阀主要用于低压介质管路或设备上进行全开全闭操作。蝶阀的特点是体积小,结构简单,启闭方便、迅速且较省力,密封可靠,调节性能好。 6球阀 球阀主要用于管路的快速切断。主要特点是流体阻力小,启闭迅速,结构简单,密封性能好。 球阀适用于低温(不大于1 5 0)、

5、高压及黏度较大的介质以及要求开关迅速的管道部位。 7安全阀 安全阀是一种安全保护性的阀门,主要用于管道和各种承压设备上。 8减压阀 减压阀主要用于蒸汽管路,靠开启阀孔的大小对介质进行节流而达到减压目的。 9疏水阀 疏水阀安装在蒸汽管道的末端或低处,主要用于自动排放蒸汽管路中的凝结水,阻止蒸汽逸漏和排除空气等非凝性气体。 1 0平衡阀平衡阀对供热系统管网的阻力和压差等参数加以调节和控制,从而满足管网系统按预定要求正常、高效运行。分静态和动态两类,动态又分自力式流量控制阀和自力式压差控制阀。 二、供热站 管道及设备安装前,土建施工单位、工艺安装单位及监理单位应对预埋吊点的数量及位置,设备基础位置、

6、表面质量、几何尺寸、标高及混凝土质量,预留孔洞的位置、尺寸及标高等共同复核检查,并办理书面交验手续。 (4)管道的材质、规格、型号、接口形式以及附件设备选型均应符合设计图纸要求。钢管焊接应严格执行焊接工艺评定和作业指导书技术参数,焊接人员应持证上岗,并经现场考试合格方可作业。 (6)管道与设备连接时,设备不得承受附加外力,进入管内的杂物及时清理干净。泵的吸入管道和输出管道应有各自独立、牢固的支架,泵不得直接承受系统管道、阀门等的重量和附加力矩。管道与泵连接后,不应在其上进行焊接和气割;当需焊接和气割时,应拆下管道或采取必要的措施,并应防止焊渣进入泵内。 (7)蒸汽管道和设备上的安全阀应有通向室

7、外的排汽管,热水管道和设备上的安全阀应有接到安全地点的排水管,并应有足够的截面积和防冻措施确保排放通畅。在排汽管和排水管上不得装设阀门。排放管应固定牢固。 (8)管道焊接完成,应进行外观质量检查和无损检测,无损检测的标准、数量应符合设计和相关规范要求。合格后按照系统分别进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强度和严密性试验合格后进行除锈、防腐、保温。(9)泵的试运转应在其各附属系统单独试运转正常后进行,且应在有介质情况下进行试运转,试运转的介质或代用介质均应符合设计的要求。泵在额定工况下连续试运转时间不应少于2h。 1K415024供热管道功能性试验的规定 强度试验是超过设计参数的压力试验,该试验用来检查因设

8、计或安装原因造成的结构承载能力的不足,严密性试验是略超设计参数的压力试验,该试验是在系统设备全部安装齐全且防腐保温完成检查可能存在的微渗漏。 一级管网及二级管网应进行强度试验和严密性试验。热力站(含中继泵站)内所有系统进行严密性试验,站内设备按照设计要求进行试验。采用水作为试验介质。试验前应编制试验方案,并经监理(建设)、设计等单位审查同意后实施。试验前对有关操作人员进行技术、安全交底。 试验中所用压力表的精度等级不低于1.5级,量程应为试验压力的1.52倍,数量不得少于2块,表盘直径不应小于100mm,应在检定有效期内。压力表应安装在试验泵出口和试验系统末端。 一、强度试验 管线施工完成后,

9、经检查除现场组装的连接部位(如:焊接连接、法兰连接等)外,其余均符合设计文件和相关标准的规定后,方可以进行强度试验。 强度试验应在试验段内的管道接口防腐、保温施工及设备安装前进行,试验介质为洁净水,环境温度在5以上,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的1.5倍,充水时应排净系统内的气体,在试验压力下稳压lOmin,检查无渗漏、无压力降后降至设计压力,在设计压力下稳压30min,检查无渗漏、无异常声响、无压力降为合格。 当管道系统存在较大高差时,试验压力以最高点压力为准,同时最低点的压力不得超过管道及设备允许承受压力。 当试验过程中发现渗漏时,严禁带压处理。消除缺陷后,应重新进行试验。 试验结束后,应及时拆除试

10、验用临时加固装置,排净管内积水。排水时应防止形成负压,严禁随地排放。 二、严密性试验 严密性试验应在试验范围内的管道、支架全部安装完毕,且固定支架的混凝土已达到,设计强度,管道自由端临时加固完成后进行。严密性试验压力为设计压力的1.25倍,且不小于0. 6MPa。一级管网稳压lh内压力降不大于0.05MPa;二级管网稳压30min内压力降不大于0. 05MPa,且管道、焊缝、管路附件及设备无渗漏,固定支架无明显变形的为合格。 钢外护管焊缝的严密性试验应在工作管压力试验合格后进行。试验介质为空气,试验压力为0. 2MPa。试验时,压力应逐级缓慢上升,至试验压力后,稳压lOmin,然后在焊缝上涂刷

11、中性发泡剂并巡回检查所有焊缝,无渗漏为合格。 三、试运行 工程已经过有关各方预验收合格且热源已具备供热条件后,对热力系统应按建设单位、设计单位认可的参数进行试运行,试运行的时间应为连续运行72h。 试运行过程中应缓慢提高工作介质的温度,升温速度应控制在不大于10h。在试运行过程中对紧固件的热拧紧,应在0. 3MPa压力以下进行。 试运行中应对管道及设备进行全面检查,特别要重点检查支架的工作状况。 对于已停运两年或两年以上的直埋蒸汽管道,运行前应按新建管道要求进行吹洗和严密性试验。新建或停运时间超过半年的直埋蒸汽管道,冷态启动时必须进行暖管。供热站内所有系统应进行严密性试验。试验压力为1.25倍设计压力,且不得低于0.6MPa,稳压在lh内,详细检查管道、焊缝、管路附件及设备等无渗漏,压力降不大于0. 05MPa为合格;开式设备只做满水试验,以无渗漏为合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