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代文献之论吟诵.doc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50227584 上传时间:2020-11-04 格式:DOC 页数:28 大小:14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代文献之论吟诵.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历代文献之论吟诵.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历代文献之论吟诵.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历代文献之论吟诵.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历代文献之论吟诵.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历代文献之论吟诵.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代文献之论吟诵.doc(2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历代音乐文学之口头表达方式朱立侠一、歌诗表现方法之种类及涵义一、各体文学之吟诵情况一、吟诵之发展过程表述行为与诗歌方式一、吟诵之功用一、 历代诗歌之口头表述方式2、楚辞:唱吟诵?楚辞为战国时流行于楚地之歌诗。宋黄伯思东观余论校定楚辞序曰:“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盖楚辞者,楚人之歌词也。楚辞以屈原为代表作家。司马迁报任安书“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离骚为长篇乐歌。其卒曰“乱”。宋吴仁杰两汉刊误补遗:“诗者,歌也,所以节舞者。曲终乃更变章乱节,故谓之乱离骚有乱辞,实本之诗乐。”则知楚辞亦有载歌载舞之特质。又明李陈玉楚辞笺注:“凡曲终曰乱。盖八音竞奏,以收众声之局

2、,楚辞有乱,故知其原入乐谱,非仅词而已。”此则明言其原入乐谱,为音乐也。清蒋骥山带阁注楚辞:“余意乱者,盖乐之将终,众音皆会,而诗歌之节,亦与相赴,繁音促节,交错纷乱,故有是名耳。”可知,“乱”即乐歌尾声突出音乐高潮之手法。“乱曰”即乐歌“乱声”部之歌词,常与舞蹈配合。离骚“奏九歌而舞韶兮,聊假日以娱乐”,又九歌“陈竽瑟兮浩歌”,据此可知,楚辞既可歌唱,亦可以乐器演奏。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曰:“昔楚国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祠,其祠必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九歌之曲。”据此可知,九歌本为祭祀之歌、娱神之舞。而屈原改之,此殆为中

3、国文人之最早改民歌者。故楚辞之出,始合文人诗歌与民歌于一体,从集体创作向个人专著之过度。自是,凡歌诗体裁之新变,皆汲取于民间,由俗而雅,至雅而僵,复兴于俗,如此代变。孤子吟而拉泪兮3、韩诗外传卷第七 第六章 孔子困于孙蔡之间,即三经之席,七日不食藜羹不糁,弟子有饥色,读诗书习礼乐不休。(二)音乐文学之发展期汉魏六朝1、汉赋此期音乐文学以汉赋、乐府为主。汉赋承楚辞而来,亦有乐歌特色。刘勰文心雕龙诠赋云:“及灵均唱骚,始广声貌”;又云:“既履端于唱序,亦归余于总乱”。礼乐志亦云“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可见,赋之为体,亦可歌也。然“赋”本一表现手法,“不歌而诵”,故赋体亦以诵读为主。宫

4、廷有诵读比赛。汉书王褒传载:上令褒与张子侨等并待诏,数从褒等放猎。所幸宫馆,辄为歌颂,第其高下,以差赐帛。议者多以淫靡不急。上曰:“不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辞赋大者与古诗同义,小者辩丽可喜。贤于倡优博弈远矣。”其后太子体不安,苦忽忽善忘,不乐。诏使褒等皆之太子宫虞侍太子,朝夕诵读奇文及所自造作太子喜褒所为甘泉及洞箫颂,令后宫左右贵人皆诵读之。此于赋,则言“诵读”。尚与音乐有关,此后则日渐远之,文体明辨云:“三国、两晋及六朝(古赋)再变而为俳(赋),唐人又再变而为律(赋),宋人又再变而为文(赋)。”赋与音乐日相远,唐以后则脱离矣。元镇的“旋吟新乐府,便读古离骚”,2、乐府汉书礼乐志载:“至武

5、帝定郊祀之礼,乃立乐府,采诗夜诵。有赵、代、秦、楚之讴。以李延年为协律都尉,多举司马相如等数十人,造为诗赋,略论律吕,以合八音之调,作十九章之歌。以正月上辛,用事甘泉圜丘,使童男女七十人俱歌,昏祠至明。”此段叙述甚详。乐府采集编民歌,为文人诗配曲,制谱作乐,培训乐工,以供祭祀、朝会、军旅之需。后亦称其所采为乐府。文心雕龙乐府云:“乐府者,声依永,律和声也”。“匹夫庶妇,讴吟土风,诗官采言,乐胥被律。”“凡乐辞曰诗,诗声曰歌”,“诗为乐心,声为乐体。乐体在声,瞽师务调其器;乐心在诗,君子宜正其文。”故可知乐府固为歌诗,日久乐谱既失,乐府乃为无声之诗。然犹可考其遗迹。如“相和歌辞”是汉代民间主要音

6、乐文学样式。晋书乐志“相和,汉旧歌也,丝竹更相和,执节者歌”。又如宋郭茂倩乐府诗集注相和大曲陌上桑为“三解”。前有艳词曲,后有“趋”。演时有唱有和,有舞有乐,实如歌舞剧。古诗十九首是东汉后期文人五言诗的代表作,曾被誉为“风之余而诗之母”。汉魏时期的“曹家三祖”,“感于哀乐,缘事而发”,拟作了一批乐府歌字词,也创造了一些新声曲调,是汉乐府与古诗十九首进一步交融发展的结果。文心雕龙乐府曰:“魏之三祖,气爽才丽,宰割词调,音靡节平。观其北上众引,秋风列篇,或述酣宴,或伤羁戍,志不出于淘荡,辞不离于哀思,虽三调之正声,实韶、夏之郑曲也”。可见曹家三祖的诗歌许多就是为配合弦管金石造歌之乐来歌唱的,标志着

7、我国音乐文学史上第一次文人歌诗创作高潮的出现。吴声歌曲和西曲,是南北朝时期在相和歌和清商三调的基础上产生的新型乐歌,也是“被诸弦管”的一种乐府诗。吴歌是流行在建业一带的民歌,“子夜歌”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支,相传是晋代一个叫子夜的女子所创,声调凄苦。后来依此曲调的民歌很多,统称为“子夜吴歌”。乐府诗集尚存&!首,都是五言四句的小诗。歌词具有江南城市的地方色彩,反映了市民生活的情趣,内容大都是歌咏爱情的。大子夜歌是直接赞扬子夜歌的,可以说是子夜歌的变曲。由其歌词可知,子夜歌是在丝竹器的伴奏下多用谐声的双关语演唱。歌词想象奇特,比喻生动,曲调优美,所谓“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

8、然”。歌声婉转清新、音韵美妙、感情真挚为人所称道。总之,汉至六朝,音乐文学处于发展阶段,体裁多样,形式活泼,主要的入乐歌诗,莫不以声为主。尤其是乐府诗的创作,承继并超越了前代音乐文学的固有模式,开创了音乐文学史上先乐后诗的新时代。但是,从实质上来讲,它与唐宋以来音乐文学的“倚声填词”还是有区别的。但乐府的发达与衍变为唐代歌曲的兴旺与繁荣开拓了广阔的前景。所以,到了唐代尽管乐府体大多已寿终正寝,基本上不再入乐歌唱,然而许多乐府旧题依然是唐代拟作的主要来源。 曹魏时期,曹氏父子继承乐府民歌的传统.写了大量合拍入乐的诗歌。裴松之三国志注引魏书曰:“太祖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又据法

9、苑珠林等文献记载。曹子建游鱼山,闻梵乐,感唱经之美而悟诗之声律.这种诗与乐的结合,在诗坛上造成了三、音乐文学之鼎盛期唐代是我国音乐文学发展史上的黄金时期。诗歌是这一时期最绚丽夺目的一株奇葩。诗与乐密不可分,同步发展。唐开元、天宝时期,西乐东渐,出现了历史上第一次中外音乐大融合,王建凉州词“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就是这一时期的生动写照。胡乐在与大唐本土音乐的结合中,孕育出了许多新的乐章,也促进了音乐文学的快速繁荣。唐代唱诗之风盛行。唐诗多表现民族生活的旨趣及个人的情感,它超过了地域和时空的界限,体现了大众的民族情感,因而易于引起人们的感情共鸣。这也是歌诗在唐代占有重要地位的原因之所在。

10、起源于汉代和西晋的民间歌谣五绝和七绝,发展到唐代依然保持着乐府的情韵、民歌的清新,所以乐工歌伎多选择五言或七言绝句配在乐曲里唱,诗人为和乐所作的歌词也多是五言或七言绝句。集异记中王昌龄、高适、王之涣三人“旗亭画壁”听歌伎唱诗分高低,既是唐代唱诗的佐证,也充分显示了唐诗的音乐性。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人的作品在当时妇孺皆晓,主要的传播媒介就是歌唱。李白的清平三调就是奉旨而创作的歌词。杜甫的七绝赠花卿颇得歌伎青睐,被入大曲水调歌唱词第七段。白居易的诗更是风靡平民,唐宣宗曾在吊白居易中用“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的诗句高度赞美了白诗的音乐性。据史载,白居易每一诗篇问世,长安歌伎都争相传唱。白居

11、易在与元九书中也说,我“再来长安,又闻有军使高霞寓者,欲聘倡妓,妓大夸曰:我诵得白学士长恨歌,岂同他伎哉?由是增价。”白居易的有些名篇,如长恨歌、琵琶行等本身就是乐曲名。唐代音乐欣赏的佳作如林。如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白居易的琵琶行曾被人们誉为唐代音乐诗的“三绝”。唐代一些失意文人,常常以琴养生、以琴自娱,甚至终生与琴相拥,“抱琴引酌”、歌诗。除白居易外,元稹、张祜、刘禹锡等也都不失为一个诗人兼音乐鉴赏家。所以,唐代盛行的乐器、著名的歌曲以及有影响的歌唱家、器乐演奏家,在他们的诗中都有精彩的描写。他们用诗唱和,用诗赞誉音乐和歌舞,如白居易的长恨歌、问杨琼、霓裳羽衣歌等诗,都生动地

12、再现了当时歌舞艺术所达到的完美水准以及杨琼等一批歌者声情并茂的演唱艺术。是他们张扬了唐代音乐文学,音乐文学又如实记录了他们高超的歌舞天赋和诗人对人生、对艺术的感悟及求新求变的审美感受。唐诗由于歌唱而繁荣、广播,达到了光辉的顶点。但在唐中叶以后,由于文人操纵律诗,刻意追求辞藻华丽,形式完美,对仗用典,平仄押韵,布衣荷锄的平民再也不能像古人“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那样随心所欲地歌唱了。律诗即使配曲来唱,节奏也太单一,唱者难以入情,听者也觉索然寡味。于是白居易与好友元稹继承并发扬了古乐府以来的现实主义传统主张用通俗易懂的新乐府描写现实生活,时谓之新乐府运动。新乐府,即用新题创作而又能播之乐章的一种

13、歌诗。目的是既改良政治,又改变诗风。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总结它的特点说: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字无定声,系于意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意也;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律,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白居易作新乐府五十首,实践了自己所倡导的歌诗理论,但响应者寥寥,无法挽救诗与乐日益远离的危机。诗歌创作的文人化逐渐拉大了音乐与文学的距离,分割了音乐文学的载体。所以到了宋代,繁荣的诗歌体便从音乐文学的主体地位滑落下来,失去了往日的风采。唐诗宋词都有部分是被之管弦可以歌唱的如

14、乐府体但也有更多的部分只能吟诵。李白说“余亦能高咏。”又说“月下沉吟久不归。”杜甫说“新诗改罢自长吟。”萧涤非注“唐诗重音律,特别是律诗,所以必须吟。”白居易的长恨歌既为歌女传唱,又“童子解吟”苏轼的词,被讥为“多不谐音律”,但仍广泛传唱他自己也承认“不能唱曲”,却极喜欢吟诵不仅吟诵诗词,而且喜欢吟诵归去来兮辞和阿房宫赋。辛弃疾设宴请客,每命侍姬歌唱自己的词,遇到得意之处,便亲自吟诵,并征求意见四宋代是音乐文学最辉煌的鼎盛时期。领骚宋代音乐文学的是曲子词,音乐部分称曲子,歌词部分叫曲子词,简称词,又称乐府、乐章、长短句、琴趣等。最初产生于民间,从西域和民间小调演变而来。所以旧唐书乐志说它是“胡夷、里巷之曲”。清代刘熙载在艺概词曲概中说:“乐歌,古以诗,近代以词。如关雎鹿鸣,皆声出于言;词则出于声矣。故词,声学也。”每首词都有一个表示音乐性的调名,称为“词调”,又叫“词牌”,如水调歌头,表示作词时所依据的曲调乐谱;每一曲调都有定句,句有定字,字有定声,各不相同;词又分片,片又叫阕,表示乐曲的停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