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主体功能区划知识体系

上传人:y****8 文档编号:150178182 上传时间:2020-11-03 格式:PPT 页数:47 大小:1.6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主体功能区划知识体系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简述主体功能区划知识体系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简述主体功能区划知识体系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简述主体功能区划知识体系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简述主体功能区划知识体系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简述主体功能区划知识体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主体功能区划知识体系(4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简述主体功能区划 知识体系,内容结构,1.主体功能区的背景、内涵、分类,2.地域主体功能区划,3.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科学基础,4.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程序 方法论,5.地域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意义,1.主体功能区的背景、内涵、分类,1.1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1.2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1.3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1.1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1.1.1 主体功能区提出的背景,发展中的问题 :,国土开发和建设布局无需乃至失控。,生态系统失衡,生态赤字扩大。,城市问题严重。,“诸侯经济”明显。,区域发展差距扩大,不协调问题比较突出。,国际竞争压力增大。,1.1.2 主体功能区的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国

2、土空间是政府利用可调控资源,实现政府发展思路和政策导向的重要手段,而区域规划的重点是将与开发建设有关的资源开发、环境整治、城乡建设和生产力布局各项规划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因此,区域规划是新时期加强政府宏观调控的重要环节。,我国“十一五”规划纲提出主体功能区的的发展思想。 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将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类主体功能区,按照主体功能定位调整完善区域政策和绩效评价,规范空间开发秩序,形成合理的空间开发结构。”,1.2 主体功能区的内涵,所谓主体功能区

3、就是基于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等,按照区域分工和协调发展的原则,将特定区域确定为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一种空间单元与规划区域。(就组成而言,“主体”是指一个地区承担的主要的功能,或者是发展经济,或者是保护环境,或者是其他功能。“主体功能”决定了区的空间属性和发展方向)。,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的综合评判构成地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科学依据。,主体功能区强调主体功能。,主体功能区是客观与主观的矛盾统一。,主体功能区是静态与动态的矛盾统一。,主体功能区体现适度非均衡发展的理念。,要注意到:,1.3 主体功能区的类型,主体功能区的类型有:优化开发区域,重

4、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优化开发区域:从国家层面上看,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尤其是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冀等是比较典型的宏观性优化开发区。,重点开发区域: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闽东南地区、中原地区、武汉城市圈、长株潭地区、关中地区、成渝地区、北部湾沿岸、天山北麓地区等区域是我国国家层次的重点开发区域。,禁止开发区域 :我国禁止开发区包括24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1处世界文化自然遗产、187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565个国家深林公园、138个国家地质公园。,限制开发区域:目前,东北的兴安岭、长白山林地、三江平原湿地等,西北的新疆阿尔泰、青海的三江源等地,内蒙古的部分沙漠化防治

5、区,西南等地的一些干热河谷、喀斯特石漠化防治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防治区,大别山土壤侵蚀防治区等。,2.地域主体功能区划,2.1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内涵与原则,2.2基本原则,2.3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特征,2.1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内涵与原则,2.1.1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内涵,地域主体功能区划是指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生态环境功能和经济社会发展方向,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具有特定主体功能定位类型的空间单元的过程。,2.2基本原则,2.2.1划分的基本原则,以人为本、持续发展原则 区域统筹主体功能导向原则 生态优先、资源节约原则 客观性、前瞻性与可操作性原则,2.2.2

6、区划的层级,确定国家层面主体功能区。 确定省级层面主体功能区。 县(县级市)以及地级市区层面主体功能区。,2.3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特征,多元综合性 空间地域性 主体功能性 尺度依赖性 政策管理性,3.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理论基础,3.1地域分异理论,3.1.1 地域分异理论的内涵,地域分异包括3个层含义: 一是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是自然、经济、人文等要素相互作用所表现出来“集体效应”,具有综合性,整体性 二是这些地域分异具有不同的空间尺度,具有等级层次,其中大尺度的地域分异控制着小尺度的地域分异的发展,而小尺度的地域分异是大尺度地域分异形成、发展的基础 三是地球表面的地域分异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

7、呈现出某种规律性,3.1.2 地域分异: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基础,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主要依据与地域分异: 自然环境的地域分异:包括资源禀赋、生态状况、环境容量 经济环境的地域分异:包括经济结构特点、参与国际分工程度、经济社会发展方向 人文环境的地域分异:区位特征、现有开发密度、人口集聚状况,3.2 生态经济理论,3.2.1 生态经济理论的原则,人类与自然共生共存的原则 生态基础支撑与经济主导性相统一原则 生态安全性与经济有效性相统一原则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原则,3.2.2 生态经济理论:地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理念,为科学选择地域主体功能区划分指标体系提供了理论指导。 为推进区域经济

8、与生态协调发展提供理论依据。,3.3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3.3.1 区域空间结构理论,空间结构理论主要阐述区域各种要素的空间组织模式及其空间运行规律与机制。而地域主体功能区的划分首先是一种空间单元划分,其划分依据主要是区域特征的相似性与差异性。 空间结构特征是区域特征的主要内容之一,空间结构的差异性是区分区域特殊性的重要标志。因此,空间结构理论关于区域空间组织及其运行的研究,为我们识别特定区域的空间组织形式提供了理论支撑。 这里区域空间结构的相似性和差异性主要是指不同区域资源环境特征、经济结构、城市发展、基础设施等方面在空间上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是进行地域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重要依据。,3.3.2

9、区域空间结构的分布,1.空间结构的分布形态: 空间梯度分布 空间等级分布 空间的梯度等级分布 2.空间结构模式: 按空间经济活动区位划分:主要枢纽地域、港口地域、过境地域、陆地过境地域、偏远地域 按空间经济活动功能划分:加工工业地域、资源型地域、农业地域、商业贸易地域、高科技产业地域,3.3.3 空间结构理论在区域主体功能区划中的应用,1.资源环境空间结构 2.经济结构 3.城镇体系结构 4.基础设施布局,3.4 可持续发展理论,3.4.1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科技可持续发展。,人地关系内涵 是人地关系论的新阶段。 一是,多种人地关系

10、问题是产生可持续发展理论的直接背景(人口问题、资源问题、环境问题)。 二是,可持续发展是对“发展”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的产物。,区域关系内涵 可持续发展不仅有时间维问题,也有空间维问题。 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国际关系。是区际关系。 国际关系内涵 要防止发生大规模战争、要树立国际概念,形成持续性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代际关系内涵 当代人只有集约利用资源,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结合起来,把人类对自然的索取和废弃物排放都限制在生态环境可以容纳的限度内,才能给后代人留下充满生机与希望的世界。同时,要树立环境道德观念,把对环境的关怀升华为文化内容与行为准则,并将其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留给后代人。 人际关

11、系内涵 1.要有符合时代潮流的制度构架。有什么样的社会制度,就有什么样的人际关系。 2.要有源于传统而又不失现代特征的文化观念。不同的文化背景必然产生不同的人际交往方式。 3.要有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作基础。人际关系协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是经济可持续发展。,4.1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任务 4.2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论的特征 4.3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法,4.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程序 方法论,4.1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任务,1.区域开发历史与现状分析 2.构建划分主体功能区的指标体系 3.确定区域主体功能 4.明确地域主体功能区的管治导向,4.2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论的特征,1.

12、分区的结果定位在类型区 2.分区的目的面向区域管治 3.充分考虑生态及资源环境的承载力 4.区划的空间单元与行政境界相协调 5.以定量为主与定性相结合 6.“自下而上”为主结合“自上而下”的方法 7.基于GIS平台的综合集成方法的运用,4.3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法,4.3.1 空间尺度的确定,1.类型分区 2.评价单元 3.分析空间,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1.,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主观赋权法:对专家有不同程度的依赖 (2)客观赋权法:没能客观反映指标的实际重要程度 最好采用组合赋权的方法进行赋权 (1)德尔菲(Delephi)分析法 (2)层次分析法(AHP) (3)

13、主成分分析法 (4)灰色关联分析法,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主观赋权法:对专家有不同程度的依赖 (2)客观赋权法:没能客观反映指标的实际重要程度 最好采用组合赋权的方法进行赋权 (1)德尔菲(Delephi)分析法 (2)层次分析法(AHP) (3)主成分分析法 (4)灰色关联分析法,4.3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法,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4.3.3 因子的赋值与量化,指标体系中的因子赋值与量化是进行综合评价的前提,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因子量化主要涉及3种类型。 1.定量因子的标准化:概率单位法、线性插值法、百分位次法、指数法、秩次法。 2.定性因子的定量化:等级比重法、专家评

14、分法、集值统计法 3.功能因子分值法: 功能因子的空间作用模型:引力模型、市场区分界点或城市断裂点模式 功能因子的影响范围,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主观赋权法:对专家有不同程度的依赖 (2)客观赋权法:没能客观反映指标的实际重要程度 最好采用组合赋权的方法进行赋权 (1)德尔菲(Delephi)分析法 (2)层次分析法(AHP) (3)主成分分析法 (4)灰色关联分析法,4.3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法,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4.3.4 因子因素的归并与叠置,1.空间叠置分析 矢量多边形的叠置分析 栅格网的叠置分析 2. 属性因子因素的归并计算 加权求和法 连乘积法 动态加权

15、求和法,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主观赋权法:对专家有不同程度的依赖 (2)客观赋权法:没能客观反映指标的实际重要程度 最好采用组合赋权的方法进行赋权 (1)德尔菲(Delephi)分析法 (2)层次分析法(AHP) (3)主成分分析法 (4)灰色关联分析法,4.3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法,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4.3.5 主体功能类型的判别,1.量化指标的分等定级 量化指标的价值评判需要依靠一定的分等定级的方法,在统计学的方法中主要包括:等计数法、等范围法、自然划分法、标准差、自定义。,2.主体功能类型的三维判别矩阵 通过构造三维判别矩阵进行空间开发引导、空间开发约束、空间

16、开发强度的综合判别。,2.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1)主观赋权法:对专家有不同程度的依赖 (2)客观赋权法:没能客观反映指标的实际重要程度 最好采用组合赋权的方法进行赋权 (1)德尔菲(Delephi)分析法 (2)层次分析法(AHP) (3)主成分分析法 (4)灰色关联分析法,4.3 地域主体功能区划的基本方法,4.3.2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4.3.6 主体功能区的空间聚类,1.空间聚类法 2.星座图法 3.邻域计算,1.空间聚类法,2.星座图法,3.邻域计算,5.地域主体功能区协调发展的意义,5.1是有利于调整产业布局。 5.2是有利于建立完善的财政和投资政策。 5.4是有利于建立绩效评价和政绩考核新机制。 5.3是有利于建立完善的土地和人口管理政策。,5.1是有利于调整产业布局。,按照推进形成主体功能区的要求,提出不同主体功能区的产业指导目录及措施,引导优化开发区域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产业结构层次和竞争力;引导重点开发区域加强产业配套能力建设,增强吸纳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能力;引导限制开发区域发展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