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电转染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9955027 上传时间:2020-11-01 格式:PDF 页数:8 大小:516.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胞电转染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细胞电转染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细胞电转染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细胞电转染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细胞电转染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胞电转染》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细胞电转染(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细胞细胞电转染电转染 电转的简介 . 1 电穿孔转染的基本原理及过程 . 1 电穿孔转染条件的选择 . 1 1 电参数 . 1 2 脉冲时程 . 2 3 脉冲次数 . 2 4 细胞因素 . 3 5 质粒因素 . 3 6 温度 . 4 7缓冲液以及培养液的成 . 4 仪器常用键区介绍 . 5 Neon TM电转染一般流程 . 7 电转的简介电转的简介 电穿孔转染,作为物理方法的一种,出现于 20 世纪 80 年代中。这种方法不仅能 够将 DNA、RNA,还能将抗体、酶及其他生物活性分子转入细菌、酵母、动物 细胞和植物细胞。它是一种高效、简便的基因转移系统,具有其它转移方法无可 比拟的优越性,如

2、操作简便、快捷,可重复性强,臻染率高,适用谱广等。尤其 对目前一般认为难转染的悬浮培养细胞也能获得较高的转染。 电穿孔转染的基本原理及过程电穿孔转染的基本原理及过程 电穿孔法是通过电场作用于细胞几微秒到几毫秒之后, 在细胞膜上暂时形成小孔 或开口, 把大分子如 DNA 等导入细胞并最终进入胞核的技术。 其过程简述如下: 首先在电击过程中,细胞膜上出现穿孔,质粒在电泳力的作用下与细胞膜接触, 并与细胞膜上电穿孔的区域形成一种可转移的复合物。再次电击后,质粒脱离复 合物并扩散至胞质内,开始瞬转;同时小部分质粒进入核内与染色体整合,开始 稳转。一旦 DNA 扩散进入细胞,细胞膜上的小孔可 自动重新闭

3、合。 电穿孔转染条件的选择电穿孔转染条件的选择 1 电参电参数数 电场强度 E 与电压 V 有以下关系:V=E d,在电穿孔实验中,d 为两电极之间的 距离,是一个定值,故本文所指的电场强度的选择即电压的选择。对于动物细胞 来说,电场强度通常选择 11000Vcm,并遵循低电场长时程的原则。电场强 度的大小对 DNA 摄入量的影响主要有:在阈电场强度 Ec (Ec=Uc15R)以下 无 R)以下无 DNA 摄入;适中的场强下 DNA 的摄入呈电场依赖型,随场强的升 高而增大;高场强下,DNA 的摄入进入平台期,与电场的大小无关。电场强度 的大小对细胞存活率的影响主要有:在阈电场强度以下存活率无

4、变化;在适中的 场强下, 存活率呈电场依赖型, 随场强的升高而下降; 存活率在高场强下降为 0。 因此, 要保证较高的转染效率, 必须综合考虑 DNA 摄入量以及存活率两个方面。 不同的细胞系具有不同的最佳场强值, 其确定方式除了实验直接测定比较不同场 强下(对悬浮细胞来说,取 13 倍的阈电场强度,对贴壁细胞来说可升至 5 倍) 转染率的高低之外,还可以采取较为简便的间接法。文献显示存活率在 50左 右的电场参数为较理想的参数,故可间接测定存活率来确定最佳场强值。 2 脉冲时程脉冲时程 时间常数为电容与电阻的乘积,是设定的电压呈指数衰减到 37的时间。电脉 冲的时间长短对 电转染效率有较大的

5、影响,太长、太短都会使转染效 率下降。 最佳时间的确定主要取决于细胞的大小, 细胞越大,穿透胞膜所需的脉冲时程 越长。 电转染 真核细胞的脉冲时程一般控制在 ms 级(不小于 1 ms)。 电脉冲之前, DNA 和细胞随机分布于电极之 间;电脉冲早期,DNA 和细胞向阳极运动;电 脉冲后期 DNA 分子撞向细胞阴极面或末端,并且插入细 胞外膜或者进一步进 入细胞膜间隙,随后在孵育期间,DNA 通过内膜渗透进入胞质。因此电压脉冲 有双重效应,即驱使 DNA 快速向阳极运动以及向受 体细胞表面渗透。电脉冲 的时间太短,则不能使 DNA 分子有效进入细胞;而电脉冲时间过长,细 胞局 部过热可导致不可

6、恢复的损伤,同时电泳所引 起的细胞内外的物质进出(如 Na+ K+浓度差的破 坏)都可引起细胞存活率下降,转染效率的提高被抵 消。真核 细胞基因转染一般遵循低电场长时程的原 则。 长时程(一般 2060 ms)可使细胞 上的穿孔更 大,开放时间更长。此外,适当地延长时程也能降低 电穿孔的阈电 场值,加大电场依赖性吸收的斜率,提 高平台期电场值的放大作用。 3 脉冲次数脉冲次数 脉冲次数的选择一般为 110 次,实验证明对 于大多数细胞系较理想的脉冲次 数为 34 次。 第 1 次脉冲后, 外加的电场开始在细胞膜上穿孔, 第 2 次脉冲后, DNA 在电泳力以及细胞膜蛋白运输的共同作用下转入细胞

7、,当然脉冲也同样触 发电渗透、扩散、内吞等运输方式。理论上,2 次脉冲足以使 DNA 转入绝大多 数细胞,再增加脉冲次数,虽仍有 助于提高转染效率,但如果次数多于 5 次, 导致细胞 损伤直至死亡的负面效应便抵消了对转染效率的提 升。 两次脉冲之间 一般有 1 min 的间隔时间(稍长 也不影响结果),在这段时间内,电穿孔的细胞可 再 生一些必需的细胞膜成分,以恢复部分功能,同时,细胞在这段恢复时期发 生旋转(Brownian 运动),基本解除胞膜的同一位置被多次电击的危险。 4 细胞因素细胞因素 用于电转的细胞一般选取处于对数生长期的细 胞(15 代以内,传代后 2 d)。因为 处于对数生长

8、期 的细胞分裂旺盛, 表面结构致密度比稳定期的细胞 差, 电转后, 细胞膜的恢复能力强,而且处于有丝分裂期的细胞更容易接受外源的 DNA。因 此,处于对 数期的细胞转染率和存活率都比衰老的细胞好。当细胞生长到 A600 为 0.720.78 时,可获得更高的转 染效率,故收集细胞的时间十分重要。细胞 悬液的 密度一般为 1106ml, 当细胞生长密度3106ml(A600O 85)时, 转染效率会骤然下降。原因除 了细胞老化之外,细胞过密会使相邻细胞相互作 用增大,甚至使细胞相互融合,从而导致电场的局部微扰,使电场环境无法均一 化。细胞体积越大对电击 越敏感,所需的电场强度也就越小。 5 质粒

9、因素质粒因素 从质粒的浓度看, 细胞密度为 1106ml 时, DNA 用量在 25ugml 转染效 率最高。转染率在一定范围内随质粒浓度的上升呈线性增高,但到达 一个峰值 后,随 DNA 用量增加而转染率逐渐下降。 其原因可能为细胞吸纳 DNA 有一个 饱和度,过量 便会产生毒性,使存活率降低,不利于转染率的提 高。从质粒的 大小、 构象、 序列看, 一般说来, 转染 效率随着质粒的碱基对数的增多而上升, 同时,线状 的 DNA 比环状 DNA 的转染效率更高,而且更容易进入核内整合到 染色体上,得到稳定表达。所以在 电转前一般选择合适的限制性内切酶,将质 粒线性 化,以期得到较高的转染效率

10、。此外,如 CMV、SV40 等病毒启动子有 助于基因在真核细胞内的高效表达。从质粒的纯度看,用高纯度的 DNA 才 能 提高电转的效率,且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 DNARNA 应该超纯(A260 A2801 8), 其次应不含内毒 素, 同时质粒应溶于双蒸水而不是 TE 缓冲溶液, 因 为当 DNA 样品中存在 EDTA 或缓冲盐类(如 Tri 时,转染效率会急剧下降。 6 温度温度 一般情况下,电转的过程是在室温下进行,但在 电击前后可对细胞进行冰浴处 理。电击前冰浴的时间对转染率影响不大,但低温环境能够防止 DNA 被外源性 DNA 酶降解,并限制在电击中因 Joule 作用而产生的不良反

11、应,因此,实验一般 选择电击前冰浴 5min。电击后冰浴,会影响 DNA 摄入,因为电击后冰浴可增强 细胞收缩,细胞膜上的 电穿孔封闭较慢,延长外源性 DNA 摄入时间,从而提 高其摄入量。在室温环境下,虽然细胞膜上的孔 封闭速度快,但在随后 2h,质 粒还可通过电内化进入细胞,因此摄人量不一定比 4环境下低。而且,室温下 细胞在 5 min 内即闭孔,在 4的环境下穿孔状态可保持 4h,穿孔封闭缓慢降低 了存活率, 同时细胞在低温下更容易受到损伤, 因此, 综合考虑摄人量和存活率, 大部分文献倾向于电击后细胞仍在室温或 37下保存。 7缓冲液以及培养液的成缓冲液以及培养液的成 电转前培养液的

12、选择:真核细胞常用 RPMI 1640+10FCS(胎牛血清)培养。 电转培养液 选择:细胞受电击后产生孔洞使细胞质与电转缓冲 液直接接触,因 此细胞对渗透压和缓冲液离子组成 十分敏感。从渗透压来说,低渗缓冲液比等 渗或高 渗缓冲液更利于获得较高转染率,因为低渗的环境 可降低电导并限制 Joule 作用,利于质粒的转染。 对于不同的细胞系也可将等渗和低渗的缓冲液按 不 同的比例混合使用。 最佳的混合物是使细胞在达到最大程度肿胀(达到最大细 胞直径)的同时,细胞裂解死亡率又小于 10。从组成来说,常用的电转缓 冲液 分 3 类:第 1 类为细胞培养液,如 RPMI 1640, DMEM,DMEM

13、F12 等;第 2 类为磷酸缓冲液,如 KPBS,HBS,HeBs,PBS 等;第 3 类为 Cytomix 缓 冲 液,Cytomix 配方如下:120 mmolL KCI,0.15 mmolL CaCl2,10 mmolL K2HP04(pH=7 6), 25 mmolL HEPES(pH=7 6), 2 mmolL EGTA (pH=7 6), 5 mmolL MgCl2,2 mmolL ATP,5 mmolL 谷胱苷肽。相比之下,Cytomix 的转染 率最高, 特别是对难以转染的半贴壁细胞和悬浮细 胞, 而且死亡率较低。 Cytomix 缓冲液组成与细胞 内离子成份非常相似。有助于细胞保持其通透性。 与常用的电转缓冲液 PBS 和完全培养液相比,Cytomix 缓冲液中 Ca2+、M92+、 Na+浓度低,用 EGTA 代替 EDTA,pH 值、K+浓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