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维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 专题5生物与环境专题辅导与测试课件 人教版.ppt

上传人:marr****208 文档编号:149808436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1.6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三维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 专题5生物与环境专题辅导与测试课件 人教版.ppt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三维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 专题5生物与环境专题辅导与测试课件 人教版.ppt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三维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 专题5生物与环境专题辅导与测试课件 人教版.ppt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三维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 专题5生物与环境专题辅导与测试课件 人教版.ppt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三维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 专题5生物与环境专题辅导与测试课件 人教版.ppt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三维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 专题5生物与环境专题辅导与测试课件 人教版.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三维设计2011届高考生物 专题5生物与环境专题辅导与测试课件 人教版.ppt(7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把脉考情 本专题内容包括生态因素,种群和生物群落,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与功能,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人与生物圈等内容。 本专题涉及许多社会热点问题,如生态农业、生物多样性、环境问题,特别是对应温室效应的低碳生活、低碳工业等。种群和群落方面,常考点主要有分析种群数量的变化规律、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对种群数量变化曲线图的理解、群落的空间结构等;生态系统方面,常考点主要有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等。近年来,环境问题越来越受人类,关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的召开,2010年以来极度干旱、洪涝、飓风、地震等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更加剧了人们对环境问题

2、的担忧,这也与时俱进地体现于高考中,同时生物的多样性也是环境问题的重要内容,也应引起广泛地关注。,复习方略 (1)要深刻理解主要考点所涉及的知识和联系。如生态因素对 个体的影响实例的分析,种内、种间关系实例的分析,物种、种群、群落与生态系统几个概念的区别,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特点及二者的关系、生态平衡的原理及应用、环境污染的起因及治理等。 (2)加强与生命的物质基础、结构基础、代谢等相关知识的联 系。如将细胞亚显微结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新陈代谢的类型等知识与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结合在一起进行复习。这些内容是学科内综合题目的重要命题素材,备考时要加强一些具体题目的训练。,(

3、3)加强图形题的训练。本专题很多知识是借助图形来进行考 查的,如生态因素对某种群数量变化的影响(其中种间关 系变化曲线较为重要)、种群的增长曲线、生态系统的结 构与功能示意图(包括结构组成、物质循环、能量流动、 食物链、食物网等)、“C、N、S”三元素的物质循环示 意图等,这些知识综合体现了考纲中对理解、识图、分析、运用等能力的具体要求,因此,备考时要多做一些 相关试题,加强这方面的能力训练。,(4)关注生态利用生态学原理解释、解决可持续发展的有 关问题是高考的一个热点。内容主要包括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治理方案等,如赤潮、水华、外来物种入侵、温室效应、酸雨、基因污染、生态农业的设计等,这些关乎

4、人类生存的重大问题,在备考时应作为专题来对待,具体做法是针对每个专题搜集相关知识,然后进行知识间的综合与分析。,1(2010山东高考)如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 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 () A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 B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 C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 D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 A项中,K/2时种群增长率最大,控制有害动物应在K/2之前最有效;B项中,我国控制人口增长的主要措施是实行计划生育,即降低人口出生率来减少净补充量,不能靠增加死亡率来减少净补充量;C项中,可通过出生率和死亡率来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项

5、中“最大日捕获量”的捕捞时间不是K/2处,而是鱼群密度最大的K值时。,答案 C,1种群的基本特征与种群数量之间的关系,2两种种群数量增长曲线的比较及应用 (1)曲线比较,(2)种群数量增长规律在实践中的应用 在资源开发利用方面(如渔业捕捞):一方面要待资源增 长到K/2时开始捕捞,另一方面要使捕捞后的数量仍维持在K/2处,捕捞后,鱼的数量会迅速回升,唯有如此,才能实现持续高效利用。同时还应保证鱼生存的环境条件,尽量提升K值。,4“植被的垂直分布”与“群落的垂直结构”的分析 (1)两种典型的群落垂直分层现象 植物群落的垂直结构表现了群落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性。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与光照强度有关,群落中

6、的光照强度总是随高度的下降而逐渐减弱(如下图所示)。,(2)两种典型的植被垂直分布状况 高山植被分布,南(北)半球植被分布,海拔高度和纬度都影响环境的温度,使不同植物分布在“不同的地段”上。实际上,高山相当于缩小了的半个地球,二者的分析方法相近。因此,植物在高山上和地球表面的带 状分布,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不同地段分布着不同的生物群落),事实上,高山植被中的阔叶林、针叶林等隶属于不同的群落,每种群落各具有垂直结构,当然也具分层现象。如阔 叶林中植被具垂直分层现象,针叶林也具其特有的垂直分层 现象。 由此可见,海拔高度或纬度的不同引起的“植物的垂直分布”不等于“群落的垂直结构”。,2(2010全

7、国卷)右图是一个农业 生态系统模式图,关于该系统的 叙述,错误的是 () A微生物也能利用农作物通过光合作用储存的能量 B沼气池中的微生物也是该生态系统的分解者 C沼渣、沼液作为肥料还田,使能量能够循环利用 D多途径利用农作物可提高该系统的能量利用效率,解析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不能循环利用。该系统中,沼气池中的微生物能利用农作物固定的太阳能,属于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减少了能量的流失,提高了能量的利用率。,答案 C,1生态系统成分定位 (1)所有“自养型”生物均属生产者,主要为绿色植物,还 包括蓝藻、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等。 (2)所有营“腐生”生活的生物均为分解者,主要

8、包括腐生 细菌、真菌,还包括腐生动物(如蜣螂等)。 (3)消费者泛指营捕食、寄生生活的所有动物、植物(如菟 丝子)和微生物。,2食物链(网)中因某种生物减少导致其他生物变动情况 分析 (1)第一营养级(生产者)生物减少:可引发连锁反应,致其 之后的所有营养级生物均依次减少。 (2)天敌减少:可致被食方生物类群短期内增加(随后减少 直至稳定)。,(3)“中间”环节生物减少:首先引发以该营养级为惟一食 物的生物类群的减少,其他类群变动状况应另作具体分析。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中,若蚱蜢突然减少,则以它为食的蜥蜴减少,蛇也减少,蛇减少则鹰就更多地吃兔和食草籽鸟,从而导致兔及食草籽鸟减少。在这里必须明确蛇

9、并非鹰的惟一食物,所以蛇减少并不会导致鹰减少,它可依靠其他食物来源而维持数量基本不变。,3能量在各营养级间流动过程分析,由此可见 (1)摄入量粪便量同化量; (2)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量; (3)下一营养级粪便量不属于该营养级同化量,而属于上一 营养级被分解者分解量。,4比较碳循环、氮循环与硫循环,5.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和总稳定性的关系 (1)图示,(2)解读 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定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性强,如热带雨林与草原生态系

10、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的y值。,x可以表示恢复到原状态所需的时间;x越大,表示恢复力稳定性越弱,反之,恢复力稳定性越强。 TS表示曲线与正常范围之间所围成的面积可作为总稳定性的定量指标,这一面积越大,即x与y越大,则说明这个生态系统的总稳定性越低。,3(2010北京高考改造)保护生物多样性是实现人类社会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下列对生物多样性的理解正确的是 () A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自然选择无关 B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是食用价值 C物种多样性比较高的生态系统相对稳定 D遗传多样性较低的种群适应环境能力强,解析自然选择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因而生物多样性的丰富程度与

11、自然选择有关;生物多样性最重要的价值是间接价值生态价值;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中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内容之一,遗传多样性越低,个体间的差异越小,种群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答案 C,1负反馈调节与正反馈调节的比较,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圈的稳态的比较,3.生物多样性三个层次之间的关系 物种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最直观地体现,是生物多样性概念的中心;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内在形式,一个物种就是一个独特的基因库;生态系统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外在形式,保护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是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例1(2010重庆高考)为探究食物相同的三种水生动物的种 群

12、增长规律及种间关系,某小组进行了下列3组实验(各组实 验中,每种动物初始数量相等。饲养条件相同): 组1:甲种与乙种分别于两个容器中饲养。甲种数量变化如曲 线A所示。 组2:甲种与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乙种数量变化如曲线F 所示。 组3:乙种与丙种于同一容器中饲养,形成上、下层分离分布。一段时间后每种动物的数量均较组1少。,各组中每种动物的种群数量变化,(1)组1中,甲种动物的种群数量主要由_和_ 决定;若容器内饲养液体积为20 mL,则第40天时乙种的种群密度为_。 (2)在某些生态系统中,存在与本实验类似的种间关系。 在同一段河流中食物相同的两种鱼,分别分布在河流中央底部和临近河岸底部,其

13、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其分布体现生物群落的_结构。 在玻璃温室中放养食物相同的两种传粉昆虫后,一种数量增加,另一种减少,其种间关系与图中曲线_代表的类似。,答案(1)出生率死亡率(两答案位置可互换)30只/mL (2)D和E水平B和F,(1)环境因素与生态因素、生态因子综合作用与主导因子的 关系,(2)几种生物关系辨析 种内斗争与竞争:种内斗争是种内关系,发生在同种生物个体之间;竞争则是种间关系,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个体之间。 竞争与捕食:竞争是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由于争夺共同的资源和空间等而发生的斗争现象两种生物的生活习性越相似,竞争就越激烈,而捕食是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为食的现象,是

14、吃与被吃的关系。 种内斗争与捕食:鲈鱼的成鱼以幼鱼为食是同种生物之间的现象,应属于种内斗争,而不是捕食。捕食发生在不同种生物之间。,1下图为某一区域M、N两物种的资源利用曲线(纵横坐标分 别表示被M、N两个物种所摄取的食物数量和种类),其中表述正确的是 (),A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竞争 Bb越大,生物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弱 CM、N将呈现“J”型增长 Ddb,M与N种间竞争激烈,答案:D,解析:曲线不重叠时,M与N不存在食物竞争,但两物种生活在同一区域,可能存在其他方面的竞争。b越大,生物取食范围越大,适应环境的能力越强。自然环境中,M、N最终呈现“S”型增长。db时,M、N的食物种类越相同

15、,种间竞争越激烈。,例2(2010海南高考)请回答: (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_的 形式进行。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_的太阳能。 (2)分解者通过_和_的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 CO2等释放到无机环境中。,(3)右图所示的食物网中共有_条 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_。 (4)如果环境中的某种有毒物质在生物 体内既不能分解,也不能排出体外, 则该物质经_的传递后,便可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积累。因此,通常生物所在的_越高,该有毒物质在其体内的积累量越大。,解析(1)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形式进行循环;驱动整个生态系统运转的能量主要来源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

16、固定的太阳能。 (2)分解者可通过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方式将有机物分解成CO2释放到无机环境中。 (3)该图所示食物网包含了植物兔鹰,植物鼠鹰和植物鼠蛇鹰共3条食物链,其中初级消费者是兔和鼠。 (4)难溶有毒物质可沿食物链富集,从而导致营养级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答案 (1)CO2绿色植物固定(或光合作用固定) (2)有氧呼吸无氧呼吸(或发酵)(3)3兔和鼠 (4)食物链营养级,2在2009年12月哥本哈根联合国气候峰会上,科学家提供了 1000年2000年地球大气中的CO2含量(ppm)和每平方米热量(W/m2)的关系图(如图),CO2含量从1860年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前后迅速上升,至1950年前后,上升曲线已几乎呈直线态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碳在生物群落与无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是以CO2和有机 物的形式进行的 B从图中可以看出,温室效应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