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

上传人:玩*** 文档编号:149804956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DF 页数:25 大小:237.6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最新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最新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最新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最新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最新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2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最新中考语文试卷语文诗歌鉴赏+现代文阅读题分类汇编 一、中考语文诗歌鉴赏训练 1读下面题目,完成题目。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1)参考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却” 的义项,诗句中“ 却” 的意思为 _ 动退;后退。 动打退:击退。(又)动使动使 后退。 动推 却;推辞;拒绝。 动去:去掉。 动回头。 副通 “ 恰 ” ,刚刚。 (2)下列加下划线词的用法与众不同的一项是() A.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B. 初闻涕泪满衣裳C. 却看妻子愁何在D. 便下襄阳 向

2、洛阳 【答案】 (1)回头 (2)D 【解析】 【分析】( 1)要求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分析“ 却” 的意思。 “ 却看妻子愁 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翻译为:回头看妻子和孩子哪还有一点的忧伤,胡乱地卷起诗书 欣喜若狂。故 “ 却” 在这里解释为:回头。 ( 2)河南:古义是指黄河以南。今义指河南省。涕:古义是指眼泪。今义是鼻涕。妻 子:古义是指妻子和孩子。今义是指男子的配偶。下:经过。ABC 三项的加下划线词都是 古今异义词。故选D。 故答案为: 回头; D。 【点评】 本题考查词义的理解,结合诗句和诗歌内容即可作答; 本题要结合积累的文言实词进行分析。在平时的学习中,必须熟记重点的

3、课下注释,然 后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现象进行归纳整理。 2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奉诚园 闻笛 (唐)窦卑 曾绝朱缨吐锦茵,欲披荒草访遗尘。 秋风忽洒西园 泪,满目山阳笛 里人。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 (元)赵孟頫 溪头月色白如沙,近水楼台一万家。 谁向夜深吹玉笛,伤心莫听后庭花。 【注】 奉诚园:原始唐代名将马燧的园苑,马氏因功高盖主,遭德宗猜忌。 西园: 系汉末建安诗人宴游之所。 山阳笛: “ 山阳 ” 为魏晋之际竹林七贤旧游之地。七贤中的嵇 康被司马氏杀害后,向秀重过其旧居,听到邻人吹笛,因而想到昔日游宴之乐,作思旧 赋。 赵孟頫:湖州人,宋王室后裔。 笛声中有故事,笛声中有情感,请

4、结合典故分别赏析两首诗歌的情感。 【知识卡片】典故指诗文等所引用的古书中的故事或词句。运用典故可以含蓄地表达作者 的思想感情,言简意丰。 【答案】奉诚园闻笛:诗人由如泣如诉的笛声联想到马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达诗 人的不平之鸣和追慕先贤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赵孟頫在月色如沙的深夜听到一曲后庭花,借“ 后庭花 ” 的典 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解析】 【分析】第一首诗写诗人访奉城园的所见所闻所感,首句通过楚王绝缨和醉吐相 茵故事,刻画出一个目光远大、胸次宽广的人物形象,这其实是赞扬马燧高大的形象,但 这样一个伟大的人物却遭德宗猜忌,表达了诗人不平之鸣。

5、次句“ 欲披荒草访遗尘” ,咏凭 吊事兼写出旧园遗址的荒凉。“ 朱缨 ”“锦茵 ” 与“ 荒草 ”“遗尘 ” 的对照,突出了一种今昔盛衰之 感。后两句写诗人怀古伤今的悲痛,用了“ 西园 ”“山阳笛 ” 两个典故,秋风、园苑,是眼前 景;闻笛、下泪,是眼前事。眼前的景,眼前的事烘托了诗人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 伤感之情。 第二首诗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色,第三、四句写深夜听到玉笛的声音,让诗人联想到“ 后庭 花” 的典故,后庭花一般认为是亡国之音,诗人其实是借 “ 后庭花 ” 的典故表达内心的亡 国之痛。 故答案为:奉诚园闻笛:诗人由如泣如诉的笛声联想到马燧、嵇康的不幸遭遇,表达 诗人的不平之鸣和追

6、慕先贤的心情以及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吊古伤感之情。 次韵刚父即事绝句:赵孟頫在月色如沙的深夜听到一曲后庭花,借“ 后庭花 ” 的典 故表达内心的亡国之痛。 【点评】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使用典故的能力。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 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要联系诗中的景、物、意象来体 会,此题要认真分析诗歌典故的内容。多积累一些诗歌中常见的历史故事,多记忆一些古 诗名句,无疑对准确把握诗人的情感,理解诗歌的主题是很有帮助的。概括思想感情的一 般模式为:这首诗通过描写(叙述) 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 的感 情。 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渔家傲

7、秋思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下列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的一项是() A. 衡阳雁去B. 四面边声C. 长烟落日D. 孤城紧闭 (2)句子 “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思想感情? 【答案】 (1)A (2)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 这“ 一杯 ” 与“ 万里 ” 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的复杂而又矛盾 的情绪。 【解析】 【分析】( 1)雁是候鸟,每逢秋季,

8、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所以“ 衡阳雁去 ” 最能体现塞下秋天季节特点,故选A。 (2)此词是词人任陕西经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时所作。当时他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线,承担 起北宋西北边疆防卫重任。这首词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 勒归无计 ” 是一篇之眼,意思是:饮一杯浊酒,我不由得想起万里之外的亲人,可是,眼下 外患未平,功不成名不就,又怎能半途而废。直接抒发了词人渴望建功立业与浓重乡思相 矛盾的情感。 故答案为: A; 这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思乡之情萦绕心头。这 “ 一杯 ” 与“ 万里 ” 形成了悬殊的对比,抒发了作者思乡却又渴望建功立业

9、的复杂而又矛盾的 情绪。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就能得出答案。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考生要理解诗歌的内容以及手法,理解诗人 的抒情方式和角度,从诗歌中的意象进行理解分析,就能归纳出诗人的情感。 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题目。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这首诗突出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一手法。 (2)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1)拟人修辞手法;把“ 草树 ” 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 斗 ” 艳,写出 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 无才

10、思 ” ,“ 惟解 ” 赋予了 “ 杨花榆荚 ” 人一般的情感。 (2) 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 【解析】 【分析】 此诗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 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 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把 “ 草树 ” 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 去;百花 “ 斗 ” 艳,写出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 无才思 ” ,“ 惟解 ” 赋予了 “ 杨花 榆荚 ” 人一般的情感。 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

11、未来之 意。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 草木 ” 有“ 知” 、惜春 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面对晚春景象,诗人一 反常见的惜春伤感之情,变被动感受为主观参与,情绪乐观向上,很有新意。 故答案为: 拟人修辞手法;把“ 草树 ” 写得有知觉,知道春天将归去;百花“ 斗 ” 艳,写出 花儿像人一般竞相展示自己的美丽;“ 无才思 ” ,“ 惟解 ” 赋予了 “ 杨花榆荚 ” 人一般的情感。 对春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对春天将尽的留恋之情(或者惜春之情)。 【点评】 本题考查赏析重点句子。答题时应注意,赏析句子根据句子的内容和语言表

12、达,从修辞或写作手法、情境、情感几个方面来分析精彩巧妙之处。 本题考查体会思想感情。答题时应注意,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把握作品的旨趣、 作者的情感倾向、诗句的原意,抓住诗词中关键词的用法、含义及作用体会。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赠别 (唐)赵嘏 水边秋草暮萋萋,欲驻残阳恨马蹄。 曾是管弦同醉伴,一声歌尽各东西。 (1)请赏析首句中的“ 萋萋 ” 。 (2)诗人在诗中抒发了哪些情感? 【答案】(1)“ 萋萋 ” 是指草茂盛的样子;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 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 蓬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即将

13、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 景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 时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解析】 【分析】( 1)首先要理解这个词语的本义,然后再结合全诗内容分析其营造的意 境或表现作者的感情情等。萋萋” 是指草茂盛的样子,写出了水边草木的繁茂,渲染了离别 时悲伤的气氛,从而烘托出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2)抓住秋草、残阳,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抒发了使人 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故答案为: “ 萋萋 ” 是指草茂盛的样子

14、;首句运用叠词,增强了音韵美,写出了水边草木 的繁茂,渲染了离别时悲伤的气氛;这蓬乱的草就像是诗人心中面对离别时的不舍一样蓬 勃,烘托出诗人悲戚的心情。 即将于有人各奔东西,表现了使人依依不舍之情;临水送别,残阳暮秋,眼前的荒凉景 色勾起了诗人心中的愁思,表达了诗人孤独寂寞之情;曾经一起管弦相伴,而后不知何时 能相见,表达了诗人对前途的迷茫与担忧。 【点评】 本题考查赏析古诗炼字的能力。品析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该 字的字义 +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该字所传递的作者的情感、态度。解 答时,需要反复诵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意,揣摩字词在诗中的意思,体会该字词在诗中创 设的

15、意境,联系整首诗歌,结合具体语境,分析该字词所传达的情感。 此题考查学生对思想感情的理解能力。理解诗句所表达的情感,一是间接的从诗中所描 写的景物特点上揣摩,理解诗人心境和情绪,二是抓住诗中诗人直接表达情感的句子理 解,三是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沁园春 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 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 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1)“ 山舞银蛇,

16、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任选一种修辞手法 做简要赏析。 (2)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A. 上阕对北国风光的描绘,表现了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B.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作为革命领袖创造空前历史业绩的信念和对无产阶级革命事业必胜的 信心。 C. 不论是上阕还是下阕,都把写景、抒情、议论三者融合在一起。 D. 这首词的上下阕各有一个关键字,上阕是“ 望” ,下阕是 “ 惜” 。 【答案】(1)对偶、比喻、拟人。“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把群山比作 “ 银蛇 ” ,把高原比 作“ 白象 ” ,化静为动,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冰雪覆盖下的群山高原连绵起伏、活泼奔放的气 势与勃勃生机。 (2)C 【解析】 【分析】(1) 修辞手法判断。“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字数相同,词性相对, 是对偶修辞。“ 舞” 和 “ 驰” 把山河原拟人化,“ 比高 ” 把山、原拟人化,是拟人修辞。把“ 山” 比 成银蛇,把 “ 原” 比成蜡像,比喻修辞。 作用分析。对偶:字数相同,句式整齐,读起来 朗朗上口,具有韵律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心得体会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