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赏析

上传人:w****7 文档编号:149794318 上传时间:2020-10-30 格式:PDF 页数:2 大小:7.9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赏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赏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赏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赏析(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赏析 高一语文必修二故都的秋赏析 故都的秋里的秋天是以“清”“静”“悲凉”为题眼的一篇文章,文章用北国的 秋景的浓色与厚味来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浅味形成对比。全文 1600 多字,运用了 40 多个秋 字来描写秋景非但没使文章枯燥无味反而使文章更加生动,可见郁达夫的写作手法已经出神 入化了,本文堪称佳作。 一、诵读提示 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 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由于本文的写作离今天已经久远,学生要充分把握文中的意味情味 可能有些困难, 所以应当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并提示学生诵读宜慢不宜快,认真体会景 物描写所蕴含的思

2、想感情,当读到作者直接抒怀部分时更要认真感受作者的心意、情怀。 要 注意课文的文眼,即“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此句提 纲挈领,笼罩全文,更要认真领会,循此线索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二、整体感知 1. 本文题旨 “故都” 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念之意,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 字确定描写的内容, 与 “故都”结合在一起, 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 题目明确而又深沉。本文通过对北平秋色的描绘,赞美了故都的自然风物,抒发了向往、眷 恋故都之秋的真情,并流露出忧郁、 孤独的心境。 在把握本文主旨时,要注意理解作者思想 感情的时代性。 社会风

3、云和个人遭际在作者心里投下阴影,以致对故都清秋的“品味”夹杂 着一些苦涩。 2. 本文结构 文章开头和结尾都以北国之秋和江南之秋作对比,表达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中间 主体部分从记叙和议论两方面描述故都纷繁多彩的清秋景象:记叙部分采用并列结构,根据 “清”“静”“悲凉” 的三个层次, 逐一描绘故都的自然风物,共有五种景况, 即清晨静观、 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都市闲人、胜日秋果;议论部分,从喻理的角度,进一步赞颂自然之 秋,赞颂北国之秋。首尾照应,回环往复;中部充分展开,酣畅淋漓。 3. 情景交融的特点 作者将苦涩的 “品味”与生动的景物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特殊的神韵。 他不写故都皇

4、家宫殿、园林, 也不写远近郊区众多优美的自然风光,那些景致虽然也代表了 故都的特色, 但似乎离老百姓生活很遥远。他只是依凭一个普通文化人士的眼光来观察和体 验故都之秋,他笔下的秋味、秋色和秋的意境与姿态,都笼罩着一层奇异的主观色彩。例如 写“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在破壁腰中,静对着”蓝色的牵牛花,从寻常景象甚至破 败景象中看出、体验出美来。写“北国的槐树”的落蕊,“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 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写“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 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这些细腻而独特的感受、 忧郁而优美的情怀, 恐怕只有郁达夫

5、这样一个具有平民倾向又饱受颠沛流离之苦的读书人才 能体验得到, 才能表现得细腻而深刻。最能表现情景一体的是“清”“静”“悲凉” 的描述。 “清”“静”,既是对客观景物特点的描写和总结,又是作者内心的感受;“悲凉”,则更 多的是作者的主观感受,与景物既有联系又无必然联系( 因为感秋可生悲也可生喜,悲者未 必从秋景得来 ) 。“清”“静”是大多数散文家能感悟得到和写得出的,未必见得奇妙,而 “悲凉”则属于郁达夫一人独有,最见奇妙。总之,本文情意浓厚,以抒发内心感受为主, 写景并不像其他作家的散文名篇那样占有很多篇幅。在这一点上可与 荷塘月色 对比,荷 文写景似用工笔,精描细绘,景物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6、,情为景所藏所掩;本文则略于写景, 尽力抒情,文情更给人以亲切感、厚重感。 三鉴赏要点 1. 对比 开篇提到“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结尾提到“南国之秋,当然也有它的特异的地 方的”,并作了适当的展开,以此与北国之秋作对比。对比的目的非常明确,即抑彼扬此, 北国之秋胜于南国,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达作者对故都的秋的热爱。这种感受既来自空间 的对比 ( 南北两地 ) ,也来自时间的积累(“已将近十余年了”) 。 2. 描写 本文直接描写景物的语句不多,但都是极其精彩的,而且饱含作者的深情。 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

7、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 静对 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 朝荣 ) 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听觉形象。 景物写得非常细致,如“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像 喇叭似的牵牛花( 朝荣 ) 的蓝朵”;也写了观景、赏景的心态、动作,如“细数”“静对”, 透露出悠闲、惬意。总起来说,表现了作者热爱故都之秋的情怀。 北国的槐树,也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 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 的触觉。 这里写了视觉形象、触觉形象。花铺满地,写视觉形象;脚踏花地,写触觉感受。写

8、触觉,更给读者以逼真的感受。这里寂静无人,斯人独徘徊,无人可与交流,便只有与自然 相交融。揣摩作者的心境,大约是欣喜的,又是寂寞的。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 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 这里的写景不拖泥带水,一句一景, 写出了北国清秋之雨忽来忽去的情景。云的景象、 雨的阵势, 写得活灵活现, 说明作者观景非常细致,也表明作者在谈到寻常百姓生活时心情 非常愉快。 3. 人物 这里写的不是上流社会人士或文化人士,而是平民,即“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 的都市闲人”。为什么让他们作为故都人的代表?想必他们的形象更有地方特点,而且作者 觉得与他们更亲近,表现出作者的平民意识,似乎也能觉察出作者很想像“都市闲人”那样 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4. 文化氛围 本是写景文字, 为什么插入古今中外写秋诗文的说明?似乎要创造一种文化氛围,于自 然气息之外再添一重文化气息,与“故都”文题暗合。从行文章法上看,这里宕开文笔,纵 横议论,显出灵气,显出开阔的思路。 5. 排比句 文中有许多排比句,具有语言整饬之美,朗读起来又具有音韵之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