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文秘双学位)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14961771 上传时间:2017-11-03 格式:DOC 页数:118 大小:107.5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学(文秘双学位)_第1页
第1页 / 共118页
古代文学(文秘双学位)_第2页
第2页 / 共118页
古代文学(文秘双学位)_第3页
第3页 / 共118页
古代文学(文秘双学位)_第4页
第4页 / 共118页
古代文学(文秘双学位)_第5页
第5页 / 共1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文学(文秘双学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学(文秘双学位)(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章培恒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游国恩等编的中国文学史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第一讲、上古歌谣和神话。第一节、上古歌谣上古的歌谣今天能看到的主要是两类:一类是出土的考古资料所记载,主要是甲骨卜辞,如卜辞通纂:“帝令雨足年?帝令雨弗其足年?” 。一类是传世文献所记载,如周易的卦爻词,至迟是周初的产物,如周易中孚九二:“鹤鸣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又如吴越春秋中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又如礼记中的蜡辞:“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勿作,草木归其泽。 ”这是以咒语的形式出现,是语言崇拜的表现。其他的则真假难辨。上古歌谣大多形式简单,语言古朴。反映的内容有的

2、是他们的祈祷和心愿,有的则是他们的生产和生活。第二节、神话传说一、神话的产生和流传。神话是以故事的形式表达的远古人民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和愿望。神话的主人公是神,包括自然神如雷公、风伯、雨师等,和神化的英雄,如黄帝、羿等。神话有两种性质,一是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解释。打雷是神发脾气,下雨是神流泪,刮风是神吹气。一种是人们对征服自然和和改造社会的愿望。如社会上有争斗吵架,人民就想象有一种野兽叫獬豸,是被神化了的羊,性格耿直,长着一只角,看到有争斗就跑去触那个无理的人,看到有人吵架,就跑去咬那个不正确的人。所以后来的法官就在帽子或者衣服上绣上獬豸,表示要公正无私,明辨是非。二,几个神话的讲解1

3、,创世神话。盘古开天辟地。盘古生长时拿着斧子和凿子,把那些天地还连着的部分分开。盘古不仅开辟天地,而且还缔造了天地间的万事万物。这种垂死化身的神话,不仅中国有,世界许多民族都有,北欧神话中,世界万物是冰巨人尸体的每部分化成的,在印度神话里面世间万物是天神的躯体变化的,巴比伦神话中,女怪提亚华斯的尸体变化来的。这种垂死化身的神话反映了原始人类对世界的好奇和探索。2,始祖神话。女娲。淮南子览冥篇 :“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爁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

4、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这个故事还对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有一定的启示,贾宝玉就是女娲补天时剩下的一块石头。 风 俗 通 : 天 地 开 辟 , 未 有 人民 。 女 娲 抟 黄 土 作 人 。 剧 务 , 力 不暇 供 , 乃 引 绳 于 泥 中 , 举 以 为 人 。故 富 贵 者 , 黄 土 人 ; 贫 贱 者 , 引 绳人 也 。这种用土做人的神话,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存在。 圣经中上帝用泥土做人,希腊神话中,普罗米修斯仿照自己的形象用土作成人,在希伯来神话中,耶和华用泥土做人。风俗通:女娲祷神祠祈而为女媒,因置婚姻。这样女娲就又成了婚姻之神,相当于月下老人或者丘比特。还有神话

5、把女娲也配了一位丈夫,就是伏羲,是它的哥哥。在山东武梁祀的石刻上,伏羲女都是人首蛇身,尾巴交缠在一起。3,洪水神话。大禹治水。古巴比伦神话中,大神恩里尔要发动大水消灭人类,智慧之神伊阿托梦给西纳比斯,交给他制造方舟的方法,把家人、粮食等搬入方舟,不久,洪水大作,只有西纳比斯一家逃脱了灾难。圣经也有挪亚方舟的故事,情节几乎一模一样。在巴比伦和西伯来洪水神话中,是由于人类充满罪恶和缺点,让神很发怒,于是招来洪水,又因为神的指点而得救,在水退后开始重建,反映了对人性的反省和批判。而大禹治水的神话则着重强调大禹父子两代历尽千辛万苦治水的历程,反映了中华民族征服大自然的信心和顽强拼搏的勇气。4,战争神话

6、。炎帝和黄帝。蚩尤和黄帝。刑天和黄帝。颛珦和共工。箭垛式的人物:制造了车子,船,房屋,弓箭等,他的妻子会养蚕,臣子伶伦制造了乐器,仓颉造了文字,这样黄帝就又变成了一位中国文化的创造者,成为文化英雄。5,夸父追日。 山海经海外北经: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太阳每天从旸谷升起,在咸池里沐浴,在扶桑上升起,羲和驾着马车拉着太阳在天空中经过,或说是太阳里的一只乌鸦驮者太阳前进,到虞渊时,就是傍晚,到蒙池时。6,精卫填海。 山海经古文:又北二百里,曰发鸠之山,其上多柘木,有鸟焉,其状如乌,文首,白喙,赤足,名曰:“精卫” ,其鸣

7、自詨。是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7,后羿射日。 山海经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淮南子览冥训 :譬若羿请不死之药於西王母,嫦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何则?不知不死之药所由生也。李商隐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三、中国神话的特征和对后世的影响。中国神话的特征:(一)无论是何种形式的神话,都是围绕

8、人的生存这个主题。无论是征服自然(大禹治水) ,还是战胜人间罪恶(黄帝战胜蚩尤) ,都是希望能有一个安全、幸福的世界。(二)神话中的英雄人物都充满着昂扬的斗志,具有神奇的能力和英雄气概。(三)包含着浓烈的情感,塑造了鲜明的形象,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四)神话是集体创作,不断丰富和变化。对后世的影响:1,神话的思维方式充满了幻想和情感,与文学创作的形象思维非常接近。2,神话故事、神话材料常常被后代的文学家利用,创造处新的、具有特异色泽的作品。3,神话中包含的关注人生的倾向也奠定了中国文学的基本发展趋势。第二讲、周易一, 周易的性质皮锡瑞经学通论:“说易之书最多,可取者最少。 ”从卜筮之书到哲学著作

9、。周易的书名。周字,有两种解释, (一) ,周代,是朝代的称呼。周易正义序:“其犹周书周礼 ,题周以别余代。 ”(二)周普, 正义序:“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 ”两说可以并存。易,根据说文 ,本义是蜥蜴,是一个象形字。蜥蜴就是变色龙,能经常变换自己的颜色。所以易字又假借为变易的意思。在英语中, 周易多翻译为 the book of changes。周易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传就是对经的解释。经的部分包括卦,卦辞和爻辞。爻就是和- ,称做阳爻和阴爻,也称做九和六,经的部分产生的过程是先产生爻,然后有八卦,然后八卦相重产生六十四卦,并且出现对卦的解释即卦辞和爻辞。人们观察自然和社会的各种现象,

10、发现事物总是两两相对,天地,水火,男女,上下,尊卑,富穷等等。于是就抽象出阴阳这一对矛盾的概念,并且用 -来表示。爻产生后,三根爻组成一卦。一共有八卦,乾 坤 震 巽 坎 离 艮 兑,八卦代表八种事物,分别是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在每两卦相重又组成一卦,八八就是六十四卦。传,有七种十篇,他们是说卦,序卦,杂卦,文言,彖传(上下) ,象传(上下) ,和系辞(上下) 。都是对经文宗旨的解释,就象经的羽翼,因此称做十翼。产生时代:一般认为经的部分大约产生于商周之际,而传则产生在春秋战国时代,作者都不是某一个人的创作,而是很多人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集体创作而成。二, 周易的哲学。1,观物取象的观念。 周易的

11、作者观察世间的万物,包括自然、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发现这一切都是相对立地存在,于是就用阴阳来代表这两种性质。阴阳这两种性质的存在和运动不同,导致天地雷风水火山泽的形成,而这八卦进一步的运动就构成八八六十四卦,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就包括世间一切现象。2,万物交感的观念。交感就是交流感应, 易经认为交流感应就会产生吉祥的效果,而没有交流感应往往就会不吉利的结果。如泰的卦象 就是天在下,地在上,天是阳,地是阴,阳气要上升,阴气要下降,就会发生交流感应,因此非常吉祥。而与泰卦真好相对的否卦则是天在上,地在下,而天本来就是在上,地本来就是在下,不会发生感应,所以不吉祥。易经中这种交流感应才会产生吉祥

12、,才会顺利的观念可能是从男女交感才会生育繁衍这一现象中概括出来的。3,发展变化的观念。乾卦,初九是潜龙勿用。九二是见龙在田,利见大人。九三,君子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九四,或跃在渊,无咎。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上九,亢龙有悔。三, 周易与文学易经的文学内容。1、 周易的卦爻词中保存了许多韵文,是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重要史料,反映了早期诗歌的特点,对我们考察中国诗歌的起源有很大的帮助。 屯六二:“屯如邅如,乘马班如。非寇,婚媾。 ”明夷卦初九爻辞:“明夷于飞,垂其翼;君子于行,三日不食。 ”小雅。鸿雁:“鸿雁于飞,肃肃其羽。之子于征,劬劳于野。 ”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

13、,远送其野”中孚卦九二,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汝靡之。 ”周易的这些韵文已经有多种压韵方式,已经出现了比兴手法,这是我们研究上古诗歌时重要的参考资料。2、 易传是春秋战国时代的作品,它的词章非常富美。其中有大量的对偶句。如:“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 ”(系辞下 ) “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 (乾文言 ) “慎言语,节饮食” (颐大象传 )等。还有大量的排比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系辞下 ) “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 ”(系辞下 ) “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

14、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有所措”(序卦 ) 。易传中存在大量的这种骈偶和排比句,使得语言非常华美,大大增加了它的文学性。第三讲、诗经一、 诗经的编纂与时代诗经本称诗或诗三百 ,如论语中多次提到, “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 ”“不学诗,无以言。 ”到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学时,诗才被称做诗经 。 诗经现存 305 篇,另外还有 6 篇笙诗,有目无词。(一)编纂。采诗说,献诗说,删诗说。1、删诗说, 史记:“古者诗三千余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其可施于礼义。三百五篇,孔子皆弦歌之以求合韶 武 雅颂之音” 。 论语说:“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这种说法在汉人中很有影响,但是在后

15、代受到人们的怀疑,主要的证据是,一,孔子自卫反鲁,是在他的晚年,六十九岁,而在此前,他就一再说到诗三百,如“颂诗三百,出使不能专对,虽多奚以为?” ,可见在孔子之前,就有了一部大体成型的诗集。二,现存先秦古籍中所引的诗,绝大部分在诗经中,只有极少数遗失。难道就会如此凑巧,孔子在编诗经时,那些被引用的诗,就都被收录,而删去的恰好就是没有被引用的?因此,现在的学术界一般都否认孔子删诗说。有可能孔子对当时已经大体成型的诗作了一些调整和加工,但是说完全由他删选而成,则难以令人相信。2、采诗的制度, 汉书艺文志:“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天子。 ” 3、献诗制度则是有明确的记载,国语:“故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 ”民间搜集的作品汇集到周王朝的乐官手里,经过乐官的整理,就成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逐渐的积累和保存下来。 诗经作品应该包括三部分,一是周朝的公卿列士所献。二是采集于各地民间的作品。三是周朝乐官保存下来的供祭祀和宴飨使用的乐歌。(二)分类。有的认为是风南雅颂,所谓南,是指周南和召南。也有的认为分为六类,风雅颂赋比兴,学术界一般承认的还是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雅颂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1,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其它办公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