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论文-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通用版

上传人:飞****9 文档编号:149527259 上传时间:2020-10-2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66.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语文论文-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通用版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小学语文论文-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通用版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小学语文论文-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通用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论文-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通用版(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小学语文论文 - 新课改背景下的小学语文教学反思通用版随着新课改的实施, 对小学语文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 教师在教学中为了凸显学生的主体作用, 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 顺应新课改等, 开始采取各种方法给予学生主动权,从而使得小学语文花样虽多,但教学效果不显著。鉴于此,笔者认为,教学是灵活的, 学生是活性的, 教师在教学中不能一成不变地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达到新课改要求等,而应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不断反思,找出问题,对症下药,以此确保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在此,笔者结合教学实践,谈谈新背景下自己对小学语文教学反思的认知和见解。一、教师教学过程中指导作用发挥的匮乏新课改背景倡导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

2、引导者身份, 其作用在于指导学生。笔者在教学中发现, 某些教师在自我身份定位的过程中将自己置身事外, 让学生自己探究、 学习。最常见的是教师设置问题, 以问题引导学生对阅读文本进行自主阅读和理解。如:在教学我要的是葫芦时,笔者设置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 葫芦是怎样成长的?故事中的主人公是怎样种植葫芦的?你觉得主人公的思维正确吗?你怎样看待这个故事?学生结合问题开始阅读文本,并探究问题的答案。 结果发现,学生很快就结合问题找到答案,但是都是按照书中的原话而来, 没有自己的思维, 看似是引导学生成功地解决了阅读问题,但实际上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学生并没有发现阅读的真谛。对此,笔者认为,

3、应设置开放性的问题, 诱发学生自主阅读、 深入了解阅读文本的兴趣和欲望, 而不是简单地回答几个问题。二、教师设置的学生自主探究目标过多新课改强调要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然而,小学生能力有限, 其思维空间也有限,某些教师担心学生思维不全面,尝试设置多样化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试图通过多个教学目标促使教学内容的面面俱到。 然而,在实际教学中, 小学生面对多个教学目标, 其分析自主探究、 学习虽然有了一定的结果,但是都是泛泛而谈, 学生对知识的内涵并未探究而知, 只是为了应付多个学习目标而学习。这样就使得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停留在表面分析上。 如在教学十里长街送总理时,有的教师设置多

4、个教学目标:自主阅读文本、自己查找并认知生字、找出文章中自己喜欢的句子并说说感想、文章段落分析且说说理由、 文章中心思想等。 整节课,学生要实现多个目标。 而小学生无论是能力还是其他方面都还不太完善, 需要教师的引导和组织才能完成。 因此,教师应考虑学生的思维空间发展,缩小目标,找出核心,让学生结合核心目标逐渐扩大,感悟阅读文本的内涵、情感等,实现课堂教学质的飞跃,从而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三、教师过于倚重学生自新课改倡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凸显以来,教师每节课的设计都以学生为主,这是教学改革的自然现象。教学改革的目的在于强化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某些教师对这个环节存在把握

5、不当的现象,即给予学生过多的自主权,过于“倚重”学生,使得课堂表现动态不断,但是教学得不到有效升华。在教学中,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教学场面:教师将课堂权利交给学生,让学生就教学内容踊跃发言。学生纷纷积极地发言、 表态等,但是给人的感觉却像是散沙,毫无规章,学生不知道探究了些什么,结果对待知识仍是茫然,同时对学习也失去方向,其教学效果不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导学”的失利。对此,笔者认为,教师应反思、探究其失利的原因,进而找到学生与自我之间的“契机点”,并以此为突破点,以生本的态度注重学生的思维,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明白学生真正需要的是什么,之后再有目的地给予学生自主权,真正让学生在享受自由的同时有效发散思维。总之,教学反思是教学的重要环节, 教师应就自我教学的情况不断分析、总结,找出问题,并结合问题寻找问题的答案,逐渐丰富自我教学的经验,最大限度地确保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