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心理学考点整理-修订编选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9398273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PDF 页数:17 大小:514.3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理心理学考点整理-修订编选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生理心理学考点整理-修订编选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生理心理学考点整理-修订编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理心理学考点整理-修订编选(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生理心理学复习 第一章、绪论第一章、绪论 1.学科性质:沈政:传统观点认为生理心理学是心理学与生理学之间的边缘科学,近年 来认为是心理学、神经科学和信息科学之间的边缘科学。 2.生理心理学与各个学科之间的融合: (1)与生理学、神经生理学 : 都是以动物为实验对象 ; 都是以生理活动的控制为自变量, 以心理和行为反应为因变量; (2)与普通心理学:都涉及到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问题。 (3)与神经心理学:都要了解心理活动的解剖学和生理学基础。 (4)与认知生理心理学:认知生理心理学是在生理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重视 对高等灵长类动物的复杂认知活动的研究。 3.相关概念: (1)生理心理学与心理

2、生理学: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小,几乎可以等同。心理生理学更 加注重生理变化。 (2)精神病学与神经病学:精神病是一些心理活动障碍或疾病的总称;神经病指神经 系统的器质性病变。都与脑或神经系统障碍的问题有关,可以丰富、补充生理心理学的 知识。 4.生理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观点:一切心理过程都是脑细胞的有组织的整体活动;不忽视 整个神经系统的组织等级(或水平)关系。 5.传统生理心理学的研究途径(研究途径的融合): (1)临床病理的研究:Phineas.Gage(铁棍、额叶损伤-性情大变) ;前额白质切除术(治 疗精神病) ; (2)动物实验的研究:对动物的脑或整体施加干涉;控制动物的行为(PPT1-29

3、) 6.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传统的干预与测量技术,现代认知成像技术) (PPT1-3042): (1)传统的干预与测量技术有脑实体定位技术、神经解剖技术、脑损伤技术、电刺激法、 生物化学技术、电记录技术、脑成像技术(传统的三大脑造影技) 、行为测量技术; (2)现代认知成像技术:计算机断层扫描构像技术(CT) 、核磁共振扫描技术(MRI) 、功 能性核磁共振扫描技术(fMRI) 、正电子发射断层构像技术(PET) 。 7.脑损伤技术:通过破坏脑皮层或其他结构(尤其高等动物脑深部结构)来研究其机能。 (PPT1-32) (1)横断损伤 : 在中脑水平上(上丘与下丘之间)横断脑,横断以下部分称孤

4、立大脑动物。 可观察到 3 种特殊反射亢进现象:去大脑强直、颈紧张反射和迷路反射;这 3 种反射现象表 明,去大脑控制以后脑干网状结构和红核、前庭核等功能亢进。 延脑和脊髓之间横断切开,就得到孤立脑动物。正常情况下,脑对脊髓运动功能具有控 制调节作用,脱离脑的控制就会出现脊髓运动功能的亢进状态。 (2)神经化学损伤:使用神经毒素(如海人酸)或化学阻断剂(特异性高)损毁特定的神 经功能机构。 8.电刺激法:用微弱电流刺激脑的特定部位而诱发行为反应并加以观察:侧区域可引起对侧 肌肉发生收缩、“慢性埋藏电极”技术等。 (PPT1-33) 9.电记录技术: 脑电图(EEG):睡眠时的 EEG; 皮层电

5、图(ECOG):振幅比 EEG 大 10 倍; 诱发电位:事件相关电位(ERP) ,平均诱发电位:内源性成分(生理性,受刺激物理特性 影响,如 P1、N1、N1、P2 波) ;内源性成分(心理性,与精神状态与注意力有关,不受刺激物 理特征影响,如 N2、P3P3 波) 。 单位活动(单个神经元的单位发放) ; 高分辨率脑电图(脑地形图) 。 10.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技术(fMRI) (PPT1-40): (1)90 年代初发展起来; (2)基本原理: 氧合血红蛋白和脱氧血红蛋白:脱氧血红蛋白(Deoxyhemoglobin)比氧合血红蛋白 (Oxyhemoglobin)更具有顺磁性,所以它本身

6、就有和组织一样的磁敏感性。因此脱氧血红蛋 白可以看成是天然的对比剂。 如果影响大脑的状态使氧摄取和血流之间产生不平衡, 并采用 对磁场不均匀性敏感的 MR 成像序列,就可在脑皮层血管周围得到 MRI 信号的变化; 回波平面成像技术(Echo planar imaging:EPI):可在不足 100ms 的时间内得到一幅 完整平面图像,因此能在对比剂快速通过脑部时对其分布情况快速成像; (3)特点与应用:功能成像,时间分辨率低,幽闭恐怖。 11.正电子发射断层构像技术(PET) (PPT1-41): (1)70 至 80 年代发展起来; (2)基本原理: 湮灭现象( 射线):11C、13N、15

7、O、18F 等湮没辐射时产生 511keV 光子对,这对光 子发射方向互为 180; 正电子的放射性示踪物:如 11C-葡萄糖,14C-葡萄糖,18F-葡萄糖; 射线检测器。 (3)特点与应用:生物活性物质代谢速度的机能动态图象。 12.电记录技术与现代脑成像技术的比较(PPT1-37): (1)信息源的比较: CT:组织对 X 射线的吸收率的差异; PET:能发射正电子的同位素代谢状况的变化; fMRI:血氧饱和度的变化; EEG 和 MEG(脑磁图):突触后电位的变化。 (2)时间分辨率、空间分辨率和成本的比较(从好到差): 时间:MEG 和 EEG(ms) 、PET(10 ms) 、fM

8、RI(30 ms) 、CT(50 ms) ; 空间:fMRI(1-2 mm) 、PET(5 mm) 、MEG 和 EEG(cm) ; 成本:CT、MEG 和 EEG、PET 和 fMRI。 13.习惯化习惯化:习惯化是活动间反射链的强化。一般情况下,活动(包括思维活动)的各个操 作时可以独立执行的,但是当它们先后的重复出现(生物钟)联结成反射链,就成为习惯。 一个活动操作的出现造成其它活动连带的出现。即为习惯化。 敏感化敏感化 : 敏感化则是在习惯化基础上训练而成的。它是一种对新刺激积极响应的习惯,它是 由接受刺激、分辨刺激的新旧、优先处理新刺激等一系列操作形成的活动间反射链。它也是 一种习惯

9、。 第二章、心理与行为的神经生理和生物学基础第二章、心理与行为的神经生理和生物学基础 1、 (平均)诱发电位(AEP)的定义1、 (平均)诱发电位(AEP)的定义 多次进行重复刺激, 对相同刺激下记录到的电位数据进行叠加平均以虑去噪声, 得到的与刺 激相关的电位成为平均诱发电位。 2、 (平均)诱发电位(AEP)的成分(三种成分及发生的时间2、 (平均)诱发电位(AEP)的成分(三种成分及发生的时间) 早成分:刺激 10 毫秒之内出现的 5 个波 中成分:10-50 毫秒之间的 5 个波 晚成分:50-500 毫秒之间的一组波 14. 突触后电位:是突触传递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电位变化。

10、(PPT2-16) (1)兴奋性突触后电位:是指由兴奋性突触的活动,在突触后神经元中所产生的去极化性 质的膜电位变化。它的大小取决于传入神经冲动的强弱。产生 EPSP 的主要神经递质有:乙 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组织胺、P 物质等。 (2)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 是突触前膜释放抑制性递质(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的递质) ,导 致突触后膜主要对 Cl-通透性增加,Cl-内流产生局部超极化电位。产生 IPSP 的主要神经递 质有 : 甘氨酸、- 氨基丁酸、5-羟色胺等。某些递质(如 5-羟色胺、乙酰胆碱)是产生 EPSP 还是 IPSP,取决于突触后膜的特征。 15. 常见的神经递质(肾上

11、腺素、5-羟色胺、多巴胺、乙酰胆碱等与之后的内容联合记忆) : 16.激素的类型及其功能(PPT2-1922); (1)甲状腺 甲状腺素(T4)和三碘甲腺原氨酸(T3) ; 它们以碘和酪氨酸为原料在甲状腺细胞内合成; 主要调节体内物质代谢,促进生长发育。 (2)甲状旁腺:甲状旁腺素(PTH) ,调节血钙浓度 (3)胰岛(腺) 胰岛素:调节血糖、蛋白质和脂肪的代谢,维持血糖正常 高血糖素:刺激糖原转化为葡萄糖 (4)肾上腺 肾上腺皮质(外周部分)主要分泌:糖皮质激素(调节物质代谢;增强对有害物质的抵 抗能力 ; 应激反应) 、盐皮质激素(调节体内钠、钾的代谢) 、性激素(以雄激素为主,促进 男性

12、化,促进蛋白质合成) ; 肾上腺髓质(中心部分)主要分泌 :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两者的分泌比例为 4: 1, 以肾上腺素为主。两者的生物学作用都与交感神经系统紧密联系,作用广泛。如在应激情况 下升高血压,改善氧的供应,增加能源物质的供给(主要差别是 : 肾上腺素往往通过增加心 跳次数和心输出量、 而去甲肾上腺素则往往通过收缩血管、 增加外周阻力来实现上述目的) ) 。 (5)脑垂体 第三章、感觉和知觉过程第三章、感觉和知觉过程 17.感受器的一般特性: (1)适宜刺激:最敏感的刺激类型; (2)换能作用换能作用:能把作用于它们的各种形式的刺激能量转变为相应传入神经纤维上动作电 位,传入中

13、枢神经系统相应部位(化学刺激、光刺激等变为电刺激) 。感受器电位(Receptor Potential)和特征:非“全或无”;有总和现象;以局部电流的形式在膜上扩布;引起邻近区 域产生动作电位,其强度决定了神经冲动的频率和数量。 (3)编码作用编码作用:感受器将外界刺激转变为神经动作电位序列,就是一种编码作用,称为感受 器的编码作用。视觉与听觉的编码作用视觉与听觉的编码作用。 (4)适应作用适应作用:所谓适应现象即指在刺激感受器的刺激仍存在时,而感觉逐渐消失。根据 感受器适应速度的差异,分为快适应(受刺激时只在刺激作用的短时间内有传入冲动发放, 以后刺激虽然存在,但传入冲动可持续下降,逐渐降低

14、到零)和慢适应(可较长时间维持冲 动的水平) 。 这种差异的意义意义在于把刺激的变化或不变信息提供给大脑以反映刺激的有效性 : 快适应类似于信息封闭;慢适应有利于对某些机能的持续调节。 (5)侧抑制侧抑制:相近的神经元彼此之间发生的抑制作用,即在某个神经元受到刺激而产生兴 奋时,再刺激相近的神经元,则后者所发生的兴奋对前者产生的抑制作用。现象有:对比作用 和尖锐化作用。主要出现于感觉系统的周缘或低级部分,大脑皮层也可能存在。提高刺激/ 背景的对比度,有利于对特定刺激的精确分析。 18.感受野感受野 : 感受器受刺激兴奋时, 通过感受器官中的向心神经元将神经冲动 (各种感觉信息) 传到上位中枢,

15、能有效影响/引起某感受细胞兴奋性/充分反应的外周部位,称为该神经元的 感受野。有视觉感受野、听觉感受野、触觉感受野。 19.视觉信息的加工编码(PPT3-30): 视觉信息存在三个水平的编码:低级中枢(神经节细胞) 、皮层下中枢(外侧膝状体) 、 高级中枢(视皮层(至少存在三种类型的感受野:简单型、复杂型和超复杂型) ) ; 空间(位置、深度等)编码的特点有 : 各级中枢的感受野是空间编码的生理基础,神经 组织所保存的外界世界的图象不是外界世界图象的简单复制。 20.视知觉机制视知觉机制: 眼动机制和眼的折光成像机制视网膜的光感受机制-视觉信息传递 (视神经, 外侧膝 状体是皮层下的视觉中枢)

16、-视觉信息加工和编码。 猴皮层中发现,至少存在 20 多个视觉功能区; 在这些皮层区,按两大系统多层次地实现着顺序编码过程:腹侧系统、背侧系统; 在两大系统内部存在信息加工的多层次结构,随层次增高,神经元的感受野增大 ; 高层 次功能丧失并不妨碍低层次的功能,但影响其效率。 21.视觉特征提取的理论与功能柱(书本): (1)视皮层的功能柱概念功能柱概念:1具有相同感受野并2具有相同功能的3视皮层神经元,4在垂 直于皮层表面的方向上呈柱状分布,5只对某一种视觉特征发生反应,从而形成了该种视觉 特征的6基本功能单位。分为方位柱、眼优势柱和颜色柱。 (2)理论有:特征提取功能柱理论特征提取功能柱理论和空间频率柱理论空间频率柱理论。特征提取功能柱理论的缺陷在于外 界千变万化的诸多视觉特征不一定都有与之相应的功能柱。 而空间频率柱理论试图解决这一 问题,它认为视皮层神经元类似于傅立叶分析器,每个神经敏感的空间频率(每一种图像基 本特征在单位视角中重复出现的次数)不同。皮层神经元按其发生最大反应的频率不同,分 成许多功能柱, 称为空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