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修订编选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9397450 上传时间:2020-10-26 格式:PDF 页数:22 大小:391.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修订编选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修订编选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修订编选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修订编选》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修订编选(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 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 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

2、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 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 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 调整 人类自身的行为, 来保护和改善环境, 为社会、 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 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2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是环境系统对

3、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 ; 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 (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 Gaia 假说) (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 Gaia 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 : 表面水的蒸发和 植物蒸腾大

4、气颗粒物 : 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 、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 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 生命组成成分(约 70%) ,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 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3 (4)生物圈 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生存环

5、境的总称。 其中, 生物包括植物、 动物和 微生物对人类的价值:健康营养物。 主要问题:物种锐减 (5)土壤圈 土壤圈是以上四个圈层的交界面, 是联系无机成分与有机成分的枢纽。 包含固相、 液相 和气相物质以及生物体四部分组成这一复杂结构是物理、化学和生物的长期共同作用的 结果。 功能:提供各种营养物质;同时还具有稳定自然系统的功能(吸附性、缓冲性、氧化还 原性和自净功能) 。 主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土壤污染 2. 自然环境的三大功能2. 自然环境的三大功能 物质循环:物质元素在各圈层之间的交换过程,又称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能量流动:太阳能进入到地球生态系统,然后耗散到外部环境

6、中的过程 信息传递:各种信息在生态系统各生命成分之间的流通 典型实例之一:食物链和食物网 3. 自然环境的规律3. 自然环境的规律 地带性 : 自然环境要素(如温度、压力、物质含量等)受地理位置的影响,呈现出随纬度、 经度等发生变化 分为: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规律:由于热量沿纬度变化,生态系统也随地球纬度的变化而发生有规律地 更替,从赤道向北极依次出现了热带雨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 北方针叶林与苔原。 经度地带性规律:由于水分沿经度变化,生态系统也发生了经度更替,如北美大陆和欧 亚大陆由沿海湿润区的森林,经半干旱的草原到干旱区的荒漠 垂直地带性规律 4 4. Gaia 假说(

7、大地女神假说)4. Gaia 假说(大地女神假说) 主要观点: 1.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在不断地主动积极地对地球环境起着调节作用。 2.证实上述调节作用是地球生态系统保持稳定性, 而此稳定性的实现是基于 Gaia 系统内 部生物的各个部分相互有序、协调地合作。 3.强调只有把生物和环境看成一个整体才能真正了解地球。 4.在地球进化系统中包括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和物质环境的进化,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中心思想:生命活动创造了地球环境 (三)人工环境 (三)人工环境 1. 人工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点1. 人工环境的概念、类型和特点 概念:是为了满足人类的需要,在自然物质的基础上,通过人类长期有意识的社会

8、劳动, 加工和改造自然物质,创造物质生产体系,积累物质文化等所形成的环境体系。 掌握人工环境按功能分为: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特点:1.人类作为主导因子,环境人工化明显:满足不同的需求,人类智慧再创造 2.人工环境的多样化:起源于人类需求的多样化 3.人工环境的脆弱性:环境承载力与人类干扰强度之间的关系 人工化程度越高自然环境比例越低环境系统越脆弱 (现代化城市停电事故) 4.环境污染严重:起因于物质代谢作用,产生环境影响(案例) 5.危害人类健康的因素增多:环境对人类的制约(案例) 5 2. 城市概念和城市环境特点2. 城市概念和城市环境特点 城市 : 是以人为中心的,以

9、一定的环境条件为背景、以经济为基础的社会、经济、自然 综合体,是经过人类创造性劳动加工形成的符合人类自身需要的社会活动场所, 是人类占绝对优势的自然-经济-社会复合生态系统。 城市环境特点: (1) 城市人口的数量和密度较大 (2) 形成特殊的城市景观 (3) 城市环境组成独特、结构复杂、功能多样 (4) 具有明显的空间尺度特征 (5)城市环境限制因子众多,城市与周边地区矛盾集中 3. 城市化概念:3. 城市化概念: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 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导致的人们 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

10、行为方式的转变过程。 表征指标:总量;城市化率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率 4. 城市人口承载力:4. 城市人口承载力: 概念:指一定条件下城市生态系统所能维持的最大人数又称城市人口环境容量。 5.城市热岛: 5.城市热岛: 城市热岛:由于城市大量基础设施的吸热、蓄热作用,使得城市内空气温度明显高于城 外空气温度的现象。 6.乡镇环境特点 6.乡镇环境特点 乡镇:乡人民政府所在地,中国行政区划最低建制,处在城乡融合的交汇点, 兼有城乡 两种环境特点。 环境特点:1.处于城市和乡村的过渡带,景观丰富多样。 2.缺乏规划或规划不尽合理,存在布局混乱的现象。 3.产业结构不合理,生产工艺相对落后,致使资源

11、过度消耗,环境污染严重。 4.管理薄弱,难以控制环境污染。 6 7.农村环境特点7.农村环境特点 以种地为生的地方,我国农村人口多,面积大。其环境特点有: 存在耕地、草原和林地退化,水土流失、侵蚀等现象; 生活生产方式不尽科学,致使环境质量恶化; 资源和废物交流不平衡,加剧农村环境质量恶化; 环境污染问题制约农村发展,并使农村贫困化。 8.绿色交通概念8.绿色交通概念 概念:采用低污染、适合都市环境的运输工具,来完成社会经济活动的一种交通概念。 包括徒步、自行车、轻轨电车等。 9.发展绿色交通措施(了解)9.发展绿色交通措施(了解) 制订和实施鼓励开发和使用环保汽车的优惠政策 加快环保汽车配套

12、设施建设 控制私家车数量,大力发展“绿色公交” 引导汽车市场的“绿色消费” (四)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四)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 1. 人类和环境关系1. 人类和环境关系 基本关系:对立统一 对立:人类的主观需求和有目的活动,同环境的客观属性与发展规律之间,不可避免地 存在着矛盾 统一:环境是人类的载体,人类的活动受到周围环境的制约。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 制约 推论:(1)人类与环境之间应协调发展; (2)应充分认识人类与环境的依存关系(人类是物质运动的产物,是地球表面系 统进化的产物 ; 地球表面系统的进化形成了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场所) 。 2.环境问题的实质2.环境问题的实质

13、 环境问题的实质 : 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调,这种失调造成了对生态系统平衡关系的破坏, 它是人口、经济、社会、环境非协调发展所引起的问题。 7 根本原则: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必须改变无节制生产和最大限度消费的生 存方式,摒弃一味向自然索取以满足自身和短期利益的价值观念。 3.环境问题分类(次生和原生+举例)3.环境问题分类(次生和原生+举例) 环境问题:是由于自然力或人类活动所导致的全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 和社会发展的各种环境。 按成因分为:原生环境问题和次生环境问题 原生环境问题:如火山喷发、地震、洪涝、干旱、滑坡等引起的环境问题 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

14、土壤污染) 、资源短缺耗竭、生态破坏。 4.介绍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污染型、资源短缺型、 生态失衡型) 4.介绍人类活动所带来的各种环境问题(污染型、资源短缺型、 生态失衡型) (1)污染型环境问题(1)污染型环境问题 概念:人类活动使得有害物质或因子进入环境当中,通过扩散、迁移和转化过程, 使整个环境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出现不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分类: 大气污染, 水环境污染, 土壤污染,声、光等 大气污染: 定义 : 大气中某些物质的含量超出了生态系统的承受能力,出现了不利于人类和他生物 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典型事件: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多诺拉烟雾事件 ,

15、伦敦烟雾事件,洛杉矶光化学烟雾 事件,全球性环境问题:臭氧层破坏、全球变暖、酸沉降等 水污染: A、定义 : 排入水体的污染物超过水体的环境容量,导致水体物理、化学和生物特征发 生不良变化,破坏水中固有生态系统和水体的功能。按污染对象可分为地表淡水污染、 地下水污染以及海洋污染。 B、水污染原因:地表水污染的原因:人类向地表水体大量排放各种未经无害化处理的 液体和固体废物,使水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 造成地下水污染的原因:地下水严重超采;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放量大,处理量低; 施用化肥、农药和污灌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人为经济活动造成城市地下水污染。 海洋污染: 定义:人类把物质或能量引入海洋环境,

16、造成损害生物资源、危害人类健康,损坏海 8 水质量和减损环境美观等有害影响。 典型事件:水俣事件,主要污染物:甲基汞,形成原因:含汞催化剂用后的焊工废水 入海,鱼类贝类污染。富山事件(骨痛病) ,镉,炼锌厂含镉废水污染饮水和农田。 土壤污染 定义 : 人类活动所产生的物质(污染物) ,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其数量和速度超过 了土壤容纳的能力和土壤净化速度,从而引起土地正常功能遭到破坏或土壤肥力降低, 并对土壤、植物和动物造成损害的现象。 典型事件: (2)资源短缺与耗竭型环境问题(2)资源短缺与耗竭型环境问题 自然资源分类: 问题: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使得人类向环境索取自然资源的速度 远远超过了资源本身的再生速度 (针对可更新资源),对于不可更新资源,人类不 当使用最终可能导致耗竭 资源问题的相对性:资源短缺与耗竭是相对于消耗水平(或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总结/计划/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