壤塘——藏传佛教觉囊文化中心1 4 世 后半叶,藏 佛教高僧仲然拉西日在四川壤塘 建 囊派寺院, 借以延 囊派法脉,从此将 囊派法 文化由后藏原汁原味地 移到了康巴、 安多地区 囊派通 从 源地到巩固地 移, 800 余年的 史洗礼和 月 蓄,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 囊文化 如今,壤塘 中壤塘 境内矗立的 囊派三大寺, 仍在 述着 史,延 着文化⋯⋯ 囊三大寺今天,在四川省阿 藏族羌族自治州壤塘 曲河畔中游,距 城 40 公里 的中壤塘 所在地,矗立着 囊派三大寺 :确 基寺、 布基寺和藏哇寺,合称 中壤塘寺 三大寺 背倚壤巴拉神山, 面 卧象山, 曲河 抱着寺院,由 向西蜿蜒流淌确 基寺始建于 1378 年,是 囊派三大寺 主寺确 基寺院由活佛的住宅、 康 、康 、 堂四部分 成, 所有建筑都是坐北朝南 布基寺始建于 1456 年,坐西朝 , 3 体建筑, 堂、 法殿、藏 殿合 一体,独具特色 布基寺的 寺之宝是一尊 0.5 米高的度母金像藏哇寺始建于 1657 年,整个建筑坐西向 各寺均珍藏有元、明、清、民国 期的大量珍 文物在 史最 悠久的确 基寺内,有众多珍 佛像,特 是一尊高达7米的 迦牟尼 像, 庄重 穆,是 寺之宝。
确 基寺 堂四周挂有反映宗教活 内容的唐卡《遍知十四 徒》 、《 迦牟尼画卷》、《 金 》、《 花生威 像》等 47 幅 些唐卡有的高达数 楼,有的 有几寸在每年正月 行的晒佛 上,僧俗信众就可以看到确 基寺院珍藏的巨型唐卡 在的 囊派三大寺有活佛 4人,喇嘛 95 人,僧人 402 人寺院占地面 近12.8 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 2.47 万平方米,藏经 3 万多卷,并藏有元、明、清至今的佛塔、菩萨、香炉等法器和祭物 1000 多件、唐卡 200 多幅每逢佛教节日,三大寺会举行佛事活动, 来自周边地区的信众和僧人汇聚于此, 少则数千人, 多则逾万人,场面热闹非凡觉囊派,从西藏到壤塘的转移觉囊派,藏传佛教中一个历史悠久的派别觉囊是地名,全名为觉摩囊,位于西藏拉孜县彭措林寺东,雅鲁藏布江南岸觉囊派创始人是余摩弥觉多吉,生于 12 世纪初,原为一位在家的瑜伽行者,后出家,学习时轮金刚法和密集等法 因其五传弟子土介尊珠在西藏觉摩囊建寺,该派即以此寺得名到土介尊珠的再传弟子笃补巴时,该派开始兴盛 16 世纪末,觉囊派出过一位著名高僧多罗拉他,所著《印度佛教史》闻名于世他空见”是觉囊派的核心教义,即认为世间一切事物都有它的真实本性,这个本性是绝对的、 永恒不变的, 要认识这个本性必须细心体会, 只有这样才能最终看透事物的本质。
觉囊派主张以“他空见”解释时轮, 在藏传佛教中是很独特的教派觉囊派自称其教义直接来自印度, 但事实上, 它的教理和教法大多来源于萨迦派, 所以觉囊派与萨迦派在观点上较为接近 在实修方面, 觉囊派属于显密兼修,除了在见解上的解释外,与藏传佛教其它派别如萨迦、噶举、格鲁、宁玛等派都无大差别元代,觉囊派寺院遍布卫藏地区,盛极一时明初一度衰落明万历年间,西藏觉囊寺寺主多罗拉他得到后藏藏巴汗地方政权的支持, 一度中兴觉囊派, 建达丹丹曲林寺 清初,格鲁派在藏族聚居区跃居统治地位, 第五世达赖喇嘛将达2丹丹曲林寺改为格鲁派寺院, 易名彭措林寺, 卫藏地区其它觉囊派寺院亦相继改宗格鲁派寺院,觉囊派遂在今西藏地区基本绝传但是,在 1378 年,四川马尔康高僧仲然拉西日从后藏学成而归,在壤塘传播觉囊教法,其渊博的佛学知识、所阐释的独特的觉囊教义等赢得了当地藏族群众的尊重和仰慕 仲然拉西日在壤塘创建了第一座觉囊派寺庙桑珠罗布林寺 (即后来的确尔基寺),并以此为中心,向周边地区发展子庙, 借以延续其法脉 这就表明,觉囊派法统文化从那时起就由后藏原汁原味地转移到了康巴、安多地区独特而丰富的觉囊文化觉囊教派通过从发源地到巩固地转移,经过 800 余年的历史洗礼和岁月积蓄,形成了独特而丰富的觉囊文化。
一是建筑文化 觉囊派的建筑文化独具魅力, 特别是佛塔的建筑风格, 一改藏式佛塔基座低矮的风格, 而是把基座升高, 塔身部分也不完全采用覆钵式, 形成了高基座的方形佛塔风格 如今,一到中壤塘,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壮观巍峨的吉祥多门塔吉祥多门塔由塔基、 须弥座、覆钵塔身和塔刹组成 大塔上圆下方,多层多门,十分雄伟这样大规模的佛塔在中壤塘共有 5 座,其它小佛塔在中壤塘境内星罗棋布,随处可见二是绘画文化,主要包括壁画和唐卡在确尔基寺、泽布基寺和藏哇寺,随处可以欣赏到元、明、清至今的壁画从内容和形式上看,壤塘壁画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与浓郁的宗教色彩 由于采用矿物颜料, 调以胶汁和牛胆汁, 壁画色彩光亮,图案清晰,久不褪色而其唐卡艺术也有它的独到之处,除囊括了刺绣唐卡、贴花唐卡、提花唐卡、宝石唐卡、绘画唐卡外, 72 米长、 30 米宽的《释迦牟尼画卷》、《莲花生威仪像》巨幅唐卡为世人惊叹同时,文成公主绣制的《药3山王》唐卡亦大放异彩三是吟唱文化——“梵音古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石”) 觉囊派“梵音古乐”是我国藏传佛教现存的最古老的乐种之一,既有诵唱的声乐曲,又有吹打的器乐曲 它源于印度佛教音乐, 并吸收了藏族传统音乐养分, 形成了具有浓郁藏族聚居区风格和内涵丰富的藏传佛教音乐艺术, 在觉囊派寺庙中广为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