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第2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课件中图版必修3

上传人:我*** 文档编号:149024296 上传时间:2020-10-23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5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第2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课件中图版必修3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第2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课件中图版必修3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第2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课件中图版必修3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第2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课件中图版必修3_第4页
第4页 / 共51页
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第2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课件中图版必修3_第5页
第5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第2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课件中图版必修3》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19学年高中地理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第一节第2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课件中图版必修3(5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2课时区域和区域差异,课程标准,1.了解区域的含义。2.以两个不同区域为例,比较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学习目标,1.了解东部季风区内南方、北方在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方面的差异,学会从人地关系协调一致的角度分析区域差异和区域特征。2.了解中国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掌握分析区域经济差异的思路和方法。,基础知识梳理,教材梳理1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阅读教材P9P12“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填写下列知识。,1.北方与南方分界线:_一线。 2.自然环境差异,秦岭淮河,低山和丘陵,温带季风,3.人类活动差异,一年三熟,水田,小麦,稻谷,苹果,柑橘,直率,婉转,【图表解读】 1.读教材“图1-

2、1-8东部季风区内部差异”,据图分析:,(1)图中在东部季风区内进一步划分次一级区域,是以什么要素作为标准划分的? (2)湿润地区与半湿润地区是如何划分的? 提示(1)主要按日平均气温10 积温的多少划分;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积温1 4003 200 、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积温3 2004 500 、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和华南热带湿润地区大致以积温7 500 等值线为界。 (2)干湿地区的划分是按照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之间的关系,湿润与半湿润地区年降水量都大于年蒸发量,但年降水量不同,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800毫米,半湿润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一般为400800毫米。,2.读教材“图1-

3、1-11自然环境对交通运输的影响”,据图列表分析京塘高速公路和珠江航道所属的区域,影响因素和交通特点。,提示,教材梳理2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阅读教材P12P14“中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区域差异”,填写下列知识。,1.范围,(1)东部地带:a_、京、津、冀、鲁、苏、沪、浙、b_、粤、c_、琼。 (2)中部地带:内蒙古、d_、e_、f _ 、豫、鄂、湘、g _ 、h _ 。 (3)西部地带:新、j _ 、宁、青、i _、藏、k _ 、渝、贵、l _ 。,辽,闽,桂,黑,吉,晋,皖,赣,甘(陇),陕(秦),川(蜀),云(滇),2.区域差异,交通,交通,东部,中部,西部,扩大,东部,中西部,【图表

4、解读】 1.读教材“图1-1-14中国三个经济地带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的比较”,据图分析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差异。,提示三个经济地带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都是增加的,增加最多的是东部经济地带。2005年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东部最高、西部最低。,2.读教材“表1-1-2中国三个经济地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比重的变化(%)”,据表分析三个经济地带经济发展的差异。,提示从表中可以读出,三个地带中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各地带的地区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只有东部基本上是在逐年增大,中部和西部都基本上是在减小。,预习效果自测 读下图,完成12题。,1.图中乙、丙两地之间山脉的地理意义是(

5、),A.中国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B.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之间的分水岭 C.四川省与陕西省之间的分界线 D.春小麦与冬小麦之间的分界线,2.丁所在地形区的冬季气温与同纬度的东部地区比较(),A.气温高,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 B.气温低,主要影响因素是海陆位置 C.气温高,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 D.气温低,主要影响因素为洋流 解析通过周围地理事物的判定可知,该 山脉为我国的秦岭。丁所在的地形区是我国的四川盆地,北部为大巴山脉,使冬季风对四川盆地的影响较小,从而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气温要高。 答案1.B2.C,读“我国三个经济地带图”,回答34题。,3.关于我国三个经济地带的叙述,正确的

6、是(),A.东部经济地带和东部季风区的范围是基本吻合的 B.西部经济地带位于内陆边远地区,少数民族聚居,均属于沿边省区 C.重庆市属东部经济地带 D.中部经济地带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4.关于三个经济地带协调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将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资源丰富的中、西部 B.将劳动密集型企业转移到人口稠密的东部 C.将大运输量的企业转移到交通发达的东部 D.将轻工业和农牧业转移到资源短缺的东部,解析第3题,东部经济地带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级行政区,与东部季风区相差甚远;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级行

7、政区,并非都是沿边省区;重庆市属于西部经济地带;三个经济地带中,中部的能源和矿产资源具有明显优势。第4题,东部地带有资金和科技优势,中、西部有丰富的能源、矿产,因此可以把部分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和部分高能耗、高原料消耗的企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适宜在中、西部就地加工的农牧产品加工企业也转移到中、西部的农牧业地区,加强东部与中、西部的联合,协调地区差异,实现共同发展。 答案3.D4.A,5.读“我国甲、乙两个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甲为我国_地区,该地区有我国重要的_平原、_平原和_平原。乙为我国_地区,该地区在开发早期不利的条件是_。 (2)甲地区以_气候类型为主,其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如

8、何?,(3)从土地利用方面比较甲、乙两地,完成下表。,解析第(1)题,根据两地区图形轮廓判断甲、乙分别是我国东北地区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第(2)题,由于两地纬度位置的不同,导致两地气候不同。第(3)题,熟练掌握东北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土壤、耕地,人均耕地占有量等方面存在的差异。 答案(1)东北三江松嫩辽河长江中下游稠密的水系,土质粘重,开垦困难 (2)温带季风时间: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空间: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3)见下表,探究点一东部季风区的内部差异 【案例探究】,结合图示探究: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的名称。自然亚区:A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B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

9、地区,C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D华南热带湿润地区。地貌单元:E云贵高原,F大兴安岭(山脉)。 (2)在图中适当位置,用粗线画出我国东部最重要的一条地理分界线。 (3)AD陆地自然带的变化,其主导因素是热量。 (4)A地区的耕地以旱地为主,耕作制度是一年一熟,主要粮食作物是春小麦。,(5)B、C、D三地区中,水运较为发达的是C、D,其主要原因是降水多,水系发达。 (6)窑洞主要分布在A、B、C、D四地区中的B地区,该地区人们的主食以面食为主;方言较多的是C、D地区,反映了该地区的区域环境特点是交通不便,自然经济的自给自足,战乱灾荒较少,人群在地域上相对稳定。,提示(1)东部季风区由北向南可以分

10、为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华中华南亚热带湿润地区、华南热带湿润地区四个亚区。 (2)东部季风区最重要的一条地理界线是秦岭淮河一线,此线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以南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 (3)AD自然带变化的原因主要是热量条件的变化,体现了陆地自然带纬度地带性的变化规律。 (4)我国秦岭淮河以北的地区耕地以旱地为主;东北地区除辽南外,其他地区的耕作制度都是一年一熟;A所在的松嫩平原地区主要的粮食作物为春小麦。,(5)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由于降水多,河湖广布,水运发达。 (6)我国的窑洞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上,在图中属于B所在的区域,该区域主要的粮食作物为冬小麦,人们的主食

11、以面食为主;我国南方地区由于地形相对崎岖,交通不便,历史上战乱较少,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导致方言较多。,【反思归纳】 1.区域差异类试题的3大解题流程,区域特征差异分析类题目以区域特征分析为基础,通过分析比较不同区域之间的差异,多采用比较法。区域差异的比较分析常有以下三种情况: 一是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常侧重于比较不同点即区域差异比较。 二是比较区域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或者说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或者说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 三是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在高考中,常以“比较两区域的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的设问形式出现。,(1)比较区域条件或特征的异同点,其解题流程为

12、,(2)比较区域的优势条件和限制条件,其解题流程为,(3)比较区域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经济特征,其解题流程为,2.自然环境因素差异,(1)气候差异的形成,(2)地貌差异的形成,(3)水文差异的形成 气候因素中的降水量差异直接造成河流水量差异。 地形条件决定了河流支流多少、流域面积大小和流速大小的不同。 流域内的植被状况不同造成河流含沙量的不同。 河流所处的纬度及流向决定了有无冰封期、冰封期长短及有无凌汛现象。 (4)土壤差异的形成 不同区域的气候、植被及人类生产活动因素的差异造成土壤类型、厚度、肥力、酸碱度的差异。,3.人类活动因素差异分析,人类活动因素差异主要表现在农业、工业、人口、城市、交通等

13、几个方面,其差异形成的原因具体分析如下:,【即时巩固】20世纪50年代我国以秦岭淮河为界,把其北方划为强制集中供暖区(如下图所示)。完成(1)(2)题。,(1)“北方是冷,冷的是皮;南方是冷,冷的是骨”,影响这种体验差异最可能的因素是() A.气温 B.气压 C.湿度 D.阳光 (2)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为强制集 中供暖区,冬季供暖主要利用的能源是() A.石油 B.天然气 C.电 D.煤炭,解析第(1)题,以秦岭淮河为界,北方最冷月气温小于0 ,南方大于0 ,区域气温、气压、阳光差异,直接影响的是表面皮肤,冬季北方湿度低,空气与皮肤热交换能力差,不会有骨冷的感觉;南方湿度高,空气与皮肤热交换能力

14、强,身体热量散失快,感觉身体内外都冷,所以有骨冷的说法。第(2)题,秦岭淮河以北地区主要包括华北、东北和西北地区,北方煤炭资源丰富,所以煤炭是冬季供暖主要利用的能源。 答案(1)C(2)D,探究点二中国三大经济地带 【案例探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在沿海设立了一批对外开放港口城市,拉开了外商在中国大规模投资的序幕。,材料一见图1。,材料二见图2。,材料三见图3。,材料四见下表。 不同年份外商在中国直接投资的地区比例(%),结合材料探究: (1)图2表明外商在中国东、中、西部投资增长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共同特征是_。 外商投资快速增长的原因是(多选)() A.自然条件优越 B.市场潜力大 C.矿产

15、资源丰富 D.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 E.发达国家和地区进行产业转移,(2)图3表明外商在中国投资的产业结构特征是_ _; 材料四反映出外商在中国投资的地区分布特征是_。 (3)分析外商在东部投资的原因。 (4)中西部应该采取哪些对策吸引投资?,提示(1)共同特征:外商在中国投资增长速度变化大(波动性强);19901992年增长(上升);19941995年和19971999年减小(下降);19921994年增长速度最快;19981999年增长速度最慢BDE (2)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第二产业)主要集中在东部地区(沿海地区)或集中程度高;东部高西部低(从东部向西部递减),(3)原因: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地势低平,气候温和多雨(气候条件优越);经济发达,城市密集;基础设施完善;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富;文化科技发达,人口素质高;市场潜力大,居民消费水平高,购买力强;经济腹地广;市场经济体制健全,优惠政策多(政府管理比较高效)。 (4)对策: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 PPT素材/模板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