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

上传人:雨水 文档编号:148949849 上传时间:2020-10-23 格式:PDF 页数:26 大小:44.6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必背)(2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考前必背) 1.课程开发的主要影响因素。 (1)社会经济政治等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经济的发展影响着学校课程的门类。 经济政治的发展影响着课程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意识决定着课程的管理和课程的方向,特别是在政治、 思想 类课程的内容上,由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所决定。 社会经济政治对课程开发的影响,还体现在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上。 不同时期的 人才素质要求在课程内容上有所差异。 (2)文化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影响着课程开发。 科学技术的进步、学科知识的进步直接影响着课程的种类、内容、结构。科学 技术和学科越发达,课程的种类越多,课程内容越丰富。 文化中的价值观、

2、思维方式直接影响课程的内容及其表达方式。 学科的特征和性质决定对学科知识的选择和组织,课程开发要体现学科的性质。 (3)学生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学生的发展需要制约课程开发的方向。 课程的门类、 程度、编排形式等设计与开发, 要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程度 和水平,受人的身心发展规律所制约。 (4)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影响。 一定社会条件下形成的课程理论对课程的制订起着理论的指导作用,它是影响课 程自身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的内在因素。 2.教学的意义及作用 教学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活动,不仅是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 育和劳动技术教育的基本途径, 在学校整个教育体系中居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

3、是: 教学是解决个体经 验和人类社会历史经验之间矛盾的 强有力工具之一; 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教学是教育 工作构成的主体部分,又是教育的基本途径。 3.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该知识点出现在材料分析题中的可能性比较大)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中学生掌握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学生个体获得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间接经验, 即由书本、 课堂和别人那里得来 的知识;二是直接经验, 指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知识。教学中学生获得的知识既 有直接经验,又有间接经验。 (2)教学中,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就学生的认识任务而言,学生认识的 主要任务是大量地

4、接受间接经验,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这是因为:a、间接经 验经过特殊的加工并且有教师的指导,学生通过它掌握知识便捷而有效;b、学 生在有目的、 有组织的教学过程中学习间接经验,可以不受个体时空的限制, 避 免走前人在认识世界的过程中所经历的曲折道路,从而使学生用较少的时间把人 类积累起来的基础知识接受过来, 使个体的认识达到同人类认识水平一致的高度; c、还可以使学生在新的起点上继续认识和改造世界,攀登科学文化的新高峰。 就教学中教学的任务而言, 学生主要是学习和继承人类已有的认识成果,即书 本知识。 (3)也要重视学生的直接经验。 强调学生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 决不能忽视学生的直接经验在认识客

5、观世界中的 作用。因为学生的认识遵循人类认识的普遍规律,从感性到理性,不断深化,学 生的间接经验是建立在直接经验的基础上的。 (4)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间接经验的掌握,又要重视学生直接经验的 掌握,应将两者有机结合起来。防止只重视某一方面知识的偏面观念。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能力或智能 )相统一的规律 (1)教学过程是向学生传授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程,又是发展学生智能的过 程,两者有着本质上的联系。 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发展智 力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两者相互联系,辩证统一。 (2)掌握知识是智能发展的主要基础。学生的智能是在掌握知

6、识技能的过程中形 成、发展和表现出来。离开或排斥掌握知识,智能发展无从生长。 (3)发展智能又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学生具有一定的智力、能力,是进一步 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直接影响到学生掌握知识的广度、深度、巩固程 度和运用程度。实践表明:智能发展水平的高低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4)教学过程中既要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又要重视知识的掌握。 教师应重视学生智力的发展。 智力的发展是学生掌握文化科学知识的必要条件, 能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教师应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和运用知识。知识虽然并不等于智能, 知识掌握得 多也并不一定表明智能发展得好,但两者有紧密联系, 教师调动学生学习的积

7、极 性,引导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就能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 教师要防止单纯抓知识或只重视智力发展的片面倾向。 三、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1)该规律说明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 导作用,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体地位,双方具有本质的联系。 (2)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理由是: 学生在各方面并不成熟,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能力的培养、 品德的提高离不开 教师的组织和安排,需要教师的指导。 教师代表社会向学生提出教学要求。 教师受过专业训练,有较丰富的知识。 因此,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使身心各方面得到发展; 否定、削弱教

8、师的主导作用势必会导致教学质量的下降。 (3)相对学习对象而言,学生处于主体地位。理由是: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教师的教学内容只有被学生主动地吸收、消化才能为学生 所掌握; 学生虽然许多方面并不成熟, 需要教师的指导, 但他仍是认识和自身发展的主 体,具有主观能动性。 因此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促进教学活动 的顺利开展。否定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必然会削弱教学的效果。 (4)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 既要重视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教师的组织、调节、指导,促进学生的发展,又 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使学生适应教师的教

9、学。 将两 者割裂开来,或是只强调某方面的作用是偏面的、错误的。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即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指教学过程既是传授和学习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的过 程, 又是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接受思想品德教育过程。两者具有紧密的联系。 (2)教学为何具有教育性 从社会要求看, 教学活动是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来开展的,受社会意识 形态的制约,并服务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 从教学内容看,科学知识本身具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因素; 从教学手段看,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也具有教育因素; 从教师看,教师是具有一定思想观点的人,在教学中总是表现出一定的立场、 观点、个性特征,从而对学生产生影

10、响; 从学生的角度看,学生的学习目的、思想状况、学习态度,对学习的积极性也 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具有教育性。因此,教学具有教育性。 教学具有教育性,并不是说掌握了知识就等于提高了思想,养成了优秀的品德, 关键是要看学生如何接受教学,如何掌握知识。 (3)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自觉地运用教学的教育性规律,把知识教学与思想品德 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 既注意挖掘教学内容的思想因素,克服只教书不育人的倾 向,又要防止教学中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自然主义和形式主义。要寓德育于教学 之中,做到教书育人。 4.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要求 教学工作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 成绩的检

11、查与评定。 1、备课 备课是上好课的前提条件。 只有做好备课工作, 才能保证教学工作的自觉性和主 动性,才能保证教学质量。 备课是教师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门课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 选择最合适的表达方法和顺序,以保证学生有效地学习。 教师备课要做好三方面的工作:(1)钻研教材。 (2)了解学生和熟悉学生。 (3)确定 教学方式和方法。 教师备课要写好三种计划:(1)学年教学计划。 (2)课题计划。 (3)课时计划。 2、上课 上课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 要上好课,必须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遵循教学规律,全面贯彻教学原则,科 学而灵活运用各种教学

12、方法,此外还要注意以下要求。(1)明确教学目标。 (2)保 证教学的科学性与思想性。 (3)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解决学生的疑难, 促进他们的发展。 (5)组织好教学活动。 (6)布置好课后作业。 3、作业的检查与批改 教师应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从学生的作业中发现问题以便及时解决。 4、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工作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1)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主要包括: 培养学生计划学习, 及时复习, 按时完成作业的良好习惯。 经常提醒和督促 学生抓紧学习,防止懒散或松懈。了解学生独立作业与自学的情况。(2)做好 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 主要包括:教师对学生进行必要的辅导

13、或补课。 发挥课代表的作用, 及时向学生提示作业的要求,与学生保持联系, 对学生进 行帮助。组织学习经验交流会。 5、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 要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 用来指导、 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 从而改善教学 质量。 5.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1)讲授法 讲授法是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发展学生智力的方法。 可以分为讲述、讲解、讲读、讲演四种方式。 讲授法的基本要求是:讲授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注意启发; 讲究语言艺术。 (2)谈话法 谈话法也叫问答法,它是教师按一定的教学要求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回答, 并通过问答的形式来引导学生获取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14、谈话法的基本要求是: 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提出的问题要明确、 引起 思维兴奋,问题的难易要因人而异;要善于启发诱导。 (3)讨论法 讨论法是在教师的指导下, 为解决某个问题而进行探讨、辨明是非真伪, 以获取 知识的方法。 讨论法的基本要求是: 讨论的问题要具有吸引力。 要善于在讨论中对学生启 发引导。做好讨论小结。 (4)演示法 演示法是教师通过展示实物、 直观教具、进行示范性实验或采取现代化视听手段 等,指导学生获得知识或巩固知识的方法。 演示法的基本要求是: 做好演示前的准备; 要使学生明确演示的目的、要求 与过程,主动、积极、自觉地投入观察与思考;通过演示,使所有的学生都能 清楚、准

15、确地感知演示对象,并引导他们在感知过程中进行综合分析。 (5)练习法 练习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知识去完成一定操作,并形成技能、技巧的方 法。练习法的基本要求是: 使学生明确练习的目的与要求,掌握练习的原理和方法: 精选练习材料, 适 当分配分量、次数和时间,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循序渐进,逐步提高;严格 要求。 (6)实验法 实验法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利用一定的仪器设备, 通过条件控制引起实验对 象的某些变化,从观察这些变化中获得知识的方法。 实验法的基本要求是:明确目的,精选内容,制定详细的实验计划,提出具体 的操作步骤和实验要求; 重视语言指导, 重视教师的示范作用; 要求学生独

16、立操作,并按照规定写出实验报告。 (7)苏格拉底的“产婆术” 苏格拉底通过对话式的问答帮助学生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被称为“苏格拉底法” 或“产婆术”。这种问答分为三步: 第一步称为苏格拉底讽刺, 第二步称为定义, 第三步称为助产术,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思索,自己得出结论。 6.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概念:教学原则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和对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 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中学常用的教学原则见下面介绍。 (1)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的形象描述, 引导学 生形成所学事物、 过程的清晰表象, 丰富他们的感性认识, 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 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正确选择直观教 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 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掌握科学知识和提 高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