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信息技术课本-新修订

上传人:l****6 文档编号:148778019 上传时间:2020-10-22 格式:PDF 页数:42 大小:341.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信息技术课本-新修订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亲,该文档总共4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初中信息技术课本-新修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信息技术课本-新修订(4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模块一:模块一: 信息技术理论部分信息技术理论部分 第一节第一节 :键盘和鼠标的认识及应用键盘和鼠标的认识及应用 一、键盘介绍一、键盘介绍 键盘是目前计算机主要的输入设备,计算机所要处理的信息,大部分通过键盘来实 现的。 二、键盘的分区二、键盘的分区 键盘上的 108 个键主要分成四个区: 主键盘区(打字键区)、功能键区、编辑键区、数字小键盘区(副键盘区)。(演 示实物) 1、主键盘区 包括:数字键、英文字母键、控制键等。 1)数字键:(09):10 个数字; 英文字母键:(AZ):26 个字母;其中:键盘上的基本键是:A、S、D、F J、K、 L、 ; 2)特殊符号键:?!* % # &等特

2、殊符号; 3)控制键 : Tab:制表键或跳格键 Caps Lock:大小写字母锁定键。按下该键,键盘右上角的指示灯亮,输入的字 母为大写。灯灭,为小写。(演示) Shift:上档键。左右各一个,功能相同。针对双字符键,可产生上位符号。也可 以切换字母大小写。(演示) 备注:双字符键,含两个字符,例:主键盘区的数字键;单字符键:含一个字符。如: 字母键。 Alt:转换键,又叫交替换档键; Ctrl: 控制键。此键总是与其它键组合使用,完成特定功能。 例如 : Ctrl+C(复制), Ctrl+Alt+Del(若系统长时间不响应用户要求,可用该组合键结束任务)等。(演示) Space:空格键。可

3、产生一个空白字符,(打字时又叫键入键,可以打入文字) Enter:回车键,又称换行键,确定键。(演示) Backspace:退格键,删除光标左边一个字符,其后的字符自动前移,用于修改 和删除。 Win:窗口键:开始菜单的快捷键。(演示) 2、功能键区:包括 ESC 键、F1F12 1)ESC: 转义键或命令取消键,主要用于退出或在行编辑中对所输行的取消。(演 示) 2)F1F12:在运行不同软件时被定义成不同的功能。例:F1:帮助键,用于提供 帮助信息,F8:开机时按住此键,可以在安全模式下启动计算机。 3、编辑键区 1)Printscreen:屏幕复制键,可将电脑屏幕以图片的形式复制到剪贴板

4、。 Alt+ Printscreen:可将当前活动窗口复制到剪贴板。(演示) 2)Scroll Lock:屏幕滚动锁定键 3)Pause:暂停键 4)Insert:插入改写转换键;( 主要用于在 WORD 文字处理中对于“改写”方 式与“插入”方式的转换)(演示) Delete:删除光标所在位置右边的字符,也用于文件或文件夹的删除。(演示) Home:光标快速移至行首(Ctrl+Home:光标快速移动到文档首部)(演示) End: 光标快速移至行尾(Ctrl+End:光标快速移动到文档结束)(演示) 5)Page up /Page Down:向上翻页/向下翻页; 6)光标移动键:可上下左右移动

5、光标,上下移动一行,左右移动一列。 4、数字小键盘区 各键的功能和主键盘功能完全相同 Num Lock:数字锁定键,灯亮,启动数字键;灯灭,启动编辑键。 三、鼠标的操作三、鼠标的操作(演示) 1、指向 将鼠标指针移动到某个操作对象上, 通常将激活对象或显示该对象的有关提示信息。 2、单击 指向某个对象,快速按下并释放鼠标左键,用于选择某个对象。 3、双击 在保持鼠标光标不动的情况下,快速按下并释放鼠标左键两次。用于打开某个对象。 4、右击 和单击相似,不同的是快速按下并释放鼠标右键。用于打开对象的快捷菜单。 5、拖放 指向某一对象,按住鼠标左键,移动鼠标,把鼠标指针移动到某一位置后松开鼠标 左

6、键。 实习作业:练习打字操作题。 第二节:信息技术简介第二节:信息技术简介 一、基本概念一、基本概念 1、信息、信息 人们社会活动中有用的各种信号的统称,包括消息、情报、图表、数据、信号等; 人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传播、加工和利用信息。(例如:红绿灯、烽火台等) 信息、 物质、 能源称为信息时代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三大基本资源。 信息可以检索、 分类、存储,但不可以测量。 2、信息载体、信息载体 指信息传播中携带信息的媒介,信息必须借助某种媒介才能进行传递,即信息的传 输与表示离不开载体。(举例:黑板,报纸的纸张等) 例如 : 在我国古代, 使用 “鸣金收兵” 来传递信息, 此时信息传递所依附

7、的载体是 (声 音) 信息的表示方式: 1)数字、文字、符号、动作、表情、声音、电波、电视等都可以用来表示并传 播信息。(一一举例) 2)信息有多种表示形式或传播方式。 3、信息技术、信息技术 简称 IT,指人们获取、存储、传递、处理及利用信息的技术。 4、 信息的特征:信息的特征: 1、载体依附性(交通信息既可通过信号灯显示,也可以通过交通警察的手势传递, 主要体现了信息的载体依附性) 2、共享性(网上登载的文章我们如何应对入世被数以千计的人们不断地翻阅) 3、时效性(例如:老黄历看不得,找路时使用旧的交通地图往往误事) 4、价值性 二、信息技术包含内容二、信息技术包含内容 1、微电子技术

8、2、计算机技术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技术。 3、通信技术 实现信息的传输与交流,计算机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构成了网络技术。 4、信息处理技术。 三、信息处理过程三、信息处理过程 信息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处理、信息储存。 (例:人们把人造卫星发射上天,得到了大量的数据信息和情报,这属于信息处理 过程中的信息采集) 四、信息高速公路。四、信息高速公路。 1、信息高速公路 是国家信息基础设施的统称,能够以交互式传递文字、声音、图像等媒体高信息流 量的电信网络。 1991 年美国首先提出信息高速公路 2、多媒体 一种可以存储、处理和传递多种媒介信息的实体。 多媒体计算机:可以存储、处理和传递多种

9、媒介信息的计算机。 3、“三金”工程 金桥:国家信息化建设基础设施。 金关:国家对外经济贸易信息网工程。 金卡:实现货币流通的电子货币工程。 4、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 (多媒体化、传输高速化、网络化) 第三节:计算机病毒第三节:计算机病毒 1、计算机病毒的定义、计算机病毒的定义: 它不是微生物而是一种人为编制的,能侵入计算机系统并给系统带来故障的程序。 2、计算机病毒的特佂:、计算机病毒的特佂: 1)寄生性:计算机病毒寄生在其他程序之中,当执行这个程序时,病毒就起破坏作 用,而在未启动这个程序之前,它是不易被人发觉的。 2)传染性:计算机病毒不但本身具有破坏性,更有害的是具有传染性,一旦病毒被

10、 复制或产生变种,其速度之快令人难以预防。 3)潜伏性:有些病毒像定时炸弹一样,让它什么时间发作是预先设计好的。比如黑 色星期五病毒,不到预定时间一点都觉察不出来,等到条件具备的时候一下子就 爆炸开来,对系统进行破坏。 4) 隐蔽性:计算机病毒具有很强的隐蔽性,有的可以通过病毒软件检查出来,有 的根本就查不出来,有的时隐时现、变化无常,这类病毒处理起来通常很困难。 5) 破坏性:计算机中毒后,可能会导致正常的程序无法运行,把计算机内的文件 删除或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坏 。通常表现为:增、删、改、移。 6)可触发性:病毒因某个事件或数值的出现,诱使病毒实施感染或进行攻击的特性 称为可触发性。 预防

11、3、计算机病毒的传染途径:、计算机病毒的传染途径: 1)通过软盘传染 2)通过硬盘传染 3)通过 U 盘传染 4)通过网络传染 网络是计算机病毒传播的主要途径之一。 5)通过光盘传染 6)使用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 注意:将光盘或软盘叠放在一起是不会传播病毒的,只有使用时才会传播。 4、计算机病毒的判断、计算机病毒的判断 计算机染上病毒后,一般将发生一些异常现象 1)可执行文件长度增加。 2)访问磁盘的时间变长。 3)磁盘空间变小。 4)程序和数据突然丢失 5)系统出现异常启动或经常“死机”现象 6)显示器上经常出现一些莫名其妙的信息或异常显示。 7)系统的某些设备不能使用。 5、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12、、计算机病毒的防治 1)给计算机加防病毒卡。 2)定期使用最新版本杀病毒软件对计算机进行检查。 3)对硬盘上重要文件,要经常进行备份保存。 不随便使用没有经过安全检查的软 件。 4) 系统盘或其他应用程序盘要加上写保护或做备份。 5)经常检查系统内存,如内存减少,则有可能是病毒作怪。 6) 严禁其他人使用计算机,特别是在计算机上玩游戏。 7)使用杀毒软件防范与查杀病毒 8)不随便打开来历不明的电子邮件,从网上下载的文件先杀毒再使用 6、防火墙的定义、防火墙的定义 所谓防火墙是指为了网络安全,在内部网络和外部网络之间建立的信息通信监控 系统。 7、黑客、黑客英文名称:hacker 定义:利用系统

13、安全漏洞对网络进行攻击破坏或窃取资料的人。 8、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是保护软件的著作权。、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是保护软件的著作权。 未经它人同意,私自拷贝它人的软件属违法行为。 第四节:计算机的发展及特征第四节:计算机的发展及特征 一、 计算机的定义一、 计算机的定义 计算机(Computer)全称:电子计算机,俗称电脑,是一种能够自动地、高速地、 精确地进行信息处理的现代化电子设备。由硬件和软件所组成,没有安装任何软 件的计算机称为裸机。常见的形式有台式计算机、笔记本计算机、大型计算机等, 较先进的计算机有生物计算机、光子计算机、量子计算机等。是一个能够代替人 类脑力劳动的工具。 二、 计算机的

14、发展二、 计算机的发展 1、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的诞生 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于 1946 年 2 月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诞生。名字叫“埃尼阿克” 英文名(ENIAC)。即“电子数字计算机”。 它体积庞大,长达 30 米,占地 170 平方米,用了大约 18000 个电子管,1500 个继电器,耗电量 150 千瓦,运算速度 是 5000 次/ 秒,字长 12 位。 在 ENIAC 研制同时,美国数学家冯诺依曼针对其弱点与莫尔小组合作进行了 EDVAC 计算机的研究,确立了计算机的 5 个组成部分:输入设备、输出设备、运 算器、控制器和存储器,并把计算机要执行的指令和要处理的数据都采用二进制 来表示

15、,还采用的存储程序的原理。该设计思想解决了程序的“内部存储”和 “自动运行”的两大难题,从而提高了计算机的运算速度。 2、计算机的发展 根据计算机所使用的电子元件或逻辑元件的不同,计算机的发展可分为 4 个阶段: 第一阶段:电子管时代(19461958) 逻辑元件为电子管,主存储器采用磁鼓,外存为磁带,使用机器语言编程,具有体 积大,存储容量小,速度慢,耗电量大,可靠性差,成本高等特点。 第二阶段:晶体管时代 (19581965) 逻辑元件为晶体管, 主存储器采用磁芯, 外存为磁盘, 开始使用高级程序及操作系统, 具有存储容量大、速度高、体积小等特点。应用领域扩大到数据处理和工业控制 等方面。

16、 第三阶段:中小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651975), 这一代计算机仍然以存储器为中心,机种多样化、系列化,外部设备不断增加,功 能不断扩大,软件的功能进一步完善,除了用于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外,已经可 以处理图像、 文字等资料。 用操作系统管理硬件资源, 出现计算机网络、 集成度高、 功能增强、价格下降。 第四阶段: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时代(1975 年到今), 逻辑元件为大规模和超大规模的集成电路,主存储器采用半导体晶体管,外存为磁 盘、光盘等,并逐渐走向微型化、人工智能化,采用了多媒体技术,具有看、听、 说、读、写等功能,为网络化创造了条件。应用范围非常广泛,已经深入到社会 生活和生产的众多方面 三、 计算机的分类三、 计算机的分类 按规模可以分为 : 巨型机、大型机、中型机、小型机、微型机和工作站等 6 种。(注 : 家庭使用的计算机为微型机) 四、计算机的特点四、计算机的特点 运算速度快、计算精度高、存储容量大、判断能力强、工作自动化、可靠性强。(注 : 计算机没有“学习”功能),(保证计算机能够高精度、高可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